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喇叭到机器人:70年中国广播终端发展
2019-12-13童云
童云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广播终端经历技术变革,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形态,有矿石收音机、有线喇叭、电子管收音机、晶体管收音机、集成电路收音机、数字调谐收音机、智能音箱、智能机器人等。广播终端发展遵循以下规律:广播终端形态由单一到多元,终端工具由单体到网络,终端受众收听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终端传播技术由模拟化到数字化、智能化。广播终端技术在每一个阶段的改进,作为一种驱动力量其反作用力不容小觑,它推动广播媒体在内容生产、传受方式、媒介形态、产业结构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
关键词:广播终端 有线喇叭 收音机 智能音箱 智能机器人
广播是什么?人们通常认为,广播是雕刻时光的收音机,播报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流淌着美妙的音乐。人类一直梦想让声音插上无形的翅膀,飞到更远的地方,收音机由此而诞生。在广播近百年历史中,收音机作为一种接收声音的终端工具,有时等同于广播。然而,广播终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社会文明发展,在不断变化中。终端是广播与人关系最为紧密的环节,对人的影响最为直接,终端对语言文明和社会文化发展亦影响深远。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广播终端的发展历程,从中发现广播在传受关系、传播方式等方面规律具有独特的意义。笔者循着技术终端——声音媒介的逆向研究思路,探索广播发展的人文进路。
70年中国广播终端历史变迁
一、全国广播网建设与有线喇叭。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在北京天安门隆重举行,北京新华台持续6个半小时向全国人民播出盛典实况,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同时转播,亿万听众围坐在收音机旁,聆听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是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全国性实况广播,振奋人心,从此翻开人民广播事业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播电台技术设备落后,收音机产量少,全国各地共有收音机约100万台,其中半数以上是日本制造的三灯或四灯中波收音机,多为经济、社会地位较高人家所有,普通勞动者家中罕见。为了发展广播事业,解决人们收听工具匮乏的问题,1950年4月22日新闻总署发布《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提出在全国范围建立广播收音网。同年9月12日,新闻总署、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关于在全国工厂、矿山、企业中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对广播网建设提出具体任务和要求。1950年初,新中国有49座人民广播电台,使用89部广播发射机向国内外播音。1952年底,全国各地共建立广播收音站23700多个。①
架设有线喇叭,推动全国广播收音网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水平不高,百姓生活水平较低,收音机价格昂贵,且广大农村地区尚未通电,大多数家庭很难使用收音机,加上很多地方交通不便,报纸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大力推广有线广播,搭建广播站接收信息,使用线路连接喇叭转播,技术简单,成本低廉。有线喇叭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信息传播作用。它是人们集体文化娱乐的一种重要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广大基层接收中央政令、了解新闻信息的需求,推动了社会经济建设,为广播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农村有线广播在20世纪50—80年代一直占据主要传播地位。
二、我国自主研发生产收音机。20世纪50年代,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无线电技术,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改造和建立一批收音机生产企业,提高收音机制造水平。1953年,第一台中国自主研发的电子管收音机在南京无线电厂试制成功,名为“红星牌”,②结束了依靠进口散件装配的历史,标志中国收音机制造走上自主之路。相对于矿石收音机,电子管收音机采用单独供电,对电路进行放大,对信号强度的要求较低,为广播普及提供了终端硬件基础。一批无线电企业相继成立,收音机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产量提高。国产收音机品牌增多,有几十个品牌和二百余种型号,收音机制造业的规模、技术、科研能力都达到较高水平。此后,无线广播逐渐覆盖边远地区与农村。为进一步推动全国广播收音网建设,需要降低收音机、广播喇叭、广播扩音器的售价,让更多的人能买得起。
晶体管收音机的问世使广播进入移动收听时代。1958年,新中国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在上海宏音无线电器材厂试制成功。晶体管的应用,使收音机伴随性收听成为可能,开启了人们移动收听广播的生活方式。晶体管收音机市场需求大大增加,促进了收音机年产量快速增长。1962年第一台全部采用国产元器件的收音机美多28A研制成功,第一条晶体管收音机生产流水线建立起来。③50年代末,我国广播事业和收音机产业发展迅速,大量便携、袖珍的晶体管收音机投放市场,广播迎来移动收听时代。
集成电路收音机(又称为半导体收音机)的功能更加多元化,其优点是:提高电路性能,提高抗同频干扰能力,性能可靠,体积小,重量轻,可降低成本。收音机采用集成电路,促进装配工艺、辅助电路革新,使收音机实现多功能,例如触摸开关、微处理机自动选台、记忆存储预选频道、音量和立体声平衡度遥控等。④1965年,半导体收音机产量超过了电子管收音机产量。上世纪60年代后期,适合百姓使用的多功能、廉价、便携、袖珍的调幅、调频收音机被大量制造出来,价格降低后,收音机普及率再次提高。技术方面可以生产高级收音机和多功能机,高级晶体管收音机曾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1977年,收音机年产量超过1000万台(《中国电子工业年鉴》,1987)。人们使用的收音机绝大多数是便携式半导体收音机,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是最时髦的四大商品,被人们称为“三转一响”,成为高水准生活的标志。
三、广播终端移动化和多功能开发。在移动传播中,收音机作为家电的功能逐渐弱化,收音功能被嵌入各种终端中,从有形走向无形。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私家车数量增多,各地交通广播相继成立。车载收音机终端成为人们路上收听广播的重要工具。车载广播作为车联网终端,与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语音等技术融合,具有路况播报、实时定位等越来越多的功能。
广播终端是应急救援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2008年,南方发生特大冰雪、西南地区爆发汶川地震等灾害,建立应急广播体系被提上议事日程。2011年安徽交通广播建立省级应急广播平台,与交警、公安、消防、高速、路政、城管、卫生、气象等职能部门形成应急联动体系。201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家应急广播中心成立,应急广播社区网站同时上线,全面建设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在广播终端开发中,增加了应急功能。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研发的应急收音机,自带手摇式发电功能,能够发出报警声音,具有手电筒的照明功能等。这种特殊的收音机终端在地震等灾区发挥极其重要的救援作用。作为国家应急体系的组成部分,广播终端带有自动唤醒功能,一旦灾害发生,终端能够自动启动,接收信息,发出警报和提示。在大灾面前,广播具有即时报警与通讯,应对灵活,不受灾区地面局限,传播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携带方便,成本低,功能多元等先天优势,
四、广播终端数字化与网络化。数字广播逐渐代替模拟广播成为主流。数字声音广播是以数字信号处理技術为基础,采用数字音频编码技术、纠错编码以及数字调制、传输技术,对广播信号进行全面数字化处理的广播系统。⑤它的特点是音频质量好,抗干扰能力强,支持高速移动模式下接收,可实现大范围的组网覆盖,有效地提升频谱利用效率等优点。上世纪90年代初,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着手数字广播的立项研究。1996年,数字音频广播项目被正式列入国家重点科技产业工程之一。“九五”期间,我国先后建成广东珠江三角洲DAB(Digital broadcasting,DAB)先导网和京津塘DAB先导网。DAB是欧洲数字广播标准,在英国、德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应用。经过科研工作者不懈努力,中国自主研发新一代数字广播技术CDR(China Digital Radio),结合最新技术成果,创新性地建立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系统(CDR)标准体系。目前在深圳、广州、北京等地建立了试验网,能够实现模拟广播到全数字广播的平滑过渡,技术先进可靠。2013年8月,CDR正式作为国家广电总局行业标准。同时,数字广播终端也在不断研发与改进,不仅能够接收声音,还能接收视频、图片、文字等符号,实现互动式收听。
以个人电脑为终端的广播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社交化传播。上世纪90年代末,各地广播电台陆续开办广播网。广播上网最初阶段是将本台节目时间表、简介和少数节目链接置于网页。进入21世纪,网络广播兴起,音频播出渠道突破频率局限,网络广播节目可自主选择、下载、保存,随时随地收听。2005年7月28日银河网络电台开播,依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广播网,开通WEB2.0播客平台,建立全国高校广播节目联盟银河网络电台。节目丰富、风格新颖,网民边听边聊,参与节目。2011年8月北京广播网菠萝台上线,网页设计新颖、活泼,功能体验简单、方便。菠萝台特点是,为听众搭建了一个在线音频编辑平台,听众可以自主编排、收录广播节目,根据喜好做专属节目表,过一把当“台长”的瘾;还可在线录制音频,编辑音频,轻松制作节目;采用聊天室、留言、微博、菠萝派(圈子)等方式,提高网民参与积极性。随着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喜马拉雅FM、荔枝FM、考拉FM等网络音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各省市、县级地方电台积极建设广播网站,广播收音网络由模拟化逐渐变为数字化。
五、智能广播新终端按需点播。电脑作为收听终端有时不方便携带,智能手机使广播进入移动互联时代。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更新迭代加速,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音箱等应用于广播领域,媒体融合时代到来,多元化、嵌入式智慧终端成为广播的新载体。广播跨平台、多渠道传播,例如,手机微信公众号、音频APP、小程序、虚拟社群等。上海台开发的阿基米德FM成为一个覆盖广泛拥有海量音频的社交广播网络,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场景化广播服务。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医疗、交通、金融等各领域应用,家用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无人汽车等成为未来广播新的传播出口。
新广播终端是互联网与广播相加的融合型数字媒体,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广播深度融合,是包含广播网络、云服务、智能终端等在内新的声音媒介形态。新广播终端实现社会协作生产、分享、上传,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支持多层次、跨地域广播。新广播终端为用户提供动态、按需、易扩展的音视频资源,提供智慧家庭、智慧城市信息与管理的多样化、个性化增值服务,包括教育、医疗、金融、生活、商务等方方面面。新广播终端嵌入智能家居、音箱、手表、眼镜、机器人等用品中,通过语音识别指令,自动搜索播放,可陪伴孩子学习,陪伴老人听音乐,实现按需点播(Audio on Demand,AOD),通过高速传输网络传送到终端,从根本上改变用户过去被动式听广播的不足。
从喇叭到机器人广播终端发展进路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播终端技术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每一次技术革新中,广播是应变最快、最灵活的传统媒体。可以说,自诞生以来,广播终端的技术融合一直走在路上,例如,热线电话的应用,与互联网的融合,与智能手机、智能音箱、机器人的融合等。广播终端从来就不排斥技术融合,而且积极拥抱技术融合。
探讨广播终端发展路径,可以发现以下规律:第一,广播终端形态由单一到多元。不能将广播等同于收音机,收音机只是其中一个终端,经历了由奢侈品到生活必需品,再到收藏品、艺术品的演变过程,它是工业经济的产物。今天,广播拥有更多有形的、无形的终端。因此,我们可以把广播终端视为各种各样的媒介,广播终端是全媒体。第二,广播终端工具由单体到网络。广播的传播渠道由频率变为网络,终端连接成庞大的音频数据网络,任何一种形态的广播终端都是网络中的用户节点,针对每个节点、每种场景开发所需音频,是值得探索的。第三,广播终端的受众收听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传统广播是“我播你听”,如今是“我点你播”,按需点播、社交传播、个性化语音传播是广播终端的新特征。例如,机器学习人的语音,模仿人的语音自动播出音频。第四,广播终端的传播技术由模拟化到数字化、智能化。总之,梳理70年广播终端变迁,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终端,从更深层面来探讨广播媒体变革。
终端融合下的广播媒介深层变革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广播在构建有声文化,倡导声音文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终端既是人们收听广播的工具,也是联系传受关系的桥梁,因此,不能忽略终端的功能,更不能忽略终端对广播发展的反作用力。诚然,广播媒介的发展,并不只技术起着作用,同时受到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社会心理、听众需求等各方面影響。然而,终端技术在每一个阶段的改进,都作为一种驱动力量,其反作用力不容小觑,它推动广播媒体在内容生产、传受方式、媒介形态、产业结构等发生深刻变革。
重视广播终端,就是重视用户需求,唯有如此广播发展才能与时俱进。相反,如果忽视广播终端,则可能与大好的发展机遇失之交臂。在技术融合面前,广播占有先天优势,它本身就是一个电子媒介。当下,广播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优势愈加明显。广播发展瓶颈不在于技术挑战,而是在于人的思维和理念。
终端融合下广播媒介将产生哪些深层变革?笔者认为,未来广播发展趋势是:第一,广播终端移动性传播衍生新的含义,即广播终端嵌入智能化、网络化应用中,满足人们各种场景下的需求,终端作为一个媒介拥有更多延伸的功能。第二,广播作为智能媒介,必将带来新闻宣传、内容生产、广播产业、传播规制、专业人才教育等领域的变革。第三,广播终端连接成声音网络,广播产业迎来平台协同、社会协同的新阶段。第四,广播终端是声音文化的载体,无论在工业经济时代,还是在网络信息时代;无论在现实空间,还是在虚拟空间,广播终端都是社会文明的一种载体。开发利用好广播终端,对于构建声音文明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注释:①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05页。
②伍正罡:《追忆往昔! 收音机的百年发展历史》,《今日科苑》,2013(5)。
③央视网:《第一台自主研制的晶体管收音机》,http://news.cctv.com/2019/07/13/ARTIf05wp3O1WVHv5abT7JYC190713.shtml。
④萧枝萱:《收音机的集成化》,《电声技术》,1984(5)。
⑤邹 峰,高 鹏:《中国数字声音广播技术的研究与探索》,《广播与电视技术》,2014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