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退行性L4椎体滑脱患者腰椎间盘退变指数、腰椎小关节角度、脊柱-骨盆参数变化及意义

2019-11-27许飞虎袁峰陆炜强朱俊陈加成

山东医药 2019年29期
关键词:状位终板骨盆

许飞虎,袁峰,陆炜强,朱俊,陈加成

(1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江苏徐州221000;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退行性腰椎滑脱(DLS)是指侧向X片上的前滑大于3 mm,通常是轻度滑脱[1]。DLS是由椎间盘和小关节的各种退行性变引起的,常出现椎管狭窄的症状,是脊柱老化的常见疾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女性,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4倍,以L4~5节段最常见[2~4]。目前对于DLS的发病过程尚未完全阐明,既往研究表明,高龄、体质量指数升高、腰椎前凸角增大、腰椎小关节偏矢状位、骨盆形态及空间位置、椎旁肌肉减弱、矢状面平衡等是DLS的诱因[3,5,6]。本研究观察了DLS患者腰椎间盘退变指数、腰椎小关节角度及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分析上述指标在DL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住的单节段L4腰椎DLS患者33例(DLS组),男10例、女23例,年龄45~77(62.12±8.81)岁。纳入标准:单节段DLS患者;X线、CT、MR影像学资料齐全;无椎间盘突出等其他退行性腰椎疾病。排除标准:腰椎冠状面侧弯并且Cobb角>10°;非退变性腰椎滑脱(包括峡部裂、先天性、创伤性、医源性);腰椎手术史;移行脊椎;活动性感染;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男9例、女21例,年龄50~70(59.57±6.47)岁。两组性别、年龄具有可比性。

1.2 观察指标

1.2.1 腰椎间盘退变程度 ①腰椎间盘高度指数(DHI):根据腰椎侧位X线检查结果,以椎间隙前后高度之和除以椎间盘宽度,(a+b)/c即DHI(见图1);②腰椎间盘退变指数:根据腰椎MR检查结果,T1WI显示的纤维环表现为平坦、膨胀、碎裂分别评分0、1、2分,T2WI显示的髓核表现为白色、斑块、黑色分别评分0、1、2分,两项评分之和即椎间盘退变指数。

1.2.2 小关节角度 行CT横断面扫描。第一条线为横断面上椎体的正中矢状线,第二、三条线为穿过左右小关节间隙的切线,与正中矢状线的夹角即为左右小关节角度A、B,头端为A1、B1,尾端为A2、B2。以(A1+A2+B1+B2)/4计算小关节角度。小关节角度是小关节方向与正中矢状线的成角,角度越小提示越偏矢状位;双侧小关节不对称度定义为左右小关节角度绝对差值。

图1 根据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DHI、PI、SS、LL、PT

1.2.3 脊柱-骨盆参数 对患者行腰椎X线检查。①骨盆入射角(PI):经S1上终板中点M作一垂直于终板的垂线,再经M与股骨头中心N作一连线,形成的两条直线的夹角;当双侧股骨头不重叠时,以双侧股骨头中心中点作为N点;当骶骨终板成弧形改变或S1前唇退变严重时,可于骶骨前、后边缘各作一切线,取两条线与骶骨分离时两点连线中点作为N点。②骨盆倾斜角(PT):S1上终板中点及股骨头中心点的连线与铅垂线间的夹角。③骶骨斜坡角(SS):S1上终板平行线与水平线间的夹角。④腰椎前凸角(LL):L1与S1上终板平行线垂线之间的夹角。见图1。

2 结果

2.1 两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DLS组DHI降低,椎间盘退变指数升高(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椎间盘退变程度比较

2.2 两组小关节角度及双侧不对称度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DLS组小关节角度更偏矢状位(P<0.05),两组小关节不对称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3。

表2 两组小关节角度比较

表3 两组小关节双侧不对称度比较

2.3 两组脊柱-骨盆参数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DLS组PI、PT、SS增大(P<0.05或<0.01),LL无明显变化(P>0.05)。见表4。

表4 两组脊柱-骨盆参数比较

2.4 DHI、小关节角度、PI在DLS发病中的作用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HI、小关节角度、PI是DLS发病的影响因素(P均<0.01)。见表5。

表5 DHI、小关节角度、PI在DLS发病中作用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5 椎间盘退变指数、DHI、小关节角度、PI的相关性 腰椎间盘退变指数与DHI、与小关节角度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619、-0.614,P均<0.05),与PI呈正相关(r=0.561,P<0.05);DHI与小关节角度呈正相关(r=0.546,P<0.05),与PI呈负相关(r=-0.267,P<0.05);小关节角度与PI呈负相关(r=-0.298,P<0.05)。

3 讨论

腰椎间盘位于两个椎体之间,是一个具有流体力学特性的结构,具有增大脊柱运动幅度、承受压力、缓冲震动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的水分逐渐散失,其弹性和韧性减弱,椎间隙高度降低,缓冲脊柱运动的能力减弱,腰椎小关节应力增加,腰椎周围韧带松弛,局部脊柱不稳定。同时由于生理性腰椎前凸的存在,腰椎存在向前的剪切力,当腰椎间盘退变时,其缓冲脊柱运动的作用减弱,导致腰椎滑脱。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DLS组腰椎间盘退变指数明显升高,腰椎间盘高度指数明显降低,表明腰椎间盘高度丢失以及退变指数升高导致腰椎稳定性降低,从而引起腰椎滑脱。

双侧腰椎小关节与椎间盘共同构成一个功能性脊柱单元。双侧小关节主要承担腰椎的前屈和背伸负荷,限制轴向旋转,增加扭转强度,保护椎间盘免受过度旋转应变和前剪切力的影响[7,8]。研究表明,腰椎轴位小关节偏矢状位是腰椎滑脱发生的重要因素,小关节抗向前的剪切力能力减弱导致腰椎向前滑脱[3,5]。Fujiwara等[1]认为,腰椎小关节偏矢状位是小关节骨关节炎重塑的结果,DLS患者在滑脱节段和无滑脱节段均表现出更多的矢状位方向。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DLS组L3~4、L4~5、L5~S1三个节段的小关节角度均小于对照组;组内比较,同一节段的头端小关节方向更偏矢状位,尾端小关节方向更偏冠状位,并且在邻近的无滑脱节段L3~4和L5~S1也可以观察到相同结果。由此认为,小关节偏矢状位是关节退变引起的二次重塑,而不是原来就存在的,也不是腰椎滑脱后的重塑改变。此外,小关节的空间范围是三维的,除了轴位上小关节偏矢状位的变化,矢状面上小关节角度的变化也不容忽视。有研究表明,DLS患者的小关节角度在轴向和矢状面均明显减小[9]。关于双侧小关节不对称对腰椎滑脱的影响,目前尚无统一意见。有学者认为,双侧小关节不对称与滑脱无关[4,8,10];而Dai等[11]则认为关节不对称与腰椎滑脱显著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DLS组与对照组的小关节不对称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双侧小关节不对称与腰椎滑脱无关。

近年来,很多学者强调脊柱-骨盆不平衡对DLS的影响,认为PI增大是DLS的重要影响因素。PI增大使S1终板相对垂直,导致腰椎椎体向前剪切力增大,导致腰椎滑脱[3,6,12~15]。PI是骨盆的解剖参数,用于量化骨盆的形状,对于特定的个体是固定不变的,不随体位改变而变化;PT和SS是骨盆的位置参数,用于量化骨盆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空间位置,其大小随体位而改变。本研究显示,DLS组PI较对照组增大,表明S1终板垂直增加,为了维持脊柱-骨盆的稳定性,LL代偿性增大从生物力学角度看,当LL腰椎前凸增加时,腰椎椎体倾斜角增大,向前的剪切力增加,为了维持脊柱稳定,椎旁肌力量加大,从而导致椎间盘及小关节承受的力量增大,进一步加重小关节的退变。而PI降低则意味着如果脊柱发生小变动,由于骨盆的适应范围有限,所获得的稳定就很难维持。本研究中,DLS组PT较对照组增大。PT代表骨盆后倾的角度,PT增大表明骨盆向后倾斜的空间增加,对脊柱-骨盆的稳定起到代偿作用。

本研究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DLS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DHI、小关节角度、PI是DLS发病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PI、DHI与小关节角度密切相关。PI增大使得S1终板更加倾斜,为维持腰椎-骨盆稳定性,腰椎前凸角代偿性增大,腰椎向前的剪切力增加,椎旁肌肉紧张,腰椎间盘及腰椎小关节应力增加,加速了腰椎间盘的退变及小关节的退变重塑,导致腰椎间隙高度降低,小关节角度偏矢状位,使得腰椎不稳定性增加,进一步加速腰椎间隙及小关节的退变,恶性循环,最终引起退变性腰椎滑脱。

综上所述,DLS患者存在腰椎间盘退变,小关节角度更偏矢状位,骨盆后倾;影像学检查有DHI降低、小关节角度偏矢状位、PI增大者更易发生DLS。

猜你喜欢

状位终板骨盆
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手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改善情况分析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及椎旁肌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正常国人脊柱骨盆矢状位排列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研究
你的翘臀!可能是假的
椎体终板参与腰椎间盘退变机制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下腰痛患者终板Modic改变在腰椎上的分布特点
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对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影响
痛经,当心是骨盆歪
腰椎椎体终板骨软骨炎MRI表现及诊断分析
6岁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