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高效性教学策略研究
2019-09-10魏希竹
魏希竹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人们对于初中数学课堂的高效性教学越来越重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需求。因此,如何实现初中数学课堂的高效性发展成为了当前初中数学教师所研究的重点。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创新,着重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推动初中数学课堂的高效性教学提供一定的保障。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教学;教学策略
能够提高初中数学课堂高效性教学的策略有很多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策略都能够直接拿到课堂教学中去运用。盲目的借鉴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不仅会阻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发展,而且还会减缓新课程改革前进的步伐。合理规范的教学策略为初中数学课堂的高效性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但是,高效的教学策略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师根据当前课堂教学形式,依靠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出来的。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高效性:
一、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主导作用
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关键作用,虽然大部分的教师已经注意到学生在课堂上的重要性,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依然奉行的是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面对复杂且难懂的初中数学,本来学生就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的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积极的和学生进行沟通联系,只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的效率低下。所以,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还要在不断探索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
例如,在“确定位置”一课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會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能够根据相应的描述判断物体的所在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了解有关位置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举办一次你说我猜的游戏活动。可以先找出十几名学生作为目标物,让他们按照一定的位置进行排列,然后再寻找几名学生作为寻找者,让他们根据教师所下达的位置指令来寻找目标学生。让学生通过做猜位置游戏的方式进行娱乐式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加深学生对于“确定位置”这一节课内容的理解,而且通过学生的实际参与和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推动初中数学课堂高效性教学。
二、转变教学模式,加快课程改革进程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而教育事业也必将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的前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需要能够顺应发展趋势,把握好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革故鼎新。这就要求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发挥好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具体和简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享受信息化教育所带来的诸多便利的同时,着实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一课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树状图和表格俩种求概率的方式,并且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并且可以把树状图或表格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可以把本节课的内容制作成PPT课件展示给学生,利用PPT把课文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数学知识难点利用图表、图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加简单直观的了解课文知识内容,感受数学所带来的趣味性,实现教学模式的快速转变。
三、教学联系生活,提高教学的高效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就一定不能够脱离实际生活。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作用,还需要把教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初中数学课本中所提到的知识内容实际化,让学生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把课本知识内容综合利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
例如,在“认识三角形”一课中,教师不单单可以让学生学习课本上和三角形有关的知识,也可以把教学实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三角形物体的进行观察比较来获取对三角形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三角形物体,观察这些物体的具体特征。借助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自我观察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巩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加深印象。
综上所述,合理规范的教学策略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师只有依靠信息化技术所带来的诸多优势条件,加快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步伐,依靠自身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把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着重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 徐剑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认识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1):131.
[2] 马培群.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教育科学周刊,2012,(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