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初探

2019-09-10刘桂龙

教育界·A 2019年1期
关键词:家校合力家国情怀课程资源

刘桂龙

【摘要】家国情怀的培育是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要想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要依托教材内容,开发课程资源,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家校联系,引导学生认同家国情怀,促进家庭、社会、国家和谐发展。

【关键词】家国情怀;课程资源;创新教学;家校合力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维度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其价值内核实为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因此,家国情怀的培育是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是人生成长中不可缺失的底色。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对家国认同,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道德与法治教师责无旁贷。以下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重塑师生关系,植根学生生活

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心动是课堂教学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基本前提。让学生心动,须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氛围。”如果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这种距离感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教师是在说教,从而对这门学科敬而远之,家国情怀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主动转变教学理念,把课堂看成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还课堂于学生,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心动,还须立教学于生活。家国情怀扎根于日常生活,远离生活的情怀教育会显得苍白无力。因此,笔者立足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将鲜活的生活情景引入课堂,用生活化的教学为家国情怀的教育渗透搭起“支架”,让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教学情境中感受家国情怀。例如,在“维护国家安全”知识点的教学中,笔者用有人在微信朋友圈转发的“军车运输导弹的图片影響国家安全”的生活实例,组织学生探究:朋友圈转发军车运输导弹的图片是否会影响国家安全?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让学生明白维护国家安全应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自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人人都应当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依托教材内容,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实施需要教师很好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道德与法治课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离不开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撑。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为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现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教材注重对初中生的思想引领,旨在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教材中不仅正文内容大量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而且在“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等活动设计中也随处可见家国情怀的主题设计。教学中将正文与活动设计有机整合,充分利用,便能收到很好的教育实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框“少年有梦”正文中说:“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紧接着,教材的“相关链接”对“中国梦”的内涵及实现的途径做了阐述。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结合“相关链接”的内容对少年梦想与中国梦的关系进行探究,并思考怎样通过少年的梦想为中国梦助力,从而让学生明确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们应当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树立责任意识,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努力实现少年的梦想,为中国梦锦上添花。

最新国内外形势发展、社会热点话题等资源也是道德与法治课堂培育家国情怀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孝心少年”等获奖人物或为国家鞠躬尽瘁,或为他人无私奉献,他们身上的家国情怀正是民族精神的脊梁。《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精品栏目,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增强国人的国家凝聚力、民族自豪感起到桥梁作用。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挖掘这些优秀的素材,用先进人物身上蕴含的民族精神,用国家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打动学生,并基于初中生已有的道德生活经验和认知,以情育情,以情激情,让学生感受到家国情怀的巨大感召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使命感。

三、创新课堂教学,力求润物无声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渠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学习与发展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体验,主动发展,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家国情怀,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同时,教学还应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笔者时常借助热点视频播放、课堂猜谜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导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爱在家人间”的教学中,一上课笔者就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体现父爱和母爱的歌曲、古诗词谚语、人物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以此导入新课。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通过辩论,学生渐渐达成共识,懂得了构筑中国价值,中国少年当争先,应当努力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奉献,认真做事、踏实做人,从而增强学生为国奉献的使命感、责任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将家国情怀教育落到实处。

四、密切家校合作,共育家国情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道德是内心的一种体验,必须靠“养”来形成。因此,要想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必须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效联结,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道德实践,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家国情怀,升华思想境界。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道德实践的指导需要与家庭形成合力。例如,在“和谐家庭我出力”知识点教学中,笔者布置了一个实践性课后作业:制作“家庭美德卡”。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写出自己的家风、家庭美德,并共同思考如何将家风、家庭美德继续发扬光大。这一过程不仅增进了父母子女之间的家庭亲情,学生也懂得了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阅历和经验,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认知家国情怀、理解家国情怀、认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争做具有家国情怀的道德榜样,进而促进家庭、社会、国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赵希斌.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高万祥.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家校合力家国情怀课程资源
探究职校育人模式,助推学生健康发展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初探
好习惯成就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