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专项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应向能力

2020-01-18周蓓蓓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11期

周蓓蓓

摘  要:自主应向处于一节课的结尾阶段,是对学习过程的回顾反思,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组织能力和元认知调控能力。但是课堂上学生的不会说、不想说,成为培养这一能力的绊脚石。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先利用“固定范式”搭建脚手架,给予学生表达的方向,再利用专项训练课一一剖析,寻找突破口,培养学生的自主应向能力。

关键词:自主应向;固定范式;專项训练

自主应向是“成长型课堂”的一个重要板块,一般指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回应课堂开始时自主定向阶段所提出的问题,对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方法、情感态度进行回顾反思。通过这样的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巩固知识,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对一节课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认知体系。自主应向的大问题通常是:学完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课堂上经常听到学生的总结是凌乱的、肤浅的,学生的反思大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对知识的建构和提高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比较小,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应向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应向能力呢?笔者选择自己任教的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尝试从日常教学和专项训练课两种途径入手,有意识地探索培养策略,得到了两点收获。

一、以“固定范式”为脚手架,提高学生自主应向能力

学生自主应向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自主定向和自主研究板块的合理设计,也为自主应向的表达做好了铺垫。刚开始进行“自主应向”能力培养时,笔者会在研究单的结尾专项设计关于自主应向的内容,给予提示性的语句,让学生按要求回答。设计如下:

我的收获是:

我学习了____________(内容),具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掌握了_____________(方法),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印象最深的是________(评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给出这样的范式,是为了搭建一个“脚手架”,让学生知道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设计,只是在孩子初期接触自主应向时给他的一些提示,让他有说的方向,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这样做并不是为了限定学生思维,只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先入格,再出格”,让学生的表达有“路”可循。但是对于这样的形式,课堂几分钟肯定无法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所以课后学生还可以继续借此“脚手架”和老师进行一对一的表达,或者利用班级QQ群,每天安排5人传录音,全班学生听完以后进行评价,从而达到人人参与的境界。

一个多月后,培养的效果初步显现。下面是笔者任教两个班级(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三角形的分类》时进行自主应向的课堂实录。

非实验班:

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1:锐角三角形有3个锐角。

生2:直角三角形有一个直角、2个锐角,钝角三角形有一个钝角、2个锐角。

生3:我们可以通过看最大角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生4:课前提的问题我们都解决了。

实验班:

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1:今天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如果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3类,即3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有一个直角、2个锐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钝角、2个锐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生2:今天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刚开始我以为看一个角就可以知道是什么三角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发现必须看最大角才能判断。我觉得分类归纳的方法很好,可以通过观察找到它们的共同点。

生3:在小组汇报过程中,2、3的答案都是正确的,但第2组用列表整理的方法,我觉得一目了然,我以后会向他们学习的。

生4:以前学习锐角、直角、钝角时,我觉得没什么用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发现根据不同的角我们可以把三角形进行分类。那么,三角形除了角,还有边。我们可以利用今天学习的方法来研究三角形按边怎么分类。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没经过训练的非实验班的孩子只能简单地描述最浅显的知识,而经过训练的实验班的孩子发言积极,短短的几分钟根本不够表达。实验班的孩子在内容的丰富性、思维的深刻性、知识的组织化程度等方面都明显高于非实验班,并且他们能够充分关注自身认知的变化以及向他人学习,反思的能力和质量大大提升。

■二、以“专项训练课”为平台,提升学生自主应向能力

自主应向能力的培养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如果仅仅利用课堂的时间,是无法达到全面培养的目的的,还容易出现千篇一律的状况,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那么,进行一些专项训练的小课必不可少。根据自主应向能力发展指标,笔者把“专项训练课”分成了两类。

(一)让“固式”自由化

前期,我们在课堂上以固定的范式训练学生,学生在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模式,但语言啰唆、重复。这时,可以带着学生了解我们的指标层级,通过对学生们自己在课堂上完成自主应向的视频和音频进行分析和交流,进一步指导自主应向该如何表达。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 引一引

出示上节课的视频。想一想,他们是从哪几方面进行回顾的?

提问: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零碎、枯燥)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2. 学一学

(1)过程、方法的表述(层级一)。

我学习了__________(内容),具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掌握了__________(方法),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学生的录音。对比,谁的更好?为什么?

你觉得怎么说更好?先用一句话概括知识,再叙述具体的内容。

教师示范,学生互相说一说。

(2)过程、方法的变化、联系(层级二、三)。

其实学习的内容、方法是固定的,还有什么是可以继续挖掘的?

录音一:周子涵的收获。从知道到理解。(主要方法的新认识)

录音二:汪雅丽的收获。从没问题到有问题。(认知过程的变化)

录音三:王梓铭的收获。从以前推导现在并猜测未来。(知识、方法的联系)

3. 说一说

你能以《梯形的认识》一课为例,借助板书来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吗?

4. 想一想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说的?

这节训练课首先要教会学生提炼,注意语言要具有概括性。用简明的几句话把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方法等总结出来;其次指导学生深层挖掘,过程、方法不能流于表面,要有自己的思考,而不只是简单地模仿。这样学生既有了进步,又打破了固式。

(二)让“评价”多元化

评价表现是指在自主应向阶段对自己或他人的某种行为表现表示满意或欣赏,并具体陈述欣赏自己或他人的某种行为表现的理由,在此基础上对自己或他人提出新期待的过程。所以,评价表现的范围很广,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但也更能体现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 引一引

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想一想,大家是从哪几方面进行自主应向的?

那还可以从哪方面说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

2. 学一学

(1)印象深刻的事。

其实说评价,最好就是把课上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事说出来。我们先来听一听。

提示一:最有启发的。

录音举例:通过别组的展示,从中受到启发,知道了以后该怎么办。这就是孙浩文的收获。

提示二:方法最巧的。

录音举例:张天慧提出只看最大角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巧妙的方法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说的时候最好把巧在哪儿说清楚。

提示三:最难理解的。

录音举例:沈博然和马潇潇争论三个三角形的关系。

遇到不同的想法,大家一起讨论,慢慢解决,这也可以是印象深刻的事。

(2)除了印象最深刻的事外,自己在本节课上前后的变化也可以说一说。

3. 说一说

你能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为例,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吗?

4. 想一想

通过今天的學习,我们又掌握了几种方法帮助我们对一节课进行回顾与反思,那是不是只能从这三方面进行反思呢?其他的方法靠谁获得呢?期待你能在养成单上增加或改变点什么。

这节训练课,借助具体的课例,选取课堂中发生的事情,一一剖析给学生听,指导学生从哪些地方入手,寻找评价自己或他人的契机,从而激发学生评价的欲望,提高评价的能力和效果。

专项训练课弥补了课堂教学中自主应向指导时间少,学生的表达流于形式的尴尬,真正从关键点入手,教会学生说收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研究,我们还形成了自主应向能力养成单,希望以课堂为背景,以养成单为抓手,让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应向表达更完整、更有特色、更有个性。

自主应向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让学生把自主应向表达得言之有序、言之有理,是需要教师长期坚持不懈地指导和训练的。如果将所有层级的要求一股脑都抛给孩子,让孩子全部掌握,那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将目标分阶段完成,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特定的专项训练,这样才更为科学、有效,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自主应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