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2016-09-29
赵秋园 吴卫刚 柴仕贞
【摘 要】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改革的实践中也反映出了校企合作深入程度不够,企业参与不足,改革成效不显著等的缺点。针对此问题,提出企业与学校协同开发课程,利用申请各类专业建设项目经费为契机,将部分实训设备改造任务外包给企业,教师和部分学生利用机会参与到设备改造中去,深入企业一线参与生产实践,企业获利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改革的成果既可以用于教学实践也可以用于企业职工培训,实现了校企双赢的长效机制。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由于与企业交流的深入,更新了专业课程中滞后的知识,达到了与时俱进。
【关键词】协同;高职;课程改革;实践
1 高职课程改革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提倡围着市场办专业,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符合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专门型人才。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和力度在不断加大,各高职院校在专业规划与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的深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特色教材开发、教学运行机制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职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理念,强调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教学相结合,强调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学习过程更加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学为中心。这其中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提升内涵建设的核心之一[2],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3]。从近几年来高职课程改革的实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力度不够,有很多情况下是流于形式,企业来学校挂个牌;定期来做专家讲座;开课程建设交流会,提几点建议;给学校投资一点实训设备。企业没有从根本上融入到课程建设中来,课程改革还是以教师通过消化吸收企业专家建议来制定相应方案。
2)专业课程部分内容落后于生产实践,不能很好的指导实践。
3)从就业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部分学生工作几年以后岗位得到了提升,要求的专业技能相应提高了,但是由于理论知识储备不够,在新的岗位上遇到了较多困难。高职教育过分强调与企业生产实践的需求同步,偏离教育本质,过分强调生产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学习,造成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不够。
2 原因分析与对策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力度不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学校的课程建设目标没有达到较好的匹配。企业最终目的是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经济利益,如果只是给企业输送几个技能型人才对企业的吸引力是不够的。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吸引企业真正融入到课程改革中来,必须要协调企业发展目标和学校课程建设目标匹配,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协同发展和双赢。协同的思想对于解决校企深度合作开发课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谓协同,就是通过协调两个以上个体共同利用资源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双赢,实现1+1>2的效果。如果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中让学校和企业双赢即企业获的一定的经济利益或为企业获取利益提供潜在的技术服务或职工培训服务,学校实现课程改革目标,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能形成长效机制。
课程内容落后于生产实践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生产技术的快速进步,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学校的相关专业发展,虽然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有很多来自企业,有多年的企业经验,但是由于多年脱离生产一线,所储备的行业技能和知识已经相对落后了,同时由于高职教师授课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条件去往企业一线实践,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及时淘汰落后知识,结合企业实际补充更新新知识势在必行。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开发专业课程,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安排教师去企业参与实践,更新知识储备,提升行业技能,积累生产现场的资料可以较好解决这个问题。
过分强调实践而忽视理论学习,以“从做中学”为指导的高职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偏离和误读了杜威的经验理论。杜威认为没有正确反馈的经验、没有连续性的经验、没有科学原理和教师指导的经验、完全真实模拟的经验、不按科学方法设计的经验是缺乏教育意义的。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对杜威所说的身心分离、经验功能、教育对象和兴趣运用,缺乏全面和较为正确的理解[4]。由于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不高,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授课过程中过分重视实践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而专业课程中一些重要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被忽视,从而造成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因此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过程中,深入企业调研,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现状和行业发展趋势,参与企业实践的过程中与企业各级人员交流,搞清楚专业课程中哪些理论知识与企业长期发展有指导作用,保留专业知识中精华的理论部分,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3 课程改革的实践
以我院港口机械专业装卸搬运机械课程为例进行了两年多的课程改革探索,通过实践证明校企协同实施课程改革取得了实效,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港口机械类相关专业在专业课程授课中存在课程内容滞后于企业需求,课程实训设备设施落后,授课内容和表现手法单一,尽管经过几次理实一体化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跟上企业发展需求,没有将课程内容取得实质性更新。同时由于该专业的相关工作是与大型设备相关,大型设备的检修拆装完全在学校进行条件是不具备的,也就不能像汽车或电气等专业那样可以在学校实训室内进行。再加上现在学生读图、识图能力以及专业基础知识有所欠缺,因此,授课中传统多媒体加视频教学很难达到让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知识的目的。将企业实际需求的主力机型设备引入实训环节中,将专业课程中主要内容以三维模型的方式在课件中再现,同时重视设备维护保养技能的培养和维护保养技能仿真训练,有利于学生学好专业课程,掌握专业技能,有利于为企业培养合格的维修维护人才。
以企业目前生产所需的主力机型作为实训设备,与企业深入合作,共同完成设备改造更新,课件中三维建模也以此为基础,进行测绘建模,将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课件和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手法单一的缺点,有利于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具体做法是利用申请各类专业建设项目经费为契机,将部分实训设备改造任务外包给企业,教师和部分学生利用机会参与到设备改造中去,深入企业一线参与生产实践,以达到协同课程改革的目的。由于所改造的实训设备是企业目前所从事行业的主要机型,企业不仅有相应的经济利益,同时还能为企业的职工培训提供现实的教具,因此可以吸引企业深入合作,任务完成后还可以定期组织企业职工来校参加培训。同时针对部分专业实践项目在学校实施有困难的现状,可以采取制作三维仿真实训平台的办法,通过仿真平台建设项目招标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能完成课程改革的部分任务,同时还可以提升教师技能,开发学生潜力,企业获利的同时乐于与学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对于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还可以被企业发现,解决学生就业的问题。
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改变传统理论部分在课堂以教师教授为主,实训部分在现场,教师指导操作的模式,尝试将理论与实训均设在现场,授课以三维课件的展示、学生提问、教师答疑、学生现场操作为主的模式。
4 改革效果评价
通过调查问卷、教学反馈、理论与实训成绩对比以及顶岗实习学生走访交流,发现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专业教师全程参与设备改造,提升了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课程改革中实训设备的改造成果已经用在了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上,实现了校企协同,合作双赢的目标。
5 总结
保留精华的理论部分,打好理论基础,保证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企业协同考虑课程改革,淘汰落后知识,及时补充与生产同步或未来生产所需的专业知识;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与企业协同共同制定课程实训项目,兼顾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企业职工培训需要,引入实训设备并做改造,利于教学实训开展。实训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培养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参与技能训练的内容。通过两年多的实践证明,课程改革真正改变提升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双赢。后续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和深入合作。
【参考文献】
[1]闫宁.运用市场需求法进行高职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人民论坛,2012,6(17):122-123.
[2]壮国桢.高职课程改革与课型创新[J].职教论坛,2014,9:72-74.
[3]吴缨.借鉴国外课程抉式 推过职业教育课程次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14:42-44.
[4][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