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芒针深刺治疗中风后消化不良案*

2020-01-10吕金苗李潇潇牛红月

中医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泻法中风病中脘

吕金苗,李潇潇,李 珍,牛红月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天津 30019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中风病的患病人数每年递增,且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由于其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多并发症(“四高一多”)的特征,已然成为世界性健康问题之一。不仅给患者,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压力。中风病后遗症如肢体活动障碍、感觉障碍及并发症吞咽障碍、二便障碍等一直以来受到中风患者、临床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而中风病引起的消化不良往往被众人所忽略。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的深入观察及患者的逐步反馈,中风病导致的消化不良逐渐引起医疗人员的关注。中风后消化不良是中风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虽不会危及患者生命,但严重影响其营养状态,有碍于中风患者的康复进程,更显著降低了生活质量。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芒针针体细长,可直刺深入,直达病所,善治深部脏腑之疾患,有着普通针刺不可替代的作用,采用芒针深刺治疗中风后消化不良疗效确切。

1 病案举例

患者,男,64岁,2018年6月12日初诊。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10年,加重伴头晕、恶心6 h。刻诊:神志清,精神弱,头晕,恶心欲吐,语言不利,吞咽困难,右侧肢体活动不利,纳少,寐欠安,二便调。舌淡暗,苔白,脉弦。查颅脑MRI示:延髓区梗死灶,两侧额颞顶叶、两侧基底节、两侧丘脑、胼胝体区软化灶。急诊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后未予溶栓,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本病区。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性情急躁,既往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死,糖尿病。查体:右侧上下肢肌力3级,右侧巴宾斯基征、夏道克征(+),共济运动不配合。西医诊断: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证属脾胃不足,风痰瘀阻,窍闭神匿。治宜醒脑开窍,健脾祛痰。拟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予醒脑开窍针刺法加芒针深刺中脘。取穴: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风池、完骨、翳风、廉泉、中脘。操作方法:先针内关,直刺20~25 mm,采用提插捻转泻法,施术1 min;继则水沟,进针10~15 mm施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20~25 mm,采用提插补法,以患肢抽动 3 次为度;风池、完骨,向喉结方向刺入25~40 mm,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双手操作,每穴施术1 min;翳风,针向喉结,震颤徐入65~70 mm,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1 min,以咽喉麻胀为宜;廉泉,向舌根方向刺入25~40 mm,施捻转泻法1 min;极泉,避开腋毛,在肌肉丰厚的位置取穴,直刺25~40 mm,施提插泻法,以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直刺20~25 mm,用提插泻法,以手外旋抽动3次或针感传至手指为度;委中,仰卧位抬起患侧下肢取穴,进针25~40 mm,用提插泻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中脘,选75 mm芒针,进针65~70 mm左右,施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1 min,针感向胸、两胁、背部或下腹放射后缓慢捻转出针,至皮下25~40 mm留针,深刺浅留;余穴常规操作。留针30 min,1 d治疗1 次。治疗1 d后,患者未再呕吐,仍头晕,时有恶心,纳少;治疗1周后,患者头晕较前减轻,无恶心,纳少,时有呃逆;治疗2周后,患者轻微头晕,呃逆较前缓解,食欲差,食量少,餐后腹胀,偶有反酸。考虑患者存在中风后消化不良,嘱在前述针刺方案基础上加用芒针行气消痞针法(中脘、梁门、天枢),中脘操作同前,梁门、天枢,选75mm芒针,进针65~70 mm,得气后出针至皮下25~40 mm处留针。上述治疗1 d后,患者餐后腹胀减轻,呃逆次数减少,食欲欠佳,偶有反酸;治疗1周后,患者纳食增多,无反酸,未发呃逆、腹胀。

按 此患者系典型的中风病复发急性期患者,患者平素食饮不节,脾胃受损,中焦郁阻,又性情急躁,气机上逆,蒙蔽清窍,神机失用,发为中风。由于其梗死灶在延髓区,可致头晕、恶心、吞咽困难等症,早期很难辨别患者恶心、纳少的症状是梗死灶本身引起,还是中风病后并发了消化不良。鉴于患者当时的症状和平时的生活习性,治疗方案选择在醒脑开窍针法基础上加用芒针深刺中脘穴,以醒脑开窍,补益中气,斡旋中焦。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消化系统症状持续存在且愈加明显,故考虑中风后并发消化不良,在前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行气消痞针法,经治1周,纳少、腹胀等症明显好转。

2 小 结

中风后消化不良是中风病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餐后不适、早饱、上腹烧灼感、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等,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范畴。其发病机制不是十分清楚,有研究[1]认为:中风患者因自主神经受损,导致丘脑下部损害,可引发胃肠功能失调,即脑-胃-肠轴紊乱。相关研究[2]表明:针刺能作用于中枢-内分泌系统,调节脑-胃-肠轴功能活动,影响脑肠肽的代谢,起到调节胃肠道功能的作用。而芒针深刺可直达神经干或神经感受器而引起神经反射活动,可通过神经或神经-体液活动对神经机能进行双向调节,最终使之趋于正常[3]。中医古籍并未直接提及中风后消化不良,《针灸大成·中风论》曰:“其中五脏六腑形症各有名,先须察其源,而名其症,依标本刺之,无不效也……胃中之状,饮食不下,痰涎上壅,其色淡黄,名曰食后中。”中风病自古被认为是四大难治之证之一,是多病因综合长期作用的结果,同时涉及多脏腑多系统,亦可进一步影响其他脏腑,并发多种病症。治疗中风病当详查病源,辨清标本,综合治疗,方能取的良好疗效。行气消痞针法是多年临床实践得出的治疗中风后消化不良的一套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的针法,选用芒针深刺,可通过深部经络感传作用,协调各脏腑及组织、器官,加强新陈代谢,促进营养吸收,调理胃肠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4]。中脘为胃之募穴,又为腑会;天枢归胃经,大肠之募穴;梁门亦属胃经,为胃气出入之重要门户。3穴相配,调畅脾胃之气,使脾清得升而胃浊自降,从而达益中气、调中焦、化滞和之效。

猜你喜欢

泻法中风病中脘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浅论《黄帝内经》针刺补泻操作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金元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与证治概述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太阳穴
一分为三辨证方法在出血性中风病的应用研究*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