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学习,增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020-01-18孙加海
孙加海
摘 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生活实践中体验“用数学”。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对学生阅读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体验,进而爱上数学学习。
关键词:体验学习;核心素养;优化策略
核心素养,即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品质以及适应社会进步的能力。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数学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更是如此,毕竟学习的最终效果还需要在学生身上体现。那么,怎样做能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身实践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对此笔者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主动搭建平台,创设情境,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进行体验学习。本文结合实际,浅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优化体验学习策略,以便参考。
■一、模拟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是生活的。学生学习数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对生活中熟悉的场景比较感兴趣,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教材内容,充分挖掘学生周边生活素材,并模拟生活场景,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的同时,也能明确告诉他们数学在生活中无所不在,这样的生活回归,会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体验和感悟。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学习数学知识,传授数学思维才是最主要的,而模拟生活体验只是辅助,只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拐杖而已。如果一味地强调生活体验,强调情境创设,结果反而得不偿失。
针对《连乘应用题》这一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直接讲解,学生固然能够理解,但体验不深,结果必然会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现象。但是如果创设生活场景,唤醒他们的生活体验,反而效果更好。对此,教师可以创设超市购物场景:在同一个小组中,一人做售货员,其余学生做顾客,每个“顾客”额定费用100元,其中练习本每本3元,水笔每支1元,文具盒每个5元……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唤醒了学生生活中的购物场景,而且还激发他们的互动欲望。经过一番思考,学生都先后给出了很多答案。在这种相对轻松的“购物”场景中,学生学习较为轻松,更为主动;小组合作较为互动,课堂氛围更为活跃。当然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场景互动中,不仅较好地理解了连乘应用题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且还能熟练运用,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相对而言,体验学习与传统学习最大的不同,就是体验学习更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更注重他们的内在驱动。另外,针对场景创设,教师需要根据课堂需要与学生实际灵活穿插。可以在导入中穿插,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替换例题,鼓励学生通过场景体验进行互动,加深知识点理解;可以在练习中加以运用,以便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化灵活运用。具体形式多样,时间也可长可短,但最主要的是将课堂教学知识点渗透其中,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促学习目标的顺利达成。
■二、鼓励科学体验,丰富学生想象
相对而言,小学数学教学较为严谨,但并不等于不需要想象。毕竟严谨与想象是科学的双翼,相互依存,又密不可分。所以,数学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或者结合具体习题大胆猜测结果,以此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即便学生的想象与猜测,与结果差之万里,但是作为教师,都需要给予鼓励,给予肯定,毕竟他们能够主动思考,远远比被动思考,或者不思考要强上许多。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针对猜想体验,教师需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需要在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后,引导他们进行小心求证,并且逐步思考。通过层层推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科学性。
比如《分数除以分数》这一课,针对“■÷■=■”这一道题目,一开始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让学生先行猜想。在这一过程中,有学生根据结果进行大胆猜想,并且得出“分数除以分数,用分母相除的商作分母、分子相除的商作分子”这一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没有进行反驳,而是通过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即“因为2+2=2×2,那么我们能不能就可以得出两个相同的数相加也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不少学生在感到荒谬的同时,也明白了特殊事例不能代替一般规律,同样刚才学生推论也是错的。接着教师继续点拨,启发学生继续结合自己理解进行大胆猜想,以便逐步深入。
其实针对这一课,教师也可以直接揭示规律,然后通过题海战术进行巩固,但是效果必然不好。而通过引导猜想,却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能呈现多种结果,乃至多种计算方式。毕竟他们的想象,也是在一定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的,不是瞎想的。在学生充分展示想象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进行验证。在这一课中,通过大量计算,不少学生发现“乘以除数的倒数”这一方法较为简便时,而这一方法也与教材方法较为贴切;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分母相除、分子相除”更为简便。教师应恰到好处地给予肯定,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至于其结果是否符合数学原理,他们在将来学习中自会知晓。
■三、渗透人文体验,提升学生素养
前面已经提到,小学数学教学重点不是培养他们数学解题技巧,而是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因而在其课堂教学中,不仅把它作为一项技能课进行教学,而且还要从中渗透人文故事,比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童话,乃至相关数学史料,其目的是让数学课堂也洋溢出浓浓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不少数学课堂恰恰忘记了这一点,结果不仅将其教学变得枯燥,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学业负担,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数学的人文美。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人文元素,最好整合到相应例题之中,以便让学生在人文体验中进行深度思考,为其课堂持续深入奠定基础。
比如《分数应用题》这一课,针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丹顶鹤2001年全世界约有2000只,我国占其中的■,其他国家约有多少只”这一道题,如果教师直接教给学生解题技巧,或者讲解解题思路,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点,但却在无形之中削弱了教材编者的出题宗旨。这里教师需要与教材对话,充分挖掘编者出题意图。针对这道题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丹顶鹤”这一句话,看似与解题帮助不大,可以完全省略,或者换一个例子,但是编者为什么要专门放进去,其目的是什么?只有真正明白了这一点,并且采取针对措施,才能真正实现与教材对话,落实编者意图。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文化必须渗透进小学数学课堂,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人文体验中不断理解數学文化、拓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其实,这里教材是在明确提醒学生,或者说是给学生灌输一个人文常识,即“野生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对此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结合数量“2001年全世界约有2000只”,让他们明白“野生丹顶鹤”即将濒临灭绝,这无形之中会激发他们一种保护动物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接着通过计算,让他们明白其他国家占多少,而“我国占其中的■”,这又能在更大范围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学会了解题技巧,而且还从中了解到相关知识,培养了环保意识,激发了爱国之情,一举多得。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固然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但更需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引导他们学会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依靠学生被动学习,搞题海战术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教师主动搭建平台,给学生更多的机会,通过合理构建课堂情境,组织合作探究,同时联系生活,丰富和优化数学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