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思想的回顾与思考

2019-11-11楼世洲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10期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对职业教育思想认识和实践的历史演变,深刻地反映了我国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曲折过程。回顾7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思想的演变过程,主要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职业教育体制的调整和变革、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体制的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四个阶段。面向新时代,要创新人才观,重视应用型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支撑作用;创新教育观,全面认识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创新实践观,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职业教育思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楼世洲(1957- ),男,浙江义乌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  金华  321004)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9-0011-08

职业教育不仅是一个可以从不同范围、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描述的极其复杂的概念,还是一个变动中的、发展中的概念。职业教育不仅是与生产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传授生产劳动经验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也是一个改变人的自然属性(自然人)、促使其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纵观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思想是由意识形态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职业教育思想的演变与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内涵的丰富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性质紧密相连。一方面,认为职业教育不仅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而且还通过劳动对象、劳动手段的改造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在加深对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的理解、掌握相应技术的同时,培养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思想演变的历史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革,教育的宗旨、目的、任务也有了重大改变。新中国的教育与旧中国的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它必须体现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体系和人民大众的要求与愿望。因此,旧教育制度中的职业教育体制遭到否定,其所要解决的就业问题也随着新社会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彻底消除。

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关于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的规定中,提出要“注重技术教育”。教育部提出要彻底改造旧的职业教育,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的技术教育体系。1950年4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开会总结、检讨过去的工作,教育部领导马叙伦、钱俊瑞等到会,都强调要把新中国的技术教育与旧中国的职业教育相区别。1951年10月,《政务院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颁布,确立了教育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形成了以技术教育体系替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这一时期把职业教育理解为是培养技术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一种专门教育。这是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及新型劳动就业制度下的产物,与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有明显区别。

(二)职业教育体制的调整和变革

1957年后,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升学和就业的压力陡增。国家对高校和中专、技校的发展已尽了最大努力,但归口性质的部门办学终究受条件所限,要使不能升学的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以便就业,还必须开辟新的途径。在这种形势下,国家又重新提倡职业教育。

1963年10月,周恩来总理召集有关部委负责人讨论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问题。1964年1月,教育部召开工作会议,根据中央与刘少奇同志的指示,确定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试办半工半读学校。这一职业教育制度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开展教学体制改革。半工半读教育也同时被推行到高等教育中,上海创办了一所半工半读的新型高等学校——业余工业大学,江西创办了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65年4月7日起,人民日报开辟专栏,开展“怎样办好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新型学校”的讨论。至10月29日结束,共刊出15期,发表了许多学生、家长、教师、教育行政干部的來信、文章,介绍了各地试办半工(农)半读学校的经验。但是,随着“文革”的全面爆发,这一教育体制改革无果而终。

1966年5月开始的“文革”,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教育领域也受到了极大破坏。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停止招生4年之久,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中学被全部撤销。直到1971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才恢复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招生工作。虽然到1976年这两种学校的办学规模基本恢复到了1965年的水平,但由于办学条件没有达到要求,并且教学以政治为中心,专业课教学被严重消费,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证。

“文革”期间的教育革命以教育生产化运动为主题,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废除“数理化生地”等基础理论课程,所有中小学只开设政治思想教育、农业基础、工业基础、革命文艺、军事体育和生产劳动等课程,农业基础以“农谚和家活”为主体,工业基础以“三机一泵”为核心。这种做法表面上是把所有的基础教育都变成了职业教育,实际上是错误地将简单的生产教育和劳动教育看成是职业教育,并且这场教育生产化运动的核心是思想革命,是培养所谓“又红又专”的革命事业接班人。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彻底消除了“双轨制”痕迹,然而也彻底抹掉了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削弱,直接导致工农业技术人才的严重缺乏。

(三)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体制的建立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各级各类教育开始逐步走向正轨。1977年底,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恢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停止。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需要大量的技术和应用型人才,教育结构与经济建设之间的不适应性充分显现出来。

1978年4月20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教育部在会上提出了调整教育结构,建立新的基础教育体系的政策措施。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开始举办职业中学,职业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毕业生实行国家不包分配的“三结合”就业制度。1981年,根据国务院文件的精神,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并且把所有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以及对城乡劳动者的教育形式统称为职业技术教育。

形成科学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正确、全面地理解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对建立新时期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大指导意义。1986年,围绕着这一主题,学术界出现了不同的理解。一些学者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包括两个部分,其中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初级、中级企业操作工人和低端服务业人员,如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就属于这种类型;技术教育培养的是中级、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如中专和大专就属于这种类型。一些学者则认为,与高等教育、普通教育相对应的教育类型就是职业教育,它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至于技术教育,它完全是另外一个范畴的概念。在今天看来,虽然争论的前提已经不存在了,而且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那场争论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让人们更加全面地理解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概念。

按照《决定》的要求,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教育体系,增加了高等与初等职业技术学校,标志着我国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建立。1989年初,国家教育委员会开始进行《职业教育条例》的调研和起草工作。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并于当年9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的新时期。

(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进入21世纪后,国家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把职业教育放在更重要的战略地位,将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战略突破口,这一时期成为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好时期。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悄然崛起。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易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进入21世纪后,随着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最大冲击的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规模下滑,社会声誉和教育质量也大不如前,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专业和实践能力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导致社会认同度低。与中等职业教育相反,这一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劳动部印发《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国家每年新增的高校招生计划指标,应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仅2000—2001年就从184所增加到386所,一些普通高校也纷纷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进入持续高速发展的时期。

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趋势面前,职业教育要向何处发展?世界银行亚太地区人力开发部1999年11月30日发布了《21世纪中国教育战略目标》的报告,提出中学阶段应实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应在高中之后进行的主张,认为今后20年内中国应当把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减少为零。国内也有学者断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工农业生产领域科技含量的增加,职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只会越来越差。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以及人们追求高等教育的需求上升,中等职业教育似乎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其教育层次必将呈现高移化特征,至少部分高移是可取的。职业教育层次高移化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职业教育政策的调整,教育部领导在2001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应积极稳妥地把高中阶段职教向高中后职教推移,在更高的文化教育基础上开展职业技术教育,认为这是大势所趋。

但是,国内职业教育界和产业界对世界银行报告的观点提出质疑,指出世界银行观点的依据来自对劳动生产率和受教育年限的调查分析,认为高中阶段普校生的收益率比职校生高。即便是如此,也不能得出中等职业教育不能办的结论,而且也不乏部分国家的反例。目前我国生产技術含量、组织方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不同,对人才层次、类型和规格的需求多样化,虽然随着生产工艺技术的提高,生产企业的低技术层次就业岗位将逐渐减少,但仍然会以初级技术岗位为主体,而且资本密集型的低端服务业仍然是第三产业就业的主体。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初中级技术人才在我国仍然有巨大的需求,我国要通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仍然需要保持稳定的中等职业教育规模。

从另一个角度看,高等教育规模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人人都上大学,也不需要人人都上大学。高等教育是以通识教育为主体,强调整体素质的提高,即使是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只有2~3年的专业教育,而且普通中学的毕业生根本没有专业实践基础,因此学历层次的提高并不能有效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此外,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是处在两个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两者是一种就业市场补充,而不是一种替代。正因为如此,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愈演愈烈。尽管可以探究出多种原因,但无法否认这反映了就业的客观需求与教育的不对称发展之间矛盾的尖锐化。社会职业中,一线普通劳动者总是大多数。对他们来说,掌握一专多能的本领以获得良好的职业生涯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就业市场的供需结构也决定了我国必须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的中等职业教育规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探索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思路,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力量,但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隐忧。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依然受到社会观念的制约,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还需要社会的广泛认同。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进一步加大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职业教育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需要解决一系列关键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重大问题。

二、对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思想几个基本问题的再认识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按照苏联的教育思想与理论,不仅在制度层面通过改进和重建“专业技术教育体系”取代旧的职业教育体系,而且在教育思想层面全面否定了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认为其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改革开放后,我们在制度层面重新确立了职业教育体系,也从思想层面重新确立了黄炎培职业教育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包括: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终极教育目的;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技能并重、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社会化、科学化和平民化的办学方针;科学性、适应性的专业与课程设置;爱国爱民、敬业乐群、劳工神圣的职业道德教育;人性化的教育制度;关注社会需要和人类个性发展为宗旨的职业指导体系等。

一方面,要科学地认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的“职业功能”。黄炎培认为,“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目的和功能。从教育的功能上看,一切教育形式都具有“职业倾向性”,都应按广义的职业教育原理来制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但是,社会职业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复杂体系,既包含以知识为特征的学术型、管理型和设计及工程技术型职业,也包括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以工艺技能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的技能型、操作型及服务型职业。不同职业就需要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各类人才的培养既有共性更有差异性。因此,职业教育的定位应该是培养技能型、操作型和服务型人才所实施的专门教育。

另一方面,要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中更全面地理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和内涵。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是建立一个社会化、平民化和人性化的大职业教育体系。在他所倡导的职业教育实践中,既包括建立专门的职业技术学校,也包括面向劳工阶层的职业补习教育、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还包括探索建立普教和职业融合的综合中学体制。认真总结其职业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能够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所面临的目标和任务。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具有紧密的路径依赖,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职业教育形态都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一种反映。因此,各个历史时期职业教育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共同特征是要符合实际状况并能够满足国家、社会与学生的要求。

(二)职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区分

对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内涵的理解也是我国教育理论界争论的问题之一。一种观点以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为依据,主张统一使用“职业教育”这一称谓。另一种观点则依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已经使用“职业技术教育”这一名词,认为其已经从一般意义上涵盖了“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内涵。

前一种观点认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所有法律、政策的唯一依据。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发展学前教育。”这是在我国宪法中第一次使用“职业教育”的称谓,制定教育政策时应以宪法为依据。虽然世界各国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很不一致,但只是对称谓科学合理性的学术理论之争,许多国家在教育法规中均有明确界定。因此,我国只要在“职业教育”的称谓下将所涵盖的教育形式进行界定即可。

后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技术教育是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结合在一起。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从国外引进的,它在我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根据其发展形势和层次,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职业和技术教育合二为一的初级阶段,即实业教育阶段;二是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相互分离发展阶段,我们称之为职业教育阶段;三是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融合成一体的发展阶段,即职业技术教育阶段。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几乎所有职业都和技术有关,职业技术教育就成为广泛的职业教育的同义词。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界普遍认为,这两个名称只是称谓上的差异、习惯用法的不同,内涵应该是一致的,没有本质区别。但是,在国际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4年曾建议将“职业和技术的教育与培训”(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TVET)作为一类教育的综合性术语,其内涵包括两大类、四種教育形式,即职业教育与培训、技术教育与培训。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并不等于“职业和技术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一体化的指导体系下,我国构建了以职业技术院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没有将这类院校在职能上区分为职业类院校和技术类院校,甚至提出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界定为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界定为技术教育,将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混淆为两类不同层次的教育形式。实际上,职业技术院校的分类建设有助于其形成专业集群和办学特色,从而通过正确的办学定位提高其办学质量。二是弱化了职业和技术培训。我国虽然早就提出职业院校要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但是现行的教育体制决定了还是以学历文凭为主体。实际上,“职业和技术教育”与“职业和技术培训”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体两翼”,理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在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仍然是“一主一副”,后者明显滞后于前者,这也是导致我国职业资格证书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

(三)职业教育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及劳动教育的关系

教育真正呈现它的生产力功能,唯一标志是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高质量的劳动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基本教育方针,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这一原理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

从认识层面看,我党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高到了教育方针的高度。从实践角度来看,创造性地发展了许多有利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途径和形式。尽管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受到“左倾”错误思想的干扰,但在实践中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经济建设为中心,探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对于改造封建的和资产阶级的旧教育、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教育,对于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后,我党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提高到新的历史高度,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以“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为根本目标,形式得到创新与发展。一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在普通教育大力发展综合技术教育,这是新时期教劳结合实践的重要特征之一。二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力推广,90年代后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际的作用不断显现;当前又重新提出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通过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基本的劳动技能。三是教学、科研和生产的“三结合”,成为高等教育教劳结合思想实现创新发展的新形式。高等院校的“产学研结合”和高等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无论在深度、广度和规模上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面向新时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何将“面向社会需要的教育”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的教育”有机融合?如何将“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纳入发展体系之中,更好地体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根本目标?高等院校的“产学研结合”和高等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如何成为一个整体的制度体系,形成以生产企业为主体的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和工艺精湛一体化的创新平台,从而构建高素质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新机制?要对上述问题做出回应,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继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三、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思想体系变革与创新的再思考

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2014年国家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2019年又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七个方面20项政策举措和具体指标,要求“到2022年,建立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是关键所在。

(一)创新人才观,重视应用型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支撑作用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发展目标的实现、创新动力的形成,从根本上必须依靠人才资源。应用型人才作为我国人才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力资源支持,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我国社会和教育界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轻视根深蒂固,若不改变或扭转,职业教育不可能健康发展,经济增长必将受到拖累。深入分析这一困境形成的原因,一是现有的教育选拔制度和教育层次设计,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社会劳动用工制度和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分割现实,决定了职业教育对改变个人社会阶层和地位的功能明显弱于普通教育;三是企业生产重数量、轻质量,不注重通过质量的提升获得消费者的口碑,不注重工艺技术的改进和提升,不注重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使得职业教育产教整合机制不能有效开展,众多的校企合作项目仅停留在劳动用工层次。

职业教育体制的变革,既要实现教育体制内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创新,还要依赖于劳动用工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制度变革对科技、经济、生产和社会变革有更加明显的路径依赖。因此,职业教育思想变革和创新的首要问题是使全社会达成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与地位的共识。

(二)创新教育观,全面认识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两翼,但两翼并非总是平衡发展。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始终处于教育选择的末端。虽然国家一再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出台多种鼓励性政策,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始终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如果不能成为一种平等的教育类别双向选择,这种融合发展的机制就无法真正实现。

“职教20条”中提出,在全面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动立交桥的同时,要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满足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服务一线劳动者的职业成长。这一重大改革举措必须强化“以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及职业岗位的针对性来确定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与形式”,不能偏离“符合职业教育的人才成长特征”这一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仅靠提高办学层次是不够的,关键是职业院校能否形成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并未对职业院校进行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类别区分,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质量标准和专业体系,导致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与普通高校趋同,尤其是推行“2+2”专升本的试点院校。同时,以学历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开始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但“一主一辅”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从根本上说,职业院校应该以资格证书为主导,而不能以学历或学位为主导。职业院校要通过提供社会高度认同的职业资格证书,为社会培养复合型的应用技术人才。职业院校学历教育的重点是职前的职业适应性教育,其目标是提高對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因此,学历教育要根据就业岗位的需要,而不是学历越高越好。

(三)创新实践观,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大胆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在这一总体思想指导下,我们就可以破解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诸多难题。比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现在是单向流动,要实现双向流动是否可以建立两类院校互为补充的招生考试体系,探索学术类和技术类不同的人才选拔制度,而不是职业院校始终处于招生链的末端。又如,是否可以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课程互修机制,普通教育通过短学期或暑期学校的形式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通识课程,而职业院校承担普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

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两者之间存在着互为作用的路径依赖关系。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的选择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在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之上。我国是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将长期存在,也就是说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很长时期内仍然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中小型民营企业仍然是劳动力就业的主体。在社会仍然需要大量低端产业工人的现实下,实施过度的高学历职业教育会造成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扭曲,导致新的结构性失业困境。因此,仅仅依靠职业院校的学历教育体系是无法完成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还必须通过个人在职业生涯过程中的不断积累来提高其职业能力和素养。而职业培训的重点正是职业的发展性培训,这就需要建立适应职业发展和职业变更的社会化培训体系,以及促进职业经验积累和职业能力发展的在职培训体系。目前我国这两方面的体系建设都存在困境,社会化的培训机构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公益性严重不足,产业工人的在职培训提高缺乏制度和体制的双重保障。因此,积极引导职业院校建立面向社会的职业资格培训体系,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化培训机构,推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新型学徒制和在职研修制度,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等,都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李守福.职业技术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Z].1951-08-10.

[3]周恩来.重视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A]//周恩来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关于派工人宣传队进学校的通知[Z].1968-08-25.

[5]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78-04-20(1).

[6]期刊采访组.道可道——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建设的话题[J].职业技术教育,1999(11):4-9.

[7]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劳动部关于印发《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职〔1998〕2号)[Z].1998-03-16.

[8]刘春生.21世纪中国真的不需要中等职业教育了吗?——兼评世界银行《21世纪中国教育战略目标》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2(4):5-9.

[9]瞿剑.“技工荒”缘于普高和职高比例失衡[N].科技日报,2007-01-15(1).

[10]中华职业教育社.发挥“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优势  努力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5(16):12-15.

[11]孙喜亭.再论科学技术·生产力·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5-17.

[12]成有信.教育與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新探索[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3]楼世洲.如何理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们的认识与实践[J].江苏教育:职教版,2014(2):23-27.

[14]贺国庆.边缘化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研究——教育史的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9-13.

猜你喜欢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域下校企合作策略
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几点认识与体会
中高职衔接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角色重塑
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研究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中高职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融合中小学教育初探
安徽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保障机制设计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本”教材开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