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2020-04-02陈文娟刘凌萍段星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淋巴管肠壁肠系膜

张 杰,陈文娟,李 皓,刘凌萍,段星星

(湖南省儿童医院超声科,湖南 长沙 410007)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是一种少见的蛋白丢失性肠病[1],病因不明,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primary intestinal lymphangiectasia, PIL)又称Waldmann病,与淋巴管先天性紊乱有关[2]。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可继发于感染、缩窄性心包炎、淋巴瘤、结节病、腹部外伤及手术损伤等使淋巴管狭窄、受压或回流不畅疾病[3]。PIL病程较长,且发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4],长期蛋白质吸收不良和丢失导致患儿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发育迟缓,使早期诊断尤为重要。肠活检是诊断PIL的金标准[5],而相关非侵袭性影像学研究甚少。本研究观察高频超声诊断小儿PIL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0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20例临床诊断PIL患儿,男8例,女12例;年龄21天~16岁,中位年龄6岁;8例慢性腹泻,6例腹胀伴双下肢间断性水肿,4例腹泻、腹胀,1例腹胀、呕吐,1例腹胀伴阴囊水肿。

图1 患儿女,8岁9个月,PIL A.肠壁增厚,呈“晕圈”征样(箭),伴大量腹腔积液; B.3个月后复查,部分肠壁稍厚(箭),少量腹腔积液 图2 患儿男,11个月,PIL,增厚肠壁可见无回声区(箭) 图3 患儿女,3岁,PIL,增厚肠系膜上无回声区内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iU EIite(线阵探头,频率5~12 MHz)、Philips EPIQ7C(线阵探头,频率3~12 MHz)超声诊断仪,以适当速度量程(0.5 cm/s)、适当壁滤波观察肠壁血流信号,彩色取样框高1 cm,宽3~4 cm,常规扫查腹部肠道及腹腔,发现异常时进行局部重点扫查。观察内容:①有无增厚肠壁,呈均匀性或非均匀性,CDFI增厚肠壁上有无血流信号;②增厚肠壁层次结构是否清晰,肠壁回声减低或增强;③增厚肠壁有无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CDFI无回声区内有无血流信号;④有无肠系膜增厚,增厚肠系膜回声有无增强或减弱;⑤增厚肠系膜上有无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CDFI无回声区内有无血流信号;⑥有无腹腔积液(仰卧位腹腔积液于最深处<4 cm为少量腹腔积液;肝肾隐窝显示无回声区为中量腹腔积液;腹腔积液最深处8~10 cm为大量腹腔积液[6]);⑦有无肠管扩张及肠蠕动减弱。

1.3 随访 对12例患儿进行半年随访,间隔时间为3个月。

2 结果

2.1 PIL临床表现及高频超声诊断效能 本组20例临床拟诊PIL患儿,主诉多为慢性腹泻、腹胀、水肿,肝功能转氨酶均正常,淋巴细胞比值均减低(0.10±0.02),均伴有低白蛋白血症[(23.53±3.56)g/L]及腹腔积液。其中18例接受内镜组织活检,2例接受手术切除及术后病理检查。病理确诊13例PIL,男6例,女7例。高频超声诊断15例PIL,正确诊断12例,误诊3例,漏诊1例;高频超声诊断PIL的准确率80.00%(16/20),敏感度92.31%(12/13),特异度57.14%(4/7),阳性预测值80.00%(12/15),阴性预测值80.00%(4/5)。

2.2 高频超声表现 PIL患儿均有广泛性肠壁均匀增厚,呈“晕圈”征(图1A),增厚肠壁回声增强,肠壁层次不清晰;8例增厚肠壁上可见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图2);4例伴有肠系膜增厚,增厚的系膜上可见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图3)。CDFI显示增厚肠壁及肠系膜上点条状血流信号,无回声区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3)。3例大量腹腔积液,8例中量腹腔积液,1例少量腹腔积液。1例除肠壁、肠系膜增厚外,肠系膜上动静脉起始部见漩涡样改变,高频超声诊断为肠旋转不良,手术及病理确诊PIL并肠旋转不良。高频超声误诊3例,1例高频超声示节段性肠壁增厚,回声增强,肠腔小,肠镜活检为克罗恩病;1例高频超声示肠壁增厚,回声增强,未见明显肠腔,肠蠕动差,肠间可见多处低无回声,病理诊断肠结核。1例高频超声示广泛性肠壁增厚,增厚肠壁回声增强,CDFI增厚肠壁未见明显血流信号,病理显示肠腔大量果冻状异物。

2.3 治疗效果和随访 13例确诊患儿均收入消化营养科,接受系统性规范治疗。治疗过程中1例死亡,12例接受随访,期间3例失访,5例临床症状治愈,无肠壁增厚,腹腔积液消失,3例临床症状稍缓解,仍有肠壁或肠系膜稍增厚,部分肠壁或肠系膜上可见大小不等无回声区,伴少量腹腔积液(图1B)。

3 讨论

PIL相对罕见,通常表现为间歇性腹泻或营养不良[7-9],可通过肠镜、多点活检诊断,以黏膜、黏膜下和浆膜下淋巴管局灶性或弥漫性扩张为特征[7]。本组20例中,11例经内镜组织活检确诊,2例经手术切除及术后病理检查确诊。

文献[5]报道,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PIL通常表现为小肠淋巴管扩张,要临床表现为水肿、低蛋白血症、腹泻和淋巴细胞减少。个案[10]报道CT提示肠壁增厚和包裹性积液。本组病例高频超声显示广泛肠壁均匀性增厚,呈“晕圈”征,增厚肠壁回声增强,肠壁层次不清晰,CDFI可见点状血流信号;病理显示增厚肠壁黏膜下层水肿,黏膜下淋巴管增生,小灶黏膜糜烂,黏膜内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与叶珊等[11]的报道一致。高频超声示增厚部分肠壁上可见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CDFI无回声区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病理示增厚肠壁黏膜层可见扩张的淋巴管结构,提示高频超声显示增厚肠壁上无回声区与扩张的淋巴管有关。本组4例除广泛性肠壁均匀性增厚外,伴有肠系膜增厚,回声增强及增厚的肠系膜上可见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CDFI增厚的肠系膜上可见点状彩色血流,无回声区内未见明显彩色血流;其中2例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示增厚的肠系膜可见淋巴管增生及扩张,提示超声显示增厚肠系膜内无回声区与淋巴管扩张有关。手术病例之一为21天男性患儿,因腹胀、阴囊水肿入院,高频超声除示肠壁增厚、肠管扩张、肠蠕动差、中量腹腔积液,提示肠梗阻声像改变外,还发现肠系膜增厚,肠系膜上动静脉起始部呈漩涡征样改变,术中见肠系膜上动静脉走行异常,术后病理示增厚的肠壁及肠系膜黏膜层内可见散在扩张的淋巴管,提示PIL伴肠系膜血管发育异常。另一手术病例为3岁女性患儿,因腹胀、呕吐入院,高频超声示广泛性肠壁增厚、回声增强,肠管扩张,肠蠕动差,肠系膜增厚,回声增强,增厚肠系膜上可见大小不等的低无回声区;行分段小肠切除术,术后病理示淋巴管扩张,主要局限于肠壁浆膜下层和肠系膜,而肠壁黏膜层不明显,与KIM等[12]报道一致。本研究提示,PIL的病变淋巴管可位于肠壁浆膜下、黏膜下层、黏膜层及肠系膜。

本组高频超声误诊3例病例,均有肠壁增厚、回声增强,层次结构不清,伴不同程度腹腔积液,病理诊断分别为克罗恩病、肠结核及肠腔内果冻状异物,提示PIL需与克罗恩病、肠结核及异物鉴别。肠壁节段性增厚≥4 mm, 回声不均匀,壁表面不光滑,呈波浪样改变,增厚肠壁内可见活跃的血流信号时,需考虑克罗恩病[13]。于天琢等[14]提出,若肠壁不均匀性回声增强,肠间多处低无回声区,CDFI下肠间低无回声区内无血流信号,需结合结核菌素试验排除肠结核。若肠壁均匀性增厚,且CDFI无血流信号时,需追问病史,排除肠腔果冻状或膜状异物可能。PIL还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腹型过敏性紫癜,肠壁对称性、均匀性、节段性增厚,回声增强,CDFI下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15],结合临床表现可加以鉴别;②肠壁淋巴瘤,超声示肠壁不对称性增厚,回声极低,CDFI下极低回声肠壁有丰富血流信号[16]。

本组PIL均伴不同程度低白蛋白血症、腹腔积液及淋巴细胞比值减少,但肝功能正常,提示低蛋白血症与肝功能合成蛋白减低无明显相关;病理均见淋巴管扩张,淋巴管系统异常导致淋巴回流、转运蛋白质功能异常,当淋巴回流不畅时,管内压力升高,瓣膜功能受损,淋巴液外渗,使大量蛋白质丢失而出现低蛋白血症;淋巴细胞丢失而使淋巴细胞比值减少,免疫细胞数减少,免疫系统功能减低。研究[16]报道,PIL可能伴有免疫缺陷。本组1例因免疫功能低下反复感染导致死亡。

综上所述,PIL高频超声表现有一定特征性,高频超声诊断PIL准确率、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均高。PIL累及肠道较为罕见,早期诊断可提高生存率、延缓疾病进展过程。发现患儿低蛋白血症、水肿、腹泻、淋巴细胞减少,同时伴以上高频超声改变时,需要考虑或者排除PIL。

猜你喜欢

淋巴管肠壁肠系膜
淋巴管栓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淋巴管新生与回流功能的作用研究进展
足部淋巴管分布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16 排CT 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作用探讨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多层螺旋CT在肠壁缺血性病变患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