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2016-11-03田长福
田长福
摘要:在小学生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品德与社会》在教学科目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它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小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之外,还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新课标的教育形式下,如何开展新课程教学、体现教学理念成为《思想品德》教师的主要思考问题。本文主要对小学品德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作进一步地探究。
关键词:品德教育;社会教学;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18-01
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主要来源于周边生活环境。儿童通过感知、体验、领悟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对道德品质形成一种自我认识。他们感受得越细腻、领域得越深,对品德素质才能全面地认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亲身实践,让学生领域品德教育的内涵。此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对道德素质的认知不仅局限于校园中的小课堂,还应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找校园中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不仅能进一步理解品德的重要性,也能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
一、品德教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学方式正进行不断改革,经过深入探究,大家一致决定学校应鼓励学生进行全面发展,不仅要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也要提生学生的品德素质。而《思想品德》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恰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理念落后。
现在多数学校的教学理念依旧沿袭传统教学理念,一味强调高分数、着重强调考试科目的重要性,忽视非考试学科。因而思想品德教育受到极大的阻碍,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二)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完善。
部分学校认为思想品德教学并没有开展的必需,甚至误认为它占据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这样的传统思维不仅禁锢了学生的进步思想,也阻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将品德教育与社会教学进行结合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区别于其它一切学科的综合课程,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它以帮助学生融入社会、学习做人为核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合格公民。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理应成为各门学科的重中之重,在实施过程中必需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一)明确品德教育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性。
要转变观念,深刻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门课程和主渠道,如果品德与社会课程被弱化了,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人格不健全的次品。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人价值,努力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德育功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促进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快速发展。
要加强培训,积极打造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教师队伍。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对教师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培训。校内要开展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弥补个体不足,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做到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组织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定期开展理论研讨活动,引导和帮助使广大教师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加深课程价值的重要性。
深刻地理解课程价值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来看,儿童的社会活动是教学的基础,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是该课程的目标,综合性是其课程存在的形态特征。只有更好地理解这一门课程的综合性,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
综合课程的突出特点就是更好地体现分科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关联,更有利于学生整体思维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具体到《品德与社会》来说,就是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为基础,将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法律规范、自然科学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思考,主动地认知社会环境,准确地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在社会活动当中得到情感的丰富、能力的发展、知识和经验的增长,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该课程的价值是多元化的,但课程目标始终不脱离学生品德的培养和对社会发展的适应,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不能孤立于道德建构和生活体验之外,即德育功能是其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课程的过程价值,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之亲历探究过程,掌握科学的方法。《品德与社会》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性和体验性,主张将学生放入特定的教育情境当中,亲历活生生的社会场景,后形成真实的感受,而不是将事先预设的内容按部就班地呈现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建构,体会有意义的生命过程,不断地升华自己的精神。因此,《品德与社会》的过程价值就体现在让学生在不断地学习当中生成和体验。
三、结束语
小学的品德与思想教育是一个大难题,虽然我们了解到了很多问题,但是并没有完全解决。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只有在广大的人民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我想那一天并不遥远。
参考文献:
[1]姜东旭.浅谈当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不足及策略[J].科学咨询,2010,03.
[2]毛爱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 科技展望,2015,02.
[3]魏晓艳.试论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策略[J]. 现代农村科技,2015,08.
[4]宋景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存问题与解决策略[J]. 科技创新导报,2013,30.
[5]刘文会.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 中国校外教育,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