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

2020-10-09刘芸

教育界·中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袋子水果苹果

刘芸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效的情境创设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的背景知识,解决相对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选择有效的情境教学技巧与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创设情境;探究性思维

一、结合学情,提出问题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题。

图片:一张桌子上放着3个苹果和2个梨;妈妈的包里还能看见2个苹果。

文字:苹果和梨一共有15个。

问题:梨最少有多少个?最多有多少个?

学生在学习这题之前已经初步掌握了20减9、8和7的退位减,这一题出现在复习教学中的最后一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不仅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已经学习了的知识,更需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在苏教版教师用书上这样建议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已经看到多少个苹果和多少个梨,联系图片中的信息思考问题。

在上新课之前我们请了几位语文老师来说一说这题的想法。令人没想到的是,他们说的答案都是错的,大家一致认为:梨最少有1个,最多有14个。(正确答案是梨最少有2个,最多有10个。)原因在于他们完全忽略了教科书上的图,片面地从字面上的信息来思考问题。在经过我们解释后,大家明白了正确的答案。但是我却有了新的思考:这个数学题就到此结束了吗?这样讲评后,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有多大的发展?课改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数学教学离孩子们的生活还这样远吗?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这个数学题进行了重新设计。

二、进入课堂,呈现教法

笔者设计了三种教法,并且在三个不同的班级进行了展示,以下是三个班级不同的课堂实录。

(一)例举法

1.观察。

师: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说一说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要让学生很完整地进行表述:从图上我能看到2个梨和5个苹果。

(语文老师犯的错误主要在于没有仔细看图,所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自己所看到的情景,也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师:那现在袋子外面一共有几个水果呢?(7个水果)

师:谁来说说看,现在袋子里面还有几个水果?

通过15-7=8知道袋子里还有8个水果。

(学生列出算式,正确计算出结果,巩固了刚刚所学习的20以内的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3.师:袋子里的8个水果有可能是梨,也有可能是苹果。

(课堂上,笔者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不能够理解,后来请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了一下,大家似乎才明白过来。)

4.师:你能把这8个水果所有情况列举出来吗?

生1:如果这8个水果里有1个是梨,那么袋子里有7个苹果,这个时候桌上有12个苹果和3个梨。

生2:如果这8个水果里有2个是梨,那么袋子里有5个苹果,这个时候桌上有4个苹果和11个梨。

(这个环节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更深的了解,笔者做了一些道具,一遍演示一边讲解,但是笔者发现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只顾着看教具,心思没有放到学习的过程上来。)

5.结论:如果袋子里装的都是苹果,梨最少有2个;如果袋子里装的都是梨,梨最多有10个。

这种方法步骤太多,也比较直观,但是学生不容易跟上思考的节奏,需要列的算式太多。

(二)直接讲解法

1.观察。说出图上能看到2个梨和5个苹果。

2.师:图上有2个梨了,说明梨最少有几个?

(只有少数人会说,大多数人其实不懂这个“最”)

3.师:怎样能让梨最多?

4.师:对。袋子里装的都是梨。那么这个时候梨有几个呢?

(这个环节课堂状况不是很好。有学生说是8个,有学生说是7个,只有两个小朋友说是10个)

5.引导:我们来看苹果,苹果有5个,一共有15个水果,梨有几个?

(孩子们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梨有10个。其实孩子们根本不明白笔者是在说“梨最多有10个”,而且课后反馈一些孩子认为,这里的梨就是10个。)

这种直接讲解的方法不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最多”“最少”的问题,学生还是不能理解。而且根据这样的课堂反应,这种方法完全不适用。虽然后面教师用例举法做了补充,但却反使学生更加混淆。

(三)创设情境法

1.创设情境:妈妈给哥哥和妹妹买来一袋水果,瞧他们俩在分苹果呢!从图上你能看到有几个苹果和几个梨呀?

(这个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能够很愉快地回答笔者的问题。)

2.师:妹妹想知道有多少个梨?你说说看,可能有多少个呢?

(这一环节,一开始学生说得乱七八糟,后来经过提示能够说出梨可能有2~10个,但是这个过程花费的时间比较多。)

师:那么梨最少有几个?最多有几个呢?

3.师:哥哥想知道苹果有几个?说说看,可能有几个?

(学生能够顺利地说出苹果可能有5~13个)

师:那么苹果最少有几个?最多有几个?

用妈妈给哥哥妹妹买水果这样生活化的情境开展教学,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学习的欲望。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的地方比较多,教学步骤比较复杂,也有一小部分学生不能够明白。

回顾这三种教学方法,我发现第三种教学方法更好一些,但是这个情景创设得过于简单,还不能發挥创设情境的最佳作用,这时候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创设情境过程中适时的点拨与提问,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发展。

三、优化教法,促进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有效的情境,有效的情境往往来源于学生现实的生活,我们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寻找简单明了又能深刻揭露数学本质的情境。通过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学习。因此,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重新设计。

师:妈妈给哥哥和妹妹买来一袋水果,他们可开心了。哥哥非常喜欢吃苹果,你猜他希望妈妈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呀?(苹果)

师:对了,这个时候梨最少了。那梨最少有几个?

(学生能很轻松的说出2个,并且能够理解这时候,苹果最多,梨最少)

师:妹妹最喜欢吃梨,那么你猜她希望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对了,这个时候梨最多了。如果袋子里装的都是梨,剩下的就只有这5个苹果了,这个时候梨有几个?(15-5=10个)

简单的几个问题,使学生很轻松地解决了这道数学题。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提出的“哥哥最喜欢吃苹果,那么他希望这个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能吸引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一致希望袋子里装的都是苹果,能够很容易明白“最多”这个词语的数学意思。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知道了“当苹果最多的时候,梨就最少”。

这个方法是解决这类题最好的也是最普遍的方法之一。让孩子在情境中完成数学思考的过程,不仅教者轻松,而且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可见,对低年级孩子的教学更多的是要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愉快中体验。

四、反思教学,提出建议

美国数学家哈尔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问题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和兴趣,优质的问题是引领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拥有更多学习机会和进行深度学习的原动力,而优质问题的提出需要创设契合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好的情境是促进学习的燃料,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有效的情境。

1.积极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趣味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营造富有吸引力的课堂氛围。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出发,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将数学问题融合在学生生活现实情境中,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欲望,使枯燥和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

2.积极创设思考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思考性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深刻反映数学学习的本质,体现数学思想和数学素养,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牵引学生持续深入地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对问题的探究为目标,积极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技能,感悟数学基本思想,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培养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能用数学的思维表达世界,能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

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在情境中的数学素养,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要想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思考,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不断提升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在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的过程中,提高数學教学效率,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盛大启.教师教学用书一年级(下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周宏文.创设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7).

[3]吴黎贞.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创设[J].现代教育科学,2009(12).

[4]成根,李杨.新课改下创设数学情境的反思[J].山西教育(教师教学),2008(11).

[5]韩国银.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1(39).

[6]吕昌旭,汪秉彝.浅析数学情境的创设[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1).

猜你喜欢

袋子水果苹果
把手放进袋子里
我们都有“袋子”,你有吗?
四月里该吃什么水果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
水果篇之Cherry
水果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