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家国情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2020-09-12陆海燕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情景化教学时代背景家国情怀

陆海燕

摘要:家国情怀是中国优传统秀文化之一。从字义来看,“家”是一个人自出生以来所住的地方,也是这个人的精神归宿;“国”是一个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也是一个人的人生理想的渊源。“家国情怀”既是道德情怀,也是思维意志;既是行为习惯,亦是价值目标。

关键词:家国情怀;多形式朗读;情景化教学;时代背景;身体践行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传统秀文化之一。“家国情怀”一词出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字义来看,“家”是一个人自出生以来所住的地方,也是这个人的精神归宿;“国”是一个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也是一个人的人生理想的渊源。在我看来,“家国情怀”既是道德情怀,也是思维意志;既是行为习惯,亦是价值目标。

“家国情怀”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均有文章论述。而现行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人文情怀鲜明、直接,描述家国情怀的课文也很多,如体现爱国情怀的《虎门销烟》、体现深沉父爱的《父爱之舟》等,但这些教材中选取的文章往往立意过高,过于完美,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吃不透、咽不下的现象。教师应“多选一些来自学生身边的平凡的母爱,带给学生更多平凡的感动,教会学生读懂母亲的恩情,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做一个爱母亲、爱家、爱国的孩子”。因此,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择表达家国情怀的文章时,最好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学生周围发生的事,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联系,从而易于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本文就家国情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

一、多形式朗读,以读促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策略,让学生在朗读中赏析文中语句的文字美、意蕴美,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联系,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家国情怀。

如孟郊的《游子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多听几遍课文录音,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在练习后竞赛朗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的“争强好胜”,促使学生与古诗情感产生共融;接着,让学生跟着课文录音一起朗诵古诗,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中慈母关爱游子、游子思念母亲的生活画面,体悟游子思母的深深情意;最后,引导学生回想父母对自己的点滴关爱,拿开书本,看着大屏幕大声、有感情地朗读《游子吟》这首古诗,此时,古诗中的情意必定会渗透在学生的朗读声中,学生也必定会心潮澎湃,他们的孺慕之情会油然而生。

不同的朗读方式能产生不同的激情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结合文本内容,采取相应的朗读方式,更好地引导学生感知家国情怀,从而产生为祖国读书、为父母读书、为自己读书的思维意识。

二、情境化教学,以演促悟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智力水平。

学生在情境教学中,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再结合自己对书中人物的内心揣摩,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向榜样人物学习,促使自己努力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中国人。

三、解“前世今生”,养家国情怀

解“前世今生”,一般更多地用于古诗词、小古文的讲解过程中。当然,在教学一些有时代背景的文章时,更要给学生补充资料,让学生明白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其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如《清平乐·村居》,词人辛弃疾在词中描述了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词的内容非常简单,画面感极强,学生能较为容易地解读,但不能很清楚地明白为什么作者向往这种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像这种情况,教师就要补充这首词创作的时代背景。正是因为词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动荡不安、国破家亡,老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所以辛弃疾才会如此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宁的生活,要是没有战争,天下太平,那多好呀!补充创作背景后,学生就能清楚而深刻地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也能更深層次地感受到家人亲情的美好与珍贵。

知前世,明今生,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及主题思想,也能更深地明白国家对个人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策略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更易于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振兴中华、发愤图强的家国情怀。

四、化零为整,彰显情志

(一)传统节日,身体践行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节日,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具体的文化传统习俗,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如春节,组织学生讲讲自己家乡的独特习俗,促使学生产生家乡自豪感;清明节,开展思念亲人类的古诗诵读比赛,引导学生珍惜家人、感恩父母;重阳节,建议学生自行结队登高望远,学会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从而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独特的传统习俗,浓厚的地域特色,让家国情怀贯穿于每个人的生活,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

(二)“咬文嚼字”,渗透文化内涵

单个汉字,大家都能看懂,把一些字凑在一起形成一句话时,其内涵就会千变万化,需读者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每个词、每句话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故事、一段真情、一种精神,等待着读者的挖掘与品读。如单字“家”,把它拆成两部分就是“宀”和“豕”,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家”就是一个有遮风挡雨的房屋、又养上几头猪的祥和安宁的地方呢?再如成语“黄香温席”,表面字义大家都知道,但经过资料的查阅后,就会发现其内涵是连小儿都能体贴、心疼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更不要提成年人了。“黄香温席”警醒成人,千万不要出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情况,否则就后悔莫及了。中国文字历史源远、内涵丰厚,或汉字,或成语,或俗语,或诗词,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渗透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三)“碎片化活动”

“碎片化活动”指的是灵活运用一切能利用的零散时间进行教育活动,比如晨会课、课间十分钟、活动课、班会课等。就拿班会课来说,我们可以让学生去同年级教室走访调查,统计整个年级有多少个不同的姓氏,然后回去查阅资料,并在班会课上开展主题教育,了解中国姓氏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感情。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教材文本内容,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体会文章的深厚情感,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养成。同时,充分利用除语文课外的各种活动,践行家国情怀。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文,学生学习“家国情怀”类的文章是为了让学生在爱国的大义、亲情的感动中学会健康成长,读懂父母的恩情,学会感恩父母、孝顺父母,进而感恩社会、回馈社会,做一个爱父母、爱社会、爱国家的孩子。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情景化教学时代背景家国情怀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钢琴作品的思政融合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智能产品在居室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华丽追梦者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初中英语的情景化教学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语文情景化教学的快乐课堂构建机制分析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情景化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