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2019-11-11侯兴蜀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基本经验发展阶段职业教育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职业教育发生了很多变化,大致可分为大力发展、基本停滞、恢复建设、充实提高、结构调整、转型发展六个阶段。70年来,北京职业教育取得了诸多成就,呈现出资源从总量不足到结构性缺失、重点投放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积极争取和引进国际先进资源的突出特点,形成了职业教育功能和结构适应城市发展需求、改革需要强有力和可持续的领导力量作为基本保障、高标准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并加以工程项目制管理的基本经验。未来,北京职业教育要找准定位,坚持服务首都大局和城市发展战略;制定战略,努力形成纵向贯通和横向融合的格局;优化发展方式,组合好政府和市场资源;探索评价制度改革,激发教师和专业活力。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职业教育;北京;发展阶段;基本经验

[作者简介]侯兴蜀(1979- ),男,四川广元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北京市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7JYB012,项目主持人:侯兴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9-0039-07

北京职业教育7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典型代表。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职业教育发生了很多变化,其发展环境、历程、经验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服务首都这座超大城市不同时期的功能定位,北京的产业结构、人口形势多变甚于国内绝大部分地区,相对于国内绝大多数地区,北京职业教育在很多要素上也具有一定的先导性。了解北京职业教育的这种独特性和先导性,深入挖掘其经验,系统总结其特点,对于国内其他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从发展阶段、成就、特点、经验和未来思考五个方面对70年来的北京职业教育发展进行具体分析。

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职业教育的发展阶段

从整体上看,70年来北京职业教育发展重心从前50年的中等职业教育转移到后20年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成,功能持续扩展,投入、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综合职业教育结构、学生规模、发展主线和标志性事件等因素,大体可划分为以下六个发展阶段。

(一)大力发展(1949—1965年)

新中国成立后的16年是北京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时期。1949年,北京市中等专业学校仅有20所。为适应首都工业建设需要,北京市通过接管、改造、调整、新建等方式,由行业部门举办了大量中等专业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以及少量的初等职业学校。“到1957年有中专29所,在校生2.5万人,技术学校也有20所,一直到‘文革前,中专和技校培养了大批中等技术骨干(技术员和技术工人)。”①这一时期,北京职业教育受苏联模式影响很大。

(二)基本停滞(1966—1977年)

“文革”期间,北京职业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发展基本停滞,学校停办、停止招生、停课达数年之久。“1966年全市有技校88所,在校生约2万多人。……到1970年底,全市仅剩下9所,在校生100多人。”“1971年,中等专业学校有20所,与1949年持平,成为中等专业学校数最少的两个年份之一。”“1972年9月,市革委会文教组批复同意市卫生局《关于恢复中专招生的报告》。北京中专学校开始恢复招生。”②

(三)恢复建设(1978—1990年)

改革开放后,职业教育欣欣向荣。“从1978—1990年为第一个阶段,是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市民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大力发展和扶持职业教育的时期。”“北京经济开始复苏,在‘文革中遭到重创的中专和技校陆续恢复建设和招生”③,职业高中大量创办,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规模持续上升并快速超过普通高中的招生数量。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依托大学分校和成人高校,以举办“高职班”和“试办高职专业”为主要形式,成立北京联合大学和北京海淀走读大学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

(四)充实提高(1991—1998年)

这一时期,北京职业教育渐变求升,调整、改革、分化、提高成为显著特征。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办学模式、管理方式和质量水平发生显著变化。20世纪90年代曾是北京中等职业教育的“黄金时代”。“1991—1998年北京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量快速增长,从1991年的45319人增长到1998年的100620人,八年间增长了5万多人,增幅达122%。”④1998年北京中职招生数量更是达到了历年来的最高峰。随着北京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成立,中专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职业高中内外部探索产教结合,骨干示范重点校脱颖而出,办学实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探索发展的形式,普通高等学校与中等专业学校联合试办高职班,北京联合大学——北京高等职业教育中心、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三所普通高校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试点校,成人高校高等职业教育试点不断扩大,至1998年北京市招收高职学生的成人高校达到30所。

(五)结构调整(1999—2012年)

世纪之交,职业教育结构巨变。1998年是北京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变化的分界岭。1999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开始下滑,至2012年间一直在6万~9万人的区间波动。中等职业学校经历大幅度的布局结构调整,数量持续减少——从1999年的528所到2012年的130所。随着1999年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3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成立,以实施“新模式、新机制”改革为契机,北京高等职业教育进入规模快速发展时期。独立设置的高等職业学校从1999年的6所增长到2004年的21所,同期高职高专教育在校生数、招生数分别从4.56万、2.68万增加到11.26万、4.22万。2005年,高职高专招生规模达到历史峰值——4.7万人,此后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六)转型发展(2013年至今)

最近几年,北京职业教育变中求生。受《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教委等四部门制订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京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方案〉的通知》(京政办发〔2012〕62号)和北京市学龄人口规模下滑的影响,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绝对数量及在高中阶段教育中的占比自2013年开始持续降低,招生数从2012年的8.3万降至2017年的2.5万,占比从57%降至28%。同期,受北京市户籍学龄人口规模下滑和对外招生计划削减政策影响,高职高专招生数从3.9万降至2.6万,高职高专招生占普通本专科招生总数的比例从24%降至17%。为应对招生下滑的局面,北京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拓展服务对象,广泛开展中小学生职业体验、城乡社区教育、企业职工培训、技术产品开发等活动,更加紧密服务当地发展,甚至开展京津冀协作,服务能力、主动性和贡献度都有较大提升,在环境大变化中努力求生存、促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成就

(一)培养了超过250万名毕业生,大体满足了产业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培养了“超过250万名职业院校毕业生”⑤。这些毕业生现在大都已成为北京各行业的技术技能人才,有些已经成为行业领军人物、中高层管理人员、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不可或缺。规模庞大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扩大了首都人才资源总量,改善了产业职工队伍的知识技术结构,有力支撑了首都技术技能人才紧缺行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后年均15.7%的经济增长。多年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和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总体上北京市职业院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入职后的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也在不断改善。例如,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根据首都住店难、做衣难、修理难等诸多困难,北京职业高中大力发展饭店服务、烹饪、服装、电器维修、幼教等专业,为100余家大饭店输送了1.3万名饭店服务、烹饪人员。时任北京市旅游局局长说:“没有职业高中,就没有今天的北京旅游事业。”⑥再如,“十二五”时期,数控加工、电子信息、产业质量监督检验、园林、旅游、服务、西餐烹饪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十分抢手。“北京市现代制造业、金融业、商业、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中80%的一线新员工和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中超过40%的从业人员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⑦

(二)优化了教育结构,支撑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全国率先步入普及化阶段

北京中等职业教育在20世纪50、80、90年代的大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在21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改变了长期以来首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结构单一的状况,分别支撑北京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全国率先实现普及化。1979年,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为11∶89,但有近95%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不能上大学且无一技之长不能就业。1985年,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首次超过普通高中。1990年和1998年,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招生比例分别为70∶30和65∶35。直到2002年,这一比例才下降为50∶50。无论是为了确保“初中不落地”,还是普通高中限于条件没有扩大规模,中等职业教育都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做出了很大贡献。2003年,北京新增高等职业学校10所,北京生源的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约占全市本专科招生总数的16%,北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2%,比全国15%的比率高出3倍还多,率先步入普及化阶段。2012年,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0.8万人,其中北京生源学生6.94万人,占比为64.3%,占当年北京普通高等学校中北京生源本专科在校生的34%。生源主要面向北京、服务北京的高等职业教育,为首都人民群众提供了重要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成为首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力量。

(三)开展改革和试验,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积累了实践经验

为解决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内部管理低效的问题,1984年北京6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开始试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试点,1990年正式在全市52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全面推开。校长负责制、教育目标责任制、教师干部聘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以及职代会(教代会)制度成为新体制。这项改革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办学效益。例如,北京市第二轻工业学校改革后教师平均工作量增加26%,并消除了教师迟到、误课现象。这项改革属全国首创,反响很大,被推广到全国并大体沿袭至今。为解决职业教育层次结构逐渐不适应北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技能需求结构的问题,作为国务院批复北京市开展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验”,2011年北京市确立了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试验项目。2011年和2012年14个专业教育改革方案试点实施,涉及26所院校和30家企业。这项改革旨在探索建立新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和标准。有关内容一方面被学校持续应用,另一方面被吸收到国家相关制度设计。虽然定位于系统创新的这项制度改革实验未按设计得到全面实施,但仍是国内一项重大的职业教育理论创新,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次有益实践。

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职业教育发展的突出特点

相较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更依赖于资源投入。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一直在努力增加职业教育资源总量,提高优质资源比例,并弥补资源短板,以保障和提高质量,适应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学习者更高质量的学习需求。

(一)资源从总量不足到结构性缺失

北京职业教育资源从总量不足到结构性缺失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两个阶段,影响因素主要是学生规模的反转和财政投入政策的调整。

第一个阶段即1949—1998年,特别是1978—1998年这一时期,随着大量职业高中的创办和招生规模的持续增长,职业学校和专业门类数量不断增长,虽然同时期资源投放总量也在增长,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的土地、校舍、资金、设备、师资等相比投入更大。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市经济处于恢复阶段,财政收入有限,职业高中经费只能从本就捉襟见肘的普通教育经费中挤出。1984年,北京市教育局和财政局专门发文规定中小学校办企业(含职业高中专业实习场地)不缴纳“所得税”、不征收“工商税”,市区财政不收缴利润,才部分解决了职业高中经费不足的难题。1998年,职业教育经费只占全市教育事业费的17.3%,政府投入和学费收入之和与办学成本仍有較大距离。经费总量不足的问题,直到2003年1月北京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从2003年起,市及区(县)财政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安排不低于20%的经费用于支持区县职业学校和市属重点职业学校的实验、实习设备更新和办学条件的改善”,才算得到基本解决。

(三)高标准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并加以工程项目制管理

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本更高,需要的投入也高。1989年,北京市在全国最早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做出规定,后又在全国率先制定并实施了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综合定额,并不断加以修订。多年来,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和高等职业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均为全国最高,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资金保障。各个职业教育建设和改革项目均拨付了充足的专项经费加以保障,并进行工程项目制管理。例如,北京市财政分别安排1.5亿元和1.8亿元专项经费,保证“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两期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实施。

五、对未来北京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一)找准定位,坚持服务首都大局和城市发展战略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高地、就业高地、教育高地、人才高地及资金高地,其职业教育就整体而言,要适时找准定位,调整功能和结构,坚持服务首都大局和产业发展急需,充分发挥自身促进就业(包括残疾人)、稳定社会、改善民生、增加技术技能积累、指导新产业开发、保障城市运行、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不断挖掘服务潜力。同时,积极贯彻中央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精神,结合首都实际因地制宜地执行、落实并创新政策及工作模式,努力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并积累新鲜适用的改革经验。

(二)制定战略,努力形成纵向贯通和横向融合的格局

面向2035年,北京职业教育要针对主要难题,制定清晰的发展战略。在纵向体系方面,应坚定不移、积极稳妥地推进一批市属本科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或职业教育本科建设,继续探索建立独立、系统、有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横向组织方面,应坚持和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普遍确立市场需求导向的办学机制,建立有区别、有弹性的财政拨款机制,改变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体制,增强职业教育的需求响应速度、活力和贡献力。两个方向可以同时推进,也可以排序依次推进。

(三)优化发展方式,组合好政府和市场资源

在发展方式上,要不断完善错位发展模式,努力探索在国际化、现代化都市和高度发达的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发展职业教育的道路;不断探索特色发展模式,根据市情、形势和规律,努力形成集约化、信息化、国际化特色;坚持改革探索,敢于先行先试,注重改革的条件和时机,并坚持实施到底;继续加大财政经费投入,适时调整和完善投入标准、结构及体制;积极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引导融媒体、非政府组织等参与和推广职业教育。

(四)探索评价制度改革,激发教师和专业活力

一方面,探索职业院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各类职业院校举办者要给予学校充分的收入分配权,在部分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单位试点,配合职业院校功能拓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在市属权限内打破僵化的教师绩效工资结构,探索建立有差别、能激励的绩效工资制度,鼓励教师积极提升自身素质,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和社会培训。

另一方面,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职业院校专业排名。选择部分专业,委托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试点开展全市职业教育专业排名工作,科学、公平地对全市同层次职业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实力、吸引力、就业率和社会贡献力进行监测评价,形成競争机制,引导特色化发展,为学习者提供报考参考,也为探索实行有差别的财政投入机制改革提供依据。

作为中国首都这座超大城市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北京职业教育历程值得回顾和总结。其发展历程与首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历程高度相似,不断经历变化和转型,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其办学模式经历了从学苏联到自主创新学德国甚至全球先进国家并行的转变,再到当前探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旨在促进首都人口、教育与职业的有效和充分结合;其有益经验在于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服务产业发展和民生改进;其理想状态应该是城教融合,同期实现现代化。总之,70年来,北京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未来,北京职业教育应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框架下进一步深化实践探索,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注释]

①邢晖.职业教育发展论纲——透视北京职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4.

②北京教育志丛书编委会.北京教育60年[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9:180.

③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职教处.北京职教20年[M]//崛起的年代 丰硕的成果: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20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1.

④侯兴蜀,李士伟.北京中职“生源危机”背后的冷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9):25.

⑤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展规划处编制的北京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1978—2017年北京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累计为首都各行业供给了约241万名毕业生。1949—1965年按每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5000人计算累计9万人。

⑥杨玉民,范金印.北京市职业教育十年[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2.

⑦北京普职成教育服务中心.报考职业院校咨询指导[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2.

⑧综合计算专兼职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专任教师得出。1998年,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专任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仅为56%;聘请的校外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仅为10%,即使只算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也仅为13.76%。

猜你喜欢

基本经验发展阶段职业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历史嬗变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国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探讨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角色转换探析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若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