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最懂孩子的老师
2020-09-12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诸位中小学教师,你们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时间里,有没有发现并思考過如下问题:有些孩子为什么很叛逆?苦口婆心讲道理为什么对有些孩子一点都不起作用?有些孩子很听话,但成绩却不好,这是什么原因?“问题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该怎么解决?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会产生“问题孩子”?你们的学生中“单亲家庭”的比例高吗?你对孩子的父母了解多少?他们是“控制型父母”还是“溺爱型父母”?抑或是其他类型的父母。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学生接触社会较少,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呢?
让我们先来分享一下上海心理健康公益联盟在心理咨询师培训活动中的几个典型案例,或许对大家会有所启发。
【案例分享1】萱萱(化名),女,初三,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严重下滑。参加各种辅导班,但效果均不理想。后来选择了做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对萱萱采用了“绘画叙事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发现导致其成绩差的根源并非是其学习态度和方法,而是童年创伤导致的心理问题使其无法集中注意力。一节课45分钟,萱萱的听课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因此,其学习成绩无法进步。
在经过几次心理疗愈后,萱萱童年的创伤得以“修复”,对老师的恐惧慢慢消除。同时,心理咨询师对其家长也做了教育指导。之后,萱萱的学习成绩进步明显。
【案例分享2】微微(化名),女,高三。在智商测试中得分极高,但中考成绩勉强够得上普通高中。
心理咨询师通过问诊发现,在幼年时,微微的原生家庭有过较大变故,亲人教育也失当,导致其情绪起伏很大,曾被医院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微微经常会想要自杀,自虐留下的伤口惨不忍睹。
经过一个月3天1次的密集咨询之后,微微的各方面状态明显改善,情绪稳定了很多,自残行为大大减少,在学习时专注力更高,更能静下心来学习,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
【案例分享3】嘉浩(化名),男,小学三年级。上课不认真听讲,爱做小动作,东张西望,不时动动身边的同学,影响他人上课;下课后说脏话骂人,喜欢动手,不是拍拍人家的头,就是踢人家一脚,与同学打架是家常便饭。
心理咨询师通过观察,认定该生有一定的心理障碍。之后,心理咨询师通过与家长携手共育,对该生进行自我认知的转变,积极引导其产生正确的行为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生脏话少了,也不再去打扰别人上课,自己也能认真听讲,与同学关系日渐好转,学习成绩有很大进步,期末还获得了学校的“进步奖”。
从以上案例分享中,不难看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时,心理咨询师通过“绘画叙事疗法”“原生家庭类型分析法”和“问题原因分析法”,找出决定孩子行为的“潜意识”,之后,对症下药。其实,决定每个孩子性格行为的,更多的是潜意识,而不是理性分析。孩子本来就是孩子嘛!教师应满足孩子需要,促其成长成才。具体而言,教师应通过调整学生潜意识中的“子人格”的状态和形象,改善孩子的内在状态,由内而外改变孩子的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素质就难以发展到较高水平,其成就也注定不高。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的教育发展、改革趋势迫切要求将此项工作踏踏实实深入开展下去。这不仅仅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事情,每一门学科的教师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做一个最懂孩子的老师!我们到底该怎样做?答案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从心、重新”看我们的孩子,抓住他们的闪光点,放大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