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生成教学僵化危机的策略研究
2020-10-09王丽琴
王丽琴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部分教师机械执行预设,过多强调生成,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生成教学僵化现场突出。只有敏锐地捕捉各类教学的瞬间资源,科学运用教学智慧和手段,才能走出生成教学僵化的危机。文章立足教学实践,从捕捉“意外”、善待“错误”、呵护“插嘴”、关注“细节”、调整“尴尬”等六个瞬间,做了实践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成实践;策略研究
教学过程是一个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从教学实践来看,部分教师或者过度强调预设,机械执行教学预案,没有较好地处理偶发事件;或过多强调生成,让课堂教学随着生成走,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生成教学僵化现场突出,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只有敏锐地捕捉各类教学的瞬间资源,科学运用教学智慧和手段,才能走出生成教学僵化的危机。
一、“意外”瞬间需要捕捉,才能走出僵化执行预案的危机
教学过程不是机械执行教学预案的过程,而是一个持续生成的过程。有的教师过多地强调预设,期望课堂教学随着教学预案进行,怕“节外生枝”,怕“超出预案”。意外必然出现,而且意外是灵感的闪现。教师必须尊重教案又不迷信教案,善于捕捉好、利用好意外。
教学实例:分式方程的应用。某项目若由天启队施工,则能如期完成;若星辰队施工,则超期3天。若天启、星辰两队同时施工2天后,剩下的由星辰队单独做,则能如期完成。问:预定工期多少天?
从题意上来看,这题较为简单,只要设预定工期为x天,则天启队需x天,星辰队需(x+3)天,由题意得:2{(1/x)+1/(x+3)}+(x-2)∕(x+3)=1或者(2/x)+x/(x+3)=1。
当教师要讲解时,突然有学生问道:“老师,我有一个想法,可以用(2/x)=3/(x+3)解这道题吗?”这是在预案中的意外插曲,也是生成的体现。这种情况下,必须尊重学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顺势调整教案,让学生表达想法:“从题目分析可以得知,设工期为x天。星辰队单独施工需要超出工期3天,和天启队同时施工2天后,再单独施工可按期完成,应该可以认为天启队所做2天的工作量就是星辰队3天的工作量,所以可以用(2/x)=3/(x+3)来解题。”这想法与众不同,创意十足,超出预案设想,引发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获得良好的结果。
课堂教学的意外无处不在。只有捕捉教学有效意外,及时调整教学预案,才能走出“僵化执行预案”的危机,形成一个很有价值而又令人回味的教学环节。
二、“错误”瞬间需要善待,才能走出打击学生自信的危机
学生错误在所难免。只有通过不断地纠错,才能让学生加深对错误的认识,知道错误产生的根源。在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不能一味打击,只有善待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教学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
教学实例: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全等的角必须是两边夹角才符合全等条件。在教师讲解时,突然一个学生画出两个直角三角形,指着不是直角的另外一个角插话:“这个角不一定是两边的夹角,你看,无论怎样画,这两个三角形都是全等的。”他好像没有在意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条件,但一般情况下,却是一个明显的错误。
本想进入巩固环节,在其他学生一脸疑惑的情况下,又不能打击该学生的积极性,于是顺着该学生的想法,设问:“三角形有几种?”
“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同学们思考一下下面三个问题。”
板书:
⒈两个三角形如对角是钝角,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能全等吗?
⒉两个三角形如对角是直角,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能全等吗?
⒊两个三角形如对角是锐角,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能全等吗?
学生热烈讨论。
再设问:“若不全等,‘两边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一环套一环的设问引发学生的思考,最后举出“SSA”相等却不是全等三角形的实例,让学生们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入脑入心。
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尤其是对于探究过程出现的具有普遍的错误,可以将其作为具有较高价值的生成性资源来利用。只有善待学生的错误瞬间,让学生暴露错误思维的产生过程,才能走出打击学生自信的危机。
三、“插嘴”瞬间需要呵护,才能走出抑制学生灵感的危机
学生的灵感无处不出现,无时不迸发。学生插嘴有时捣乱,更多的时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是灵感的显现。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插嘴不能过于简单地制止,而应该加以呵护,给他们一个表达的机会和空间。
教学实例: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在课堂探究环节,让学生用5个立方块搭成几何体,从不同的方向看并画出三视图。学生操作认真积极。一般学生按照常规思维,按三视图的层数和个数进行操作,基本没有什么新的设想。在教师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的时候,一位学生激动地插嘴道:“老师,我又有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答案。”这时候插嘴,说明他一定有不同答案。教师停下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让他上台展示。只见他高举出他的几何体:“底下一层四个是这样摆放的,有一个在上面正中央。”这的确超乎想象,与众不同。
课堂应该是民主、宽松、融洽的。教师需要学会倾听,学会呵护,给学生展现自己思维的机会。只有呵护学生的插嘴瞬间,给学生在同学们面前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才能走出抑制學生灵感的危机,造就精彩的课堂瞬间。
四、“细节”瞬间需要关注,才能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危机
教学过程就是每个教学细节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必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用心思考,用心关注,善于发掘学生的新见解,肯定学生的新观念,捕捉学生思维中的亮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听课实例:解一元一次方程。在等式基本性质1和性质2的概念完成后,教师出了一道思考题:7a=3a得出7=3( ),此变形是否正确?一位学生回答:“不对,a消掉,就不是方程式了。”教师没有评价就让另一位学生回答:“不对,7≠3。”在学生发笑的情况下教师急忙给出答案:“等式两边只能同时除以不是0的数,但不能除以a,因为a有可能会是0,从而导致等式没有意义。”第三位学生:“在等式的两边不能同时除以a,因为等式基本性质2是在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不等于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评价:该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弊端突出,在此环节教师没有追问,对第一位学生不点评,对第二位学生不评价,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也体现了对课堂教学细节把握不够,对生成性资源的利用不够。
改进:分开点评。对第一个学生启发引导:正确,过程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对第二个学生点评:正确,你能用等式性质来解释吗?对第三个学评价:正确,等式两边同时除有可能是0的a,会导致等式无意义。分开点评后再对三位学生做一个综合评价。
细节的正确把握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影响到学生。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加以考慮,尊重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评价和引导,才能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危机,变“以师为中心”为“以生为中心”。
五、“尴尬”瞬间需要迂回,才能走出课堂教学失控的危机
生成性教学资源一旦利用不好,则会形成尴尬局面,影响到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更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巧妙地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经验,迂回突破,才能调整尴尬瞬间,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实例:我们与数学同行。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环节,引入“一只猴子坐在方形车轮的车上,伴随着音乐声颠簸前进”的情境激发学生激情。借助此氛围,教师设问:“想一想,为什么会颠簸前进?”学生:“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追问:“没棱角的车轮就不会颠簸吗?”随即播放椭圆形车轮颠簸前进情境。“这又是为什么?”课堂探究氛围更加浓厚。分组讨论时,一位学生站在后面的椅子上模仿着情境中猴子的样子上下颠簸、手舞足蹈,课堂教学秩序眼见就要被打乱。教师如不制止,课堂教学秩序将会失控。“我在模仿调皮的小猴子!它骑上扭曲的圆车轮车上街也一定是很可笑的。”虽很胡闹,“扭曲”“圆”两个概念既对又不对,但思维十分活跃,而一声训斥却十分尴尬。顺水推舟,顺着“扭曲的圆车轮”,教师引导:“是啊,圆也要有不同区分的,大家知道有椭圆、扭曲的圆、正常的圆,但究竟在哪种圆的情况下车轮才能平稳?”这一设问,既避免尴尬,又肯定学生,还重回教学的主题。最后,播放圆形车轮的运行轨迹:只见小猴子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平稳前进,一条车轴线与地面平行。通过动画的演示和铺垫以及学生的讨论,学生对圆形的理解更加深刻,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面对生成性的资源,教师只有转化教学观念,不僵化教学观念,不迷信生成教学,不教条教学预案,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一个有自己教学观念的教师,才能有效挖掘和利用,才能真正走出生成教学僵化危机,让课堂激情四射,让生成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3-6.
[2]陈秀玲.教学的动态生成过程与教学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03(12).
[3]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5):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