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的探讨
2019-09-10李金学
李金学
摘 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活跃的思维对教学是否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学生在学习时没有一个比较激昂的情绪,感情上“麻木不仁”,最可能的结果就是“左耳进右耳出”,师生都会白费力气,极大损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到初中数学教学,教师有必要利用新颖灵活的方式来拉开课堂教学的序幕,在课堂起始阶段就引发出学生的强烈兴趣,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基础。本文即从教学实际出发,浅谈初中数学的课堂导入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探讨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还要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这个要求,以往“简单粗暴”、“开门见山”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再适用,课堂导入的作用日益凸显。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给他们赋予主动探求问题答案的动力,让知识学习事半功倍。
一、从复习入手,引领学生自然进入新课学习
复习是初中数学中基本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之一。但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复习大多以作业的形式呈现,在课堂导入中的应用比较少。其一般流程是留作业、写作业、批作业,课堂上最多对作业进行简单的点评。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其实对新旧知识的衔接缺乏必要的了解,新知识不是从旧知识自然过渡来的,更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样当然不会产生良好的课堂导入效果。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先利用合理的时间带领学生们复习,然后自然引出新的知识,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学习平行线及其判定。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们复习相交线的知识,让学生重复下与相交线有关的各种概念、类型及特征,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两条线不相交,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又应该怎么描述?随后自然带出平行线的概念,正式进入平行线的课堂学习。这样其实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又通过对比思考的方式对未学知识进行了预习,学生的学习思维是连贯有序的,能够取得更好地课堂学习效果。
二、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学习
课堂导入的另一种有效的方式,是在教学开始前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问题让他们产生一定的困惑,从而在心理上需要通过教师的解答来解除心中的疑问。问题本身一方面要紧密围绕所要讲解的内容,另一方面要保持一个适当的难度,既不能让学生“一猜即中”,又要避免过于天马行空,让学生觉得不知所云。巧妙运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平方根前,教师先提出问题:1的平方等于1,2的平方等于4,那什么数的平方等于2或者3,又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示呢?对于没有接触过平方根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他们没办法利用已有知识找到这个数字,会期待教师给出的解答。然后再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教师告诉学生,可以用√2及√3表示,这两个数的大小介于1和2之间。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新奇的概念,可以很好地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去探究这个数字到底是怎么得出来的。
三、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现实素材引导学生思维
相对教材内容来说,学生对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更有亲切感。尤其是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生活区域比较集中,生活经历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现实素材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通过生活实例的导入,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身边到处都有数学知识的存在,帮助他们理解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另外,数学知识的学习,最终目的还是要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提出的这些案例,就是现成的素材,能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帮助他们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个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就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教师提问,两位同学的母亲都去超市买水果,其中一位买了3斤苹果,4斤桃子,一共花了52元;另一位买了5斤苹果,2斤桃子,花了54元。但是两个人一聊天,谁都不知道苹果和桃子分别是多少元。大家能帮她们解决这个问题吗?这样学生就能明白二元一次方程在生活中是的确有用而且非常常见的知识,学习动力更足,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会自然而然的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
综上所述,良好的课堂导入是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前提和保障。以上提到的几点方法,仅是众多策略中的几个典型,广大教师同仁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初中生的心理性格特征和实际学习需求出发,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去发现更多有效的课堂导入策略。另外,这些策略应该灵活运用,保证适宜的使用密度,尽量保持学生们的新鲜感,并根据时代或学生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任何单独的课堂导入策略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希望广大同仁提起注意。
参考文献:
[1]吳磊.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7):168.
[2]王奕丹.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式调查研究[D].延边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