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早中期糖尿病肾病采用补脾益肾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的临床效果
2020-03-18王岩
王 岩
(辽宁省锦州市中医医内分泌科,辽宁 锦州 121000)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以及引发原因较为复杂,临床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若患者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风险较高,西药治疗容易引发较多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局限性较大[1]。此次研究旨在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早中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应用补脾益肾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98例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肾病患者,病情均符合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排除酮症酸中毒、心衰、原发性高血压以及其他原因引发的尿微量蛋白增加患者。按照患者应用治疗方式的异同进行分组,参照组(n=47)女性21例,男性26例,34~73周岁,平均(54.2±9.6)岁,探究组(n=51)女性23例,男性28例,32~71周岁,平均(53.4±9.2)岁。经随机分组后比较探究组与参照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患者均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若降糖效果不理想则配合应用拜糖平口服治疗,每次50~100 mg,每日3次[2]。参照组患者同时应用补脾益肾汤治疗,组方如下:丹参15 g、益母草30 g、砂仁5 g、苍术10 g、生黄芪30 g、枸杞15 g、熟地20 g、川穹10 g、白茅根20 g、生薏米20 g、白术10 g、川断15 g、生地20 g。加水煎服,每日服用300 mL,分别于早晚各服用1次,每个疗程4周[3]。探究组患者联合应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中药方包括黄芪10 g、葛根10 g、丹参10 g、肉桂10 g、赤芍10 g,将药物贴敷于气海、上巨虚、环跳、太溪等穴位上,贴敷频率为1次/4 h,每周贴敷2次,每个疗程4周[4]。
1.3 观察指标:记录和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Scr、血清白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24 h尿蛋白定量。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进行数据资料分析软件为SPS21.0,通过(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差异以χ2或者t检验进行比较,(±s)表示计量资料,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则P<0.05。
2 结果
探究组与参照组患者治疗前Scr、血清白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24 h尿蛋白定量数据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探究组患者Scr、尿白蛋白排泄率、24 h尿蛋白定量低于参照组,血清白蛋白高于参照组,各项目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Scr、血清白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24 h尿蛋白定量(±s)
表1 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Scr、血清白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24 h尿蛋白定量(±s)
3 讨 论
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属于肾病以及消渴病范畴,肾虚为主要病机,标实本虚为该病病理性质,临床应以解毒行气、补肾祛瘀为治疗原则。补脾益肾汤内含益母草、生黄芪、川断、生地等中药成分,诸药联用能够取得通透邪毒、通络息风、补精益处髓、祛瘀补肾以及燥湿行气的功效,可加快患者临床症状缓解速度[5]。同时对患者进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可使患者药物以及营养物质利用度得到显著提高,有助于取得填精补肾、健脾疏肝以及毒淤双解的治疗效果。
此次研究中,治疗后探究组患者Scr、尿白蛋白排泄率、24 h尿蛋白定量低于参照组,血清白蛋白高于参照组,各项目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早中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应用补脾益肾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较单纯应用补脾益肾汤治疗效果更加理想,可显著改善患者肾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