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73例
2020-02-06林永青王秀丽吴相凯
林永青,王秀丽,吴相凯
(单县中医医院针灸科,山东 单县 274300)
颈性眩晕是一种因颈源性病变所致椎动脉外端正常供血系统受影响,导致眩晕、头痛及失眠等临床症状的疾病[1]。颈性眩晕在中老年群体中有很高的发病率,在当前人口老龄化加快的背景下,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给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影响。针对颈性眩晕的治疗,常规给予整脊治疗的方式,通过这种治疗方式,可以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但是单一采取整脊的方式有较高的复发率,影响患者预后[2]。2017年1月—2018年8月,笔者采用针刺联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73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单县中医医院针灸科收治的146例颈性眩晕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3例,男42例,女31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78岁,平均(51.4±2.7)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7个月,平均病程(4.5±0.8)月。对照组73例,男40例,女33例;年龄最小34,最大80岁,平均(50.9±2.9)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7个月,平均病程(4.3±0.9)月。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按照参考文献[3]的标准。①颈部活动受限,局部存在压痛或触及存在痉挛;②颈椎棘突及横突发生偏移;③行位置性眩晕试验结果为阳性。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患者;②所有的患者均可耐受针灸或整脊治疗;③患者在治疗前也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合并患有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疾病的患者;②配合度低及随访资料不完整的患者。
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整脊治疗,操作方法:患者保持正位坐在医者的身前,医者使用右手拇指,按压患者右侧C2横突的后部,并使用左手拇指、食指固定患者的下颌。让患者保持前屈位,头部逐渐的向后轻微后仰,且将头向左转动10°,在操作期间指导患者的身心放松,借助后上方的顿挫力以整复患者脊椎,具体整脊上以指下关节出现响声及移动为最佳。根据以上的方式,向右侧进行1次调整,在触诊完成后确定复位的具体情况,每隔2 d治疗1次,共治疗3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主穴:双侧颈夹脊、凤池、肩井、阿是穴。针刺操作:患者取坐位,让患者头部微低,穴位均进行常规消毒,采用1.5寸华佗牌毫针。进针后行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守气,行捻转法导气到病位,不松手持针守气12~15 s后出针。每一穴位均采取上述的操作方法,为30 min/次,1次/d,隔天针刺1次,共治疗3次。
两组均治疗2周后判定疗效。
5 观测指标及方法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眩晕症状及体征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含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4项,各项分值包含无症状(0分)、轻微症状(1分)、中等症状(2分)级重度症状(3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症状越严重。此外对患者均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统计两组患者疾病复发情况,以作为预后结果判定的标准[3]。
6 统计学方法
7 结 果
7.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变化对比
见表1。
组 别例数时间眩晕头痛 恶心呕吐耳鸣治疗组73治疗前2.01±0.362.14±0.372.08±0.412.06±0.39治疗后0.64±0.12∗∗##0.72±0.14∗∗##0.68±0.13∗∗##0.65±0.15∗∗##对照组73治疗前3.04±0.332.11±0.362.10±0.392.11±0.42治疗后1.22±0.16∗∗1.27±0.17∗∗1.13±0.21∗∗1.08±0.19∗∗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7.2 两组疾病复发率对比
见表2。两组对比,经卡方检验,χ2=3.86,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颈性眩晕患者疾病复发率对比 例
组 别例数复发未复发复发率/%治疗组732712.74对照组7386510.96
8 讨 论
颈性眩晕是一种因颈源性因素所致眩晕症状的疾病,眩晕的产生机制主要为:颈部椎动脉受各项因素的影响,易发血流障碍情况,如此常造成椎动脉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眩晕的症状[4]。而引发椎动脉的血流受阻原因包含内源性与外源性两方面的原因。内源性原因上,常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弯曲或解剖变异等;外源性因素上,主要是椎动脉受压及刺激所致,具体如颈椎退化、颈椎关节紊乱与炎性刺激等[5]。复杂因素作用所致颈性眩晕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同时增加疾病治疗的难度。
在对颈性眩晕的治疗上,中医学具有显著的效果,主要的治疗手段上,包括整脊治疗、针灸治疗[6]。其中整脊治疗这一方法主要是借助合适的手法,让患者发生偏移的颈椎棘突、关节突可以恢复到正常的解剖状态,并使患者的椎动脉、表面交感神经受压及刺激降低,有效治疗疾病。整脊治疗的优势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借助手法可以有效整复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第二,纠正颈椎曲度异常状况,减轻椎动脉的弯曲度;第三,当患者颈椎小关节得到修复以后,颈椎关节痛椎动脉间的位置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如此可以有效缓解椎动脉刺激情况,增加肌肉张力[7]。针刺治疗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手段,在对颈性眩晕这一中医“眩晕”范畴的治疗中,遵照“腧穴所在,主治所能;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如在穴位的选取上,选择两组穴位进行针刺,针刺一组穴位选择凤池、玉枕、天柱、肩外俞等可达到活血化瘀、疏经通络及止痛的效果;针刺另一组穴位百会、前顶、后顶、太阳等则可起到益气补血、开窍醒神的效果,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8]。穴位针刺的过程实施交叉针灸的方式,可起到活血化瘀、疏经通络与消炎止痛的功效,促进患者康复及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在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评分改善幅度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这表明采用针刺联合整脊治疗方法对颈性眩晕的疗效显著。此外随访结果也显示:治疗组患者随访半年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这一结果则表明采用针灸联合整脊的治疗方式对患者的预后改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针对颈性眩晕,在临床中确诊患者疾病后,给予患者使用针灸治疗结合整脊治疗方式,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且随访结果也显示患者的复发率较低,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