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研修模式探索与创新
2019-09-10李艳云
李艳云
摘 要:“互联网+”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并渗透到办学模式、课程构建、课堂教学、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各个方面。基于此,网络研修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有效利用互联网优势和区域研修平台,构建学习共同体,创新教师研修模式,不仅推动了教师研修智慧的生成和网络研修的常态化发展,而且也为构建个性化、多元化教师成长打造了新引擎,成为教师研修发展的新动力。
关键词:“互联网+”;教师研修;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06-0033-04
培训、研修作为教师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意见》不仅给新时代教师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把转变教师研修方式提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那么,如何借助“互联网+”,构建教师研修方式新生态,笔者试结合衡水市桃城区开展小学教师网络研修的实践,做以下说明。
一、教师研修新生态的分析
众所周知,集中面授作为教师高级研修的培训形式之一,具有不言而喻的优势,但因为其成本较高、工学矛盾、应用效率较低,最终难以实现参训教师成长期内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提升。据统计,该区域每年能参加较高水平国培、省培项目的教师不足全员教师总数的5‰,有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甚至没有走出学校参加高层次集中培训研修的机会。近些年来,随着校本研修的普及,这种比较接地气的“小圈子”解决问题式的研修模式虽受到了各个中小学校的追捧,但因其优质资源匮乏以及高水平专家难以持续跟进,出现了教师研究“豆腐炖豆腐,还是一锅豆腐”的低层次徘徊状况。面对2018年《意见》中实现师资水平均衡的新要求,面对农村教师享受优质研修资源的渴望,仅靠5年一周期360学时的全员教师远程学习还远远不够,要想改变只有少数骨干名师才能享受高水平专业研修机会的局面,实现教师研修普惠性的公平发展,传统的集中面授学习、校本研修都无法真正实现,只有向技术、向互联网要出路,才是惟一的选择。
衡水市桃城区没有独立的教师网络研修平台,教研资源主要挂靠在教育局网站上,而教师培训资源则在进修学校网站,造成研修分离多年。除此之外,各个学校的网站虽与教育局网站链接,但研修活动基本上是单打独斗,这就使得优质资源不能被较好分享,名师与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也发挥不够,尤其是城乡教师间研修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仅急需整合优质研修资源、转变研修方式、加强优质资源库建设和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建设,而且需要指导教师科学研修、层级研修、深度研修,逐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有信息载体和开展线上活动的网络研修平台。
基于此,2017年初课题组利用Web2.0工具搭建支撑环境,以凡科建站平台为主,以百度云、百会维基、优酷等服务平台为辅,搭建了首个区域小学教师研修平台,使多年来网络研修的理想成为现实。
二、教师研修实践的探索
网络研修作为中小学教师研修的重要形式之一,既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也面临着亟须解决的问题。我们以课题为抓手,一方面从实力和实际出发,规划平台建设,设置平台资源;一方面整合区域骨干名师的师资优势,积极实施研修活动,探索网络研修的有效模式。
(一)线下研修优化期
这一时期从2017年1月至3月,重在规范管理、出实效。此过程主要集中在区域开展三个月的小学教师“主题研修”规范季活动,具体为:每个月发布一个主题,主要是优秀课例的研讨和专家教材解读。同时在各学校组织教师观看研讨,分析不同课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对创新成果的应用上,一步步督察指导,夯实研修的根基。
(二)网络研修试水期
这一时期从2017年4月至8月,此时期的价值取向是普惠优质资源,促进教师研修机会的公平。研修形式以暑期集中为主,由小学教师先行,主要设计了新课标解读和相应案例研磨的跟进式研修模式,在课题组创建的区域研修平台的“学习资源”模块和“研修社区”分别推送培训课程(专家讲座)和研修课例,实现优质培训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低成本共享;同时创建专题分享、课例分享、快乐随手拍、观看影片等小版块,教师们可以随时把学习成果发送到相应区域进行分享学习。这种以需求、鼓励、自主、对话为主的研修“场”,为确立网络学习意识、熟悉研修平台环境、形成网络学习习惯提供了帮助。但因暑期安排研修的时间紧张、人员过于集中、课程单一、研学教分离的弊端,造成了教师们虽学习时激情满满,但开学时却只剩点点的局面,其实效性大打折扣,“学以致用”的研修初衷难以保障。
(三)混合式网络研修整合期
这一时期从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为了解决研学教分离的问题,此过程主要侧重四个方向:一是聚焦教学实践真实问题的解决。二是满足不同入职年限、不同能力层次的教师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三是提供真实的情景资源。四是助推网络学习的真正发生。课题组利用近一年的时间,在研修平台的“层级课程”模块、“研修资讯”模块、“专业成长”模块分别推介课程、提交问题、研读磨课和观看视频,重点落脚在:使有着不同需求的教师在学科组骨干名师的引领下,自主参与、深度交流,解决教學困惑,并在分享群体智慧以及教学实践中不断进步。通过以课例情景和课程学习为主的反思研修模式、以问题为导向的自主层级网络研修模式、“学——研——用”一体化的混合研修模式、学习共同体孵化的研修模式和助力教师线上线下的混合式研修模式,我们逐渐走向了开放、协同、多元发展的共享和网络支持的校本实践应用活动体验,进而满足了教师个性化和校本化的需要,实现了教师的自主研修。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不仅专家和名师持续跟进指导难以落实,而且课程资源选好以后,部分教师选课出现了盲目性、功利化等问题。
(四)常态化网络研修推进期
这一时期从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此时期着力探索网络研修常态化机制,并积累部分经验。此过程主要完善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科学规划。从听评课调研、聚焦研修需求入手,设置学习资源、课例资源、师资资源、研修社区的主题范围,以及平台模块的开发计划,使平台建设和研修设计更系统、更专业。二是制度保障。我们根据衡水市桃城区教育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将教师研修学习与教师考核、继续教育学分挂钩,为教师积极参与研修提供了外部动力。三是以用导学。以研修社区和“我的磨课”两个版块的活动为牵引,学以致用,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应用的动力载体。四是组建专家团队。通过平台把敬业、学高的区域内外骨干教师与名师工作室的特级教师聚拢在一起,建立起区域、学校常态化研修多级助学和案例课程资源开发团队的常态化建设通道。
三、网络研修模式的创新
教师研修搭上“互联网+”这列高铁,推动了研修智慧的生成和研修模式的创新:
(一)以课例情景和课程学习为主的反思研修模式
这种研修模式以“对接课堂教学情景、对接课程资源学习”为主,按照课程学习、观课反思和实践体验来设计研修者的学习序列。在理论课程学习(通常为基础课程、学科课程、科研课程供自选,也有部分专家讲座)之后,引导教师观看课例或学习磨课资源,再组织议课,以“假如我来上课,怎么上”的参与意识和反思意识,提出自己的设计建议。这样,把为什么做以及怎么做的课例研究过程通过区域研修平台展示出来,使日常教研活动“备课、上课、评课”的课例研究流程(即磨课流程)化为专业化的课程资源,让每位学习者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学习,亲历完整的课例打磨过程,并在群体协同的专业实践中将理论课程学习与教学行动研究结合起来,以区域研修平台优质资源为转化支架,实现小学教师研修从理论学习到情景反思再到实践应用的迁移。
(二)以问题为导向的自主层级网络研修模式
基于问题解决、多元对话的网络研修模式,围绕“分层实施,让学习真正发生”这一核心目标进行。在平台的虚拟研修社区里,我们设置有自主研修、校本研修、校际研修、专家引领研修不同版块,教师们可以把教学问题随时上传到某版块,使感兴趣的教师(含一般教师、骨干名师或专家)自动围观、自动分层、即时交流。这样,实现了骨干、名师或培训专家与参加研修的教师基于同一个网络平台、基于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同一时空进行对话交流与智慧碰撞的愿望,从而形成教学要素齐全、双优资源共享、学习研究同步、评价反馈实时的网络虚拟教学的有效模式。此模式既能看到在问题研究解决全程中教师们原生态的思维脉络,又便于我们对问题的追踪研究;既方便了骨干、名师和培训专家及时、针对性的指导,又构建了一个区域开放式协同研讨的学习环境;既分享了名师专家的教学研究成果,又将网络教学引向了深入和有效。
(三)“学——研——用”一体化混合研修模式
这一模式以“技术改变教学,生成智慧课堂”为主题,在英特尔未来教育学科教师培训、国培计划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和“一师一优”活动的推动下,我们把教师的线上个人创课设计、磨课过程与反思、名师评课与指导、学科技术应用、推荐优质课各环节,发布到课题研修平台“专业成长”模块,既记录下参训教师专业成长的足迹,又能作为线下校本研修的主题内容,引导教师们潜心学习教学智慧、立足成果应用、优化教学实践、惠及学生发展,使“线上+线下”的混合式研修模式逐渐常态化,实现了参训教师从“技术应用的学习——教学的实际应用——应用成果的再学习——学习成果的再应用”的周期循环、螺旋提升。研修平台建成以来,有几十位教师向“学习资源”模块推送了五十多个不同课型的生成性、示范性优质课例,这不仅丰富了平台资源配备,促进了中小学教师专业研修,而且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
(四)学习共同体孵化研修模式
基于相同(近)学科、共同兴趣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有各学科研修组、名师工作室。首先,学科组研修群是由区域骨干、名师引领下的学科团队组成,一般利用学科培训微信群、QQ群和平台研修社区谈论培训主题、备课微创新等,通过对这些教学细节的深度研讨,带动学科组不同入职年限、不同学科素养、城乡分布差异的教师探索课堂优化方案,促进教师研修能力的均衡发展。其次,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品牌优势。平台通过链接工作室优质课程资源、课题研究成果、教研活动、课例打磨等开展的线上、线下备课研讨以及资源共享,为学习共同体(即教师社区)的建设打造动力引擎。
四、问题与挑战
随着教师研修的持续推进和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专业研修会快速走向常态化、校本化、社区化。与此同时,自主选择、分层施训、普惠优质资源、满足个性化需求会成为总趋势。但是我们的平台建设和教师研修质量优化仍面临许多问题:
(一)平台功能多元化不健全
我们自主搭建的区域研修平台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以教师培训、教学研究、协同交互活动为主要服务内容。具备了资源服务、教学服务、社区服务、资讯服务等功能,能够为教师的正常学习研修一站式服务,同时利用第三方平台储存视频文本和数据信息。但管理评价功能尚不健全,不能及时对学研活动做跟踪评价。
(二)课程资源开发,精品推送还不到位
区域平台资源开发是以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教师自主选修需要为出发点,以分学科、分层次、可持续、系统化动态开发为目标。教师们在享受线上优质研修资源的同时,又会推动更优秀的研修资源的持续诞生。但是如何实现给城乡教师们配送急需的“套餐”,创建贴近教师、精确制导、多样化、差异化的资源设置,仍然是我们的一项艰巨的工作。
(三)教师研修内生动力欠缺
在持续跟进的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内生发展的动力还不够足、主动交互频次较低、学科素养不高。如果教师被动参与,内生積极性得不到激发,仅仅靠制度制约、奖罚管理等外在的因素,教师线上自主研修提升素质的目标恐怕难以实现。那么,如何来进一步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激情,如何让教师适应“互联网+”技术介入后的学习研修,以形成良好的专业发展习惯是区域网络研修常态化面临的难题。
总之,网络研修从优质资源共享到学习共同体的协同发展,从统一课程到个性化课程选择,从单一情景式线下教研到基于情景的主题磨课的混合模式,都有着传统教研所不能替代的优势。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将在深化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为教师专业成长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