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再到理性具体的教学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课堂教学片段与点评*
2020-07-22徐德均
徐德均
(江苏省南通中学 226001)
所谓抽象,是指在认识上把事物的规定、属性、关系从原来有机联系的整体中孤立地抽取出来;而具体是指尚未经过这种抽象的感性对象,就是实实在在的.马克思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的具体上升为理性的抽象,进而把各种抽象的规定通过更深刻的思维加工,达到具体的再生产,由理性的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从而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的过程.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高中数学必修5 (苏教版)第2章第2节“等差数列”的第3课时,主要包含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两个公式,结合通项公式揭示五个基本量的“知三求二”的思想方法.它既是前段学习的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等知识内容的延伸、巩固和应用,也是进一步学习后续其他知识的基础,更是为用类比的方法学习等比数列作了铺垫,无论在知识层面还是能力层面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文结合2019年江苏省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中,笔者指导的一位青年教师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课题获一等奖的课堂教学片段,简述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教学与点评.
1 基于感性的具体到理性的抽象,讲述历史典故引入课题
·教学片断1
师:我国古代数学巨著《九章算术》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今有良马与驽马发长安至齐,齐去长安三千里.良马初日行一百九十三里,日增十三里……故事中,有同学们熟悉的数学知识吗?
生1: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良马的逐日行程数193,206,219,…,是一个以首项为193、公差为13的等差数列.
师:对!还可知道,良马每日的行程数,如第15日的行程数为193+(15-1)×13=375.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就这则故事中的良马问题,还想知道或研究什么?
生2:想知道良马的日行程和,如前15天良马总共走了多少路程?
师:很好!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学习的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Sn.(教师板书课题: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点评从讲述《九章算术》中历史数学故事开始,借助于感性具体的良马问题,引导发现良马问题中蕴涵着熟悉的等差数列等理性的抽象,将探求前15天良马日行程总和的具体实际,抽象为探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理性问题,既回顾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旧知,又引发新的课题,设计巧妙自然,具有数学史、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之意义.
2 基于感性的具体到理性的抽象,将不等转化为相等求和
·教学片断2
师:如何求良马前15日行程的总和S15.
生3:将良马前15日行程数逐个相加求和.
师:可以!好像繁冗了点.
师:这方法可以!但你知道高斯如何得到这种求和方法的吗?(学生集体沉思)其实,早在高斯之前500多年,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在《详解九章算法》书影中,给出了良马前15天行程总和的一种求和方法.图1中是用条形图表示良马每日的行程,每一个条形的长度表示良马每日的行程数,第1天的行程数用长为193的条形表示,第2天的行程数用长为193+13=206的条形表示,……依此类推,第15天的行程数用长为375的条形表示(图2).
图1 图2
将图2中的“条形”合拼得图3,15个条形的长度之和则为S15.那么,如何利用图3求S15呢?请学生利用分发的“良马图”,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求S15的方法.
图3 图4
师:(通过动画展示先“割”,再“倒”,再“补”的过程)这种求和的方法就是杨辉在《详解九章算法》书影中给出的方法,图3为图1的横向表示.
图5
师:这组同学是将“良马图”整体先“倒”过来,然后再“补”上去,得到15个长度都为193+375的条形,是将“不等行程数”的求和转化成“相等行程数”倍数,达到求S15之目的.这种方法就是前面一位同学所说的数学家高斯的求和方法.
点评借助于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将“良马图”先“倒”再“补”通过几何直观求S15的思路,理性抽象出将“不等行程数”转化成“相等行程数”的倒序求和,这是从图形、数量关系中抽象的过程,也是发现“倒序求和”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思维过程,更是一个沿着古人发现的足迹、传承历史先人们智慧的教育过程.
3 基于感性的具体到理性的抽象,归纳推证前n项和公式
·教学片断3
师:能利用“良马图”的几何求和的思想,推证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公式吗?
生6:可以!设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则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n=a1+a2+…+an=a1+(a1+d)+…+[a1+(n-1)d].同时Sn=an+an-1+…+a1=an+(an-d)+…+[an-(n-1)d].两式相加,得2Sn= (a1+an) + (a1+an) + … + (a1+an) =n(a1+an), 由此可得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公式Sn=
图6
师:说说为什么有如此的想法?
师:很好!这样我们就得到等差数列{an}的两个前n项和公式,这两个求和公式可以用通项公式联系起来.
点评由“良马图”的先“倒”再“拼”几何直观求和,类比到代数中先“倒序”再“相加”,推证等差数列{an}的两个前n项和公式.从解决问题的思想看这是一致的,都用了“倒”的方法.
4 基于理性的抽象到理性的具体:应用求和公式知三求二
·教学片断4
例1请填写有关等差数列{an}的表格:
a1nanSnd3501013101232-15212
(师生集体分析与学生个性自主练习,教师黑板板书,解答填表)
师:根据等差数列{an}的两个前n项和公式,可建立关于a1,d,n,an,Sn这五个基本量的两个等式关系,较好地完成求解填表,很好!还有更进一步的感悟吗?说明理由.
生8:在等差数列{an}的a1,d,n,an,Sn这五个基本量中,已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余下的两个——“知三求二”.因为虽然五个基本量有三个公式,可以列三个等式,但其实仅是两个“独立等式关系”,即只有两个独立的方程,所以已知其中的三个量,便能求得余下的两个量.
师:说得很好,也很到位!现在请同学们再看一道题.
例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前10项的和为310,前20项的和为1 220,求前30项的和.
师:若将题变为:(1)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第1项到第10项的和为310,第11项到第20项的和为910,求第21项到第30项的和.请用两种方法求解.
(2)请课后查阅、研究《九章算术》中这则有关良马的完整故事.
点评等差数列的两个前n项和公式是理性抽象的结果,而“知三求二”则是理性应用,是运用理性抽象的结果解决具体问题总结而得的规律,也是函数与方程思想在数列问题中的理性运用.
5 总结
2017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抽象是指通过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素养.它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
上述几个课堂教学片断正是循着古人的足迹,从《九章算术》中一则故事出发,引入学习与研究的课题,将探求的几何直观求和类比到代数中的倒序求和,归纳推证等差数列的两个前n项和公式,举例归纳“知三求二”思想的应用与巩固.呈现出的是能从历史故事等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是从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的活动经验积累,也是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一般性思考问题习惯的养成,更是把握事物的本质,从感性的具体到理性的抽象,再从理性的抽象上升到理性具体的以简驭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