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实践探索
2020-07-06章梅
章梅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做好学科知识的输出引导,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提起重视。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强化教师教学素养、采用多元教学方法、科學实施教学激励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感教育;多媒体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4-0114-01
教学活动既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学习认知的过程,因此具有活动主体上的双向性。所以,高效课堂与师生双方的情感联结是分不开的。据此,教师们有必要对情感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实践进行讨论研究。
一、切实强化数学教师的教学素养
要想做好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首先就要保证数学教师工作态度、教学观念的积极性。在教育学生、管理课堂的过程当中,数学教师必须要严于律己、宽以待生,在规范自身教学形象、语言行为的同时,做到关怀学生、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起友善和睦的课堂关系。
其次,情感教育并不是放任学生任性而为、随意发展,而是关注学生长远的健康成长,进行宽严相济、张弛有度的引导和要求。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走进图形世界》这一课程章节时,数学教师在为学生发放出充足的几何体学习材料后,还需要通过提问题、布任务等手段,引导学生将观察活动的核心放置在“正视图”“主视图”“俯视图”三个角度上,以此保证课堂教学的价值性,促使学生愉快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积累。
最后,为了与学生建立起更加密切的情感联结,数学教师还需要放下传统中师生有别的“阶级思想”,与学生展开深层次、生活化的沟通交流,与学生分享自己学习、成长中的小故事,从而在拉近师生情感距离、消除学生心理屏障的同时,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作用,驱动学生更加热情、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
二、灵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第一,可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将知识教育融入到游戏活动当中,有助于构建出高涨愉悦的课堂氛围,进而促成学生的高效学习、快乐学习。例如,在教授“轴对称图形”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为学生发放出不同颜色的卡纸,带领学生进行折纸游戏。在折出纸飞机、纸狐狸等作品后,要求学生将折纸作品重新展开并按中线对折起来,鼓励学生对折线两边的折痕进行观察。其后,教师便可将“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等概念引入到游戏总结当中,使学生在快乐地动手实践中对课程知识产生深刻化记忆与具象化理解。
第二,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信息化技术为现代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资源应用便利,教师通过应用视频、音频、三维模型等多媒体资源,能显著提升教学内容的表现力,构建出立体化、真实化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初步教完《线段、射线、直线》的知识后,初中数学教师可为学生播放出动画片《猫和老鼠》中汤姆猫追逐杰瑞鼠的视频片段。此时,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势必会被动画情节牢牢吸引,并形成高涨的课堂兴趣。其后,在学生的观看兴趣尚未消退之时,教师便可向学生提出三种情况:“A.我们不知道汤姆猫从哪里开始追杰瑞鼠,也不知道杰瑞鼠将跑多远,此时两人所处的动线是向两边无限延长的”“B.汤姆猫以动画中餐桌的位置为起点展开追逐,而杰瑞鼠无限制地向前跑,此时两人所处的动线是由起点向前无限延伸的”“C.汤姆猫以动画中餐桌的位置为起点展开追逐,最后在房门处抓住了杰瑞鼠,此时两人的动线便是由餐桌到房门的距离”。由此请学生判断A、B、C三种情况分别是线段、射线还是直线。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情感便会顺利迁移到课堂问题当中,进而实现课堂知识的有效巩固。
三、科学实施合理化的教学激励
在情感教育的视域之下,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尊重并顺应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由此,在保证教学语言积极正向的前提下,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成绩水平、学习能力、课堂表现,提出合理化的教学问题。例如,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知识基础较强的学生,教师可适当抛出复杂、有难度的课堂问题;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提出简单易懂的课堂问题。这样一来,学生都可在解答中维护自尊、建立自信,形成更加饱满的课堂情感。同时,若学生的回答有误,教师也应给出“你很有创意,只是不太适合本题目,请继续努力!”“你的想法很棒,但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这道题”等评价反馈,以避免学生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四、总结
总而言之,情感教育理念不仅要求教师向学生进行积极持续的情感输出,更强调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引导。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要立足实际,分析学生群体的兴趣取向与关注重点,并据此实施出科学性、实效性的教学手段,以此构建出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陈芳.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J].科技资讯,2017,15(29):188+190.
[2]崔海霞.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6(31):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