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口语表达训练》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9-12-13艾辰星
艾辰星
摘要:《口语表达训练》课程作为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主干课程,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即兴口语表达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口语表达训练》课程进行教学实践与改进,让学生在相关课程中得到充分的训练,适应当下媒体行业对主持人专业素质的要求,需要高校专业教师去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新媒体 口语表达训练 实践
《口语表达训练》课程教学的问题
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口语表达训练》课程的教学模式往往是理论知识与教材内容训练的重复性训练。“老师课上讲——学生准备——学生展示——教师反馈意见”是主要模式,这种模式下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的角色,对于训练内容通常当做任务来完成,缺乏积极主动性;学生表达内容质量不高,无法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另外,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内容准备,时间是短暂的,表达内容多数是固定思维模式下的认知内容,也常常依赖老师的提醒与引导,很少经过资料查找与深入思考来进行内容表达。这样模式下的反复训练,会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对口语表达流于表面,不做深入探究与思考,从而在表达内容上缺乏广度和深度。
课堂效率较低。《口语表达训练》课程训练形式通常以分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训练,为了保证课堂训练效果,大多数高校将小组人数控制在10-20人以内。以每周课时量为2-4学时计算,除去教师的课堂指导与反馈,平均每个学生的课堂训练时间有限。尤其是当面对一些难度较高的训练时,学生则会占用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和准备,导致课堂效果无法达到预期,课堂效率较低。部分学生甚至会产生“没有学到知识”或者“不受老师重视”的想法,从而更加消极对待课程训练内容,形成恶性循环。
课程训练内容滞后。现阶段,全国大多数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口语表达训练》课程教学主要以相关主持人口语表达类型教材为主。这些教材都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训练和提高,由于传媒行业以及传媒样态更新变化速度快的特性,导致教材中的训练内容往往较为滞后。训练的思路和方法有规律可循,对于还在学习中的学生来说,滞后的训练内容,一方面会使他们丧失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没有体验与真实感受的滞后性训练内容往往会使学生在学习后感到与当下社会脱节,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走入无法举一反三的窘境。
新媒体在《口语表达训练》课程训练中的作用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和运用,给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口语表达训练》课程带来了新的教学思路与模式。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它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互动传播是其特点。《口语表达训练》课程的本质是“交流”与“表达”。借助新媒体信息内容的海量性与共享性、交互性与即时性,新媒体课堂教学有着传统课堂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与学生共享最新教学信息资源,随时更新课堂讨论与练习内容,时下的热点与学生的亲身感受,往往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与表达欲望;另一方面,在课堂外通过新媒体技术与手段,教师可以将课程理论内容提前上传,让学生能够在课前进行预习与准备;对学生课下训练情况快速检查;同时教师可以随时通过新媒体分享课外最新的热点与信息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等。这些新媒体的教学模式将口语表达训练从单一的课堂理论加材料的训练延伸到课外,结合当下最新社会资讯与信息资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感知,强化对专业内容的感知,提高对专业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新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师不受时间、空间与教学形式的限制,在互动中完成对学生的引导与指导,也能快速得到学生的意见与反馈。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对于专业实践的兴趣与主动性。因此,新媒体在《口语表达训练》课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思考如何利用好新媒体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口语表达训练》课程。
《口语表达训练》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加强课程理论内容与实践训练的联系。即兴口语表达看似为即兴,若想表达好离不开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尤其是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如何在冗杂、海量、多变的信息资源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将其转化为丰富的口语表达内容,合理有效地进行传播,背后离不开专业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理论知识通常认为是枯燥无用的,他们更喜欢具体的训练内容,但是又在训练过程中缺乏理论知识作为指导,造成口语表达内容缺乏逻辑条理,表达方式方法欠佳的问题。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学思路与方法应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训练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以理论知识为指导,以实践训练来检验和印证理论内容,使学生更加系统、科学地深刻理解与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新媒体恰恰可以帮助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利用新媒体如微信、QQ、雨课堂、对分易等平台,将理论知识提前上传,供学生课前预习思考,这就解决了课堂时间不够的问题。课上既可让学生直接发表对于理论内容的理解,同时又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印证理论内容,达到主动理解掌握的目的。通过新媒体手段,教师可以课下随时分享一些最新主持人口语表达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去进行理论知识的思考与分析,也会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感知与学习,意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丰富学生知识储备。专业理论知识是口语表达的基础,丰富的知识储备则是口语表达内容广度与深度的有力支撑。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想说而说不出”。这并非播音专业的学生缺乏语言表达的热情和语言组织的能力,而是因为学生的日常积累不够,想说的观點无法用内容去有力支撑。新媒体时代,主持人照稿播读的节目形式越来越少,即兴表达、临场发挥、现场控场和舞台表现等能力成为衡量主持人专业素质的新标准。主持人只有具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才能在表达的时候滔滔不绝、妙语连珠,避免想表达的时候无内容可说。因此,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多阅读资料和书籍;另一方面,在当今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新媒体获取资源和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从获取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效率上,都是以往传统媒体环境下无法相比的。教师首先可以通过新媒体手段与平台给学生分享不同类型资源内容,引导学生扩大知识涉猎类型与范围,同时推荐一些有深度有内容的新媒体客户端、公众号等,定期检查学生知识积累情况。其次,课下作业训练内容选择上尽量选取一些知识涉及范围广而深的内容,增加训练难度,要求学生利用新媒体资源去搜集信息解决问题,这样也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提高知识储备量。
增加训练方法。理论内容的掌握与知识的积累是良好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础,《口语表达训练》归根结底还是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训练,以便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传统的课堂训练模式较为单一,虽然老师尽可能去丰富训练形式,例如课堂上做即兴模拟训练、演讲、辩论、小组竞赛等,但是终究无法脱离课堂这一载体。很多模拟训练不是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学生想当然地去进行表达,一旦走入真实环境就会发现与模拟训练有较大差别。新媒体的互动开放性与低门槛的特点恰好弥补课堂训练的不足。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对新鲜事物有兴趣,通过Vlog、抖音、直播平台等新媒体平台,结合课堂训练布置的任务,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从课堂时间延伸到课下时间,从教室转移到了真实的场景中,专业技能得到了进一步的训练,训练的同时也能真实、直观地得到观看者的反馈,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另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新媒体资源,与学生分享新鲜有趣的口语表达内容与案例,学生对于教学案例通常都具有极大的兴趣。通过口语表达内容的观摩分析,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体会口语表达的技巧与魅力,这种教学效果是以往的课堂训练方式难以达到的。
结语
广播电视媒体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的主持人。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时,不仅要让学生会播音,更要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使学生既能“播”,更会“表达”。新媒体为教学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与创新的可能性,只有意识到新媒体的优势,并将其合理运用到课堂上,才能提高《口语表达训练》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地推进《口语表达训练》课程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课题项目:许昌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口语表达训练课程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XCU2016-YB-001)]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
参考文献:1.曹培培:《新媒体语境下口语表达能力与思维素质的提升——即兴口语表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电视指南》,2017(22)。
2.金重建:《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浅探媒体即兴口语表达的能力培养》《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