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扫描诊断急性肠梗阻病因的应用价值
2019-12-08郭顺顺
郭顺顺
(山东省沂水县马站人民医院影像科 山东 临沂 276403)
急性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率较高,主要指患者因一系列原因影响,导致肠内容物无法通过肠道,继而出现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急性肠梗阻原因复杂且类型较多,病情发展较快,对患者胃肠系统形态以及功能影响较大,还可引起一系列全身性疾病,因此临床上需要尽早实施诊治[1-2]。CT扫描是疾病诊断的常用影像学手段,我院就CT扫描在急性肠梗阻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此次研究要求,将5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归为此次研究对象,收治时间范围为2017年7月份到2018年7月份。男性:女性为28例:22例。年龄下限为18岁,年龄上限为78岁,中位值为(46.21±1.21)岁。病程下限为2天,病程上限为13天,中位值为(5.54±0.21)天。其中呕吐患者有43例,肛门排气以及排便停止患者有26例,体温上升以及白细胞计数在10×109/L以上患者有22例,有32例患者存在腹部手术史,有3例患者存在阑尾炎发作病史。统计学软件检验得出两组患者上述基本资料数据差异不明显,有可比性。
1.2 方法
50例患者均予以CT扫描,扫描参数设置如下:电流设置为200mA,电压设置为120kV,采集厚度设置为5毫米,螺距设置为0.511.扫描速度为每转0.8秒。患者仰卧,先进去足部,自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进行扫描。予以增强扫描,取100毫升碘普罗胺经高压注射器对患者肘静脉进行注射,每秒设置流速为4毫升,经造影剂智能追踪软件实施手动触发的扫描确定扫描延迟时间,膈顶为触发层面,延迟5秒后才可触发扫描,触发阈值为250Hu。扫描后对横断面图像实施重建,间距为0.625毫米,层厚为0.625毫米,重建所得薄层图像上传至工作站予以图像处理。CT定位过程中需要先扫描患者远侧肠管,逐渐逆向扫描至近端肠管,确定肠管存在扩张情况则停止。
1.3 观察指标
对50例患者的扫描图像进行观察,分析患者的诊断情况,并予以病因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均以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指标经χ2检验完成数据对比,描述为(%);计量指标经t检验完成数据对比,描述为(x-±s),数据对比若P<0.05,则对比数据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T扫描显示,50例患者中有48例患者确诊为肠梗阻,确诊率为96%。CT检查显示,梗阻位置近端受气体积存影响出现肠管扩张情况,远端肠管则显示塌陷。部分患者病情症状不明显,肠壁情况无异常,肠壁厚度增加,病灶为低密度坏死灶。小肠平滑肌瘤存在类似圆形肿块,边缘光整。肠扭转后可见漩涡征,存在肠系膜积液、水肿、肠壁缺血。病因分析显示,有14例患者为结肠癌,有11例患者为粘连性梗阻,有7例患者为直肠癌,有6例患者为回盲部炎性病变,有5例患者为肠套叠,有5例患者为其他。
3 讨论
肠梗阻是常见的临床胃肠科疾病,主要因肠内外一系列原因,导致小肠肠道出现机械性阻塞所致,病因包括肠内容物通道阻塞或者异常等。肠梗阻多为急性发病,治疗不及时可对患者造成严重威胁[3-4]。肠梗阻患者临床症状以痛、吐、胀以及闭等为主。老年患者因自身病理生理特点,临床症状缺乏典型性,与年轻人差异明显[5]。
肠梗阻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联合临床症状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确诊,X线片以及透视是常见的检查方法,然而X线平片分辨率较低,检出率不高,造影检查可有效提高诊断率,然而对急性肠梗阻、年龄较大且体质较弱、病情危急的患者则无法适用[6-7]。CT检查是经横断面解剖成像,可有效避开组织之间互相重叠的影响,密度以及空间分辨率较高,容易发现患者肠壁增厚、水肿、肠壁肠腔内外肿块等,对患者病因诊断、梗阻部位检查有积极意义,还能够对肠梗阻病情程度进行评估,便于医师制定治疗方案[8]。我院研究得出,CT扫描显示,50例患者中有48例患者确诊为肠梗阻,确诊率为96%。病因分析显示,有14例患者为结肠癌,有11例患者为粘连性梗阻,有7例患者为直肠癌,有6例患者为回盲部炎性病变,有5例患者为肠套叠,有5例患者为其他。
综上所述,应用CT扫描对急性肠梗阻病因进行诊断,诊断效果精确,检出率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