推进江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基本实现现代化路径研究
2020-12-14
[提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任务,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本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全面立足当下宏观形势与江西发展现状,找准江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定位,量化测度目前江西全面小康的实现进程、主要成绩,深入研判仍存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强民生弱项、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打造绿色发展“江西样板”、加快释放经济发展红利五大举措,提出推进江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对策建议。在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紧扣“五位一体”新要求、重点聚焦“绿色小康”,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现代化新江西,迈出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的新步伐。
[关键词]江西;小康社会;现代化
[课题组简介]
课题负责人:龙 强(1987—),男,江西省发展改革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产业经济。
课题成员:许自豪(1991—),男,江西省发展改革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刘 熙(1995—),男,江西省发展改革研究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经济体制改革;吴翠青(1992—),女,江西发展改革研究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产业经济;刘 洋(1991—),男,江西省發展改革研究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龚 茗(1991—),女,江西省发展改革研究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金融。(江西南昌 330036)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就,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对此,江西要按照新时期新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聚焦“绿色小康”,推动江西基本实现现代化。
一、江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定位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和主要标志
1.科学内涵。“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还是一个社会范畴。其核心在于“全面”,体现在所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环境生态更加友好的全面小康;也体现在覆盖的人群、区域更加全面,是不分地域和城乡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惠及14亿中国人的全面小康。
2.主要标志。从定量标准来看,2019年江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文化建设、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5大类共计39项指标,契合江西省情。从定性标志来看,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二)江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环境
1.外部环境面临深刻变化。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调整期,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重大生产力变革,贸易摩擦导致政治格局更加复杂。我国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培育强大消费市场的攻关期。
2.处于大有可为但充满挑战的历史性节点。当前,江西既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产业竞争、沿海地区虹吸效应、社会矛盾与民生短板等挑战,也具备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蓝图、进一步凸显的区位优势、国家战略平台集成红利等有利条件。
3.迈入全方位多领域发展的腾飞期。2020年是江西省“五位一体”建设成就的巩固深化期,同时也将在新时期提升经济实力、完善治理体系、繁荣赣鄱文化、发展社会事业、凸显生态优势,实现更高标准、更高要求的发展。
4.新冠肺炎疫情引发更多短期不确定性。从疫情防控来看,江西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国外疫情尚未出现拐点,国内也数次出现小规模反弹,仍需严防严控。从经济复苏状况来看,江西复工复产加速、消费持续升温、产业数字化进程或将加快,但短期经济社会发展所受冲击仍未消除,疫情导致的返贫现象和暴露的医疗卫生短板等民生问题进一步凸显。
(三)江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1.尽锐出战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4月26日,江西最后一批7个贫困县正式退出,标志着江西脱贫攻坚任务取得决定性胜利。新时期要积极落实“两业”扶贫、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在消灭绝对贫困的基础上,着力缩小贫富差距,加快走向共同富裕。
2.铁心硬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坚决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加强“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生态治理、推进土壤污染管控修复、严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江西生态环境质量走在全国前列。
3.坚持不懈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忧患意识,深入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排查,加强政府债务管控,严守政府性债务红线,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快构建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的长效机制,全面有效防控金融、债务、房地产市场等重大风险。
二、江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
(一)江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进程阐述
根据《江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的测算,2019年江西全面小康指数约为96%,经济发展、民主法治、资源环境、人民生活、文化建设子目标的实现程度分别为94.4%、100%、95.7%、99.2%、88.7%。在39个监测指标中,有26个指标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实现程度达95%的监测指标有4个,实现程度低于95%的监测指标有9个。
(二)江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成绩
一是经济实力获得新提升。2019年,全省GDP达24757.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0%。工业增加值8965.8亿元,同比增长8.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二是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深度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级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获批,赣浙、赣湘合作取得实质性進展。三是绿色生态凸显新优势。蓝天、碧水、净土等保卫战取得明显成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38项重点任务全面完成,在全国率先实现全流域生态补偿。四是区域发展呈现新格局。大南昌都市圈建设稳步推进,沪昆、京九高铁经济带加快培育,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赣东北开放合作、赣西转型升级迈出更大步伐,“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加速形成。五是民生福祉实现新改善。公共财政对民生支出稳步增加,2019年实现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城乡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贫困生资助政策、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四个全覆盖”。
(三)江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问题及差距
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全省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国2.5%,与各省GDP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全省11个设区市中,南昌市GDP总量占全省的22.6%,领先第二名赣州市8.6个百分点,末八位设区市GDP总量仅占全省50.8%。二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2019年全省R&D经费投入强度1.6%,距全面小康2.0%的目标值仍有较大差距。各级政府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不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国有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具有开拓型的高层次人才和现代化建设亟需的高科技人才。三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较大。2019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高达2.31倍。大量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配置在城市,这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四是社会保障能力有待提高。2018年,各设区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差距较大,排名最后的萍乡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40元。2019年,江西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为2.07人,比全国平均少0.7人。五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农村人居环境落后、乡村学校硬件弱、农村教师紧缺问题突出,乡镇卫生院设施条件和医务人员不足,农村养老服务欠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滞后。六是文化产业与事业发展缓慢。2018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达到小康目标的76%,距离5.0%的小康目标差距较大。
(四)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思想认识方面,部分干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识不足,作风上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产业结构方面,全省产业集聚效应不足,产业集群创新力不足,多数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科技创新方面,自主创新意识不强,人才供给不充分。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自主创新环境不完善。城乡区域发展方面,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导致城乡差异增大,城市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脱贫返贫方面,受疫情影响,农民工外出务工延迟,传统养殖业供销两端承压,特种动物养殖业面临“清盘”,均增加了脱贫返贫的风险。
三、推进江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对策建议
(一)开展“产销对接、贫困劳务输出、社会救助兜底”三大行动,助力脱贫攻坚战顺利打赢
一是开展产销对接行动,助力脱贫攻坚提质增效。搭建线上线下平台,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育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直销直供。打造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加强品牌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二是开展贫困劳务输出行动,实现从“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转变。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劳务输出技能培训体系。积极搭建合作对接平台。打造劳务品牌,提升劳务输出质量。落实优惠政策和保障服务。三是开展社会救助兜底行动,筑牢脱贫攻坚“最后一道防线”。健全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健全社会救助信息共享机制。强化最低生活保障兜底能力,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健全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机制,加强关爱服务能力。健全督促检查机制。
(二)做好“促进居民增收、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四大计划,做强民生弱项
一是全力促进居民增收,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更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更高质量就业。鼓励创新创业,壮大创业主体,加大创业指导,落实扶持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居民资产增值渠道。二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以全民健康托举全面小康。构建县乡一体、以乡带村、城乡联动的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壮大基层卫生人员队伍,改革职称评审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完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和医保差别化支付政策。加快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大力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三是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为全面小康提供强劲智力支撑。扩大基础教育资源供给,保障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化解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坚持公办民办协同发展,推进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改革考试招生评价制度。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批教育领军人才。四是织牢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让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成果。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构建医保精准扶贫体系。提升社保基金管理水平,健全全方位监督机制。大力推进“互联网+社保”建设,精简优化经办服务流程。
(三)抓好“农村人居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三大工程,补齐农村发展短板
一是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建设“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扎实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等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提升。整合全社会资源,健全完善长效管护制度。二是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全面推进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工作。加大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力度,因地制宜推进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能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宽带中国”江西工程,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升级。三是全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以低保为核心的社会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