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侧索硬化的针极肌电图诊断价值研究
2019-04-24黄佳丽龙发青李鹏翔
黄佳丽,龙发青,李鹏翔
(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1.功能诊断科,2.神经内科,海南 海口 570311)
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作为一种检测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重要监察手段,通过对上、下肢肌肉检查可以明确腰骶区、颈区等受损情况,通过对胸锁乳突肌等进行检查可以明确球区受损情况[1-2]。但脊旁肌EMG的运动单位动作电位采集难度较大,临床中通过检测其是否存在自发电位从而了解肌肉损害情况[3]。而针极EMG是使用同芯针电极插入肌肉内,对某个运动单位的动作电位进行观察,该方式干扰较小、定位较佳[4]。因而本研究对针极EMG在肌萎缩侧索硬化中的使用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3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3例,女性10例;年龄18~83岁,平均(59.38±8.39)岁。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为肌萎缩侧索硬化;②年龄≥18周岁。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急慢性疾病或免疫系统疾病;②有呼吸障碍史;③合并肿瘤;④合并凝血功能障碍;⑤中途退出研究或失访。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呼吸障碍分为有呼吸障碍组和无呼吸障碍组,分别为9和24例。患者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已签署知情书。
1.2 方法
①患者均行针极EMG检查,将同心圆针电极插入肌内,静息状态下观察肌肉自发电位,肌肉轻收缩时记录20个不同的运动单位电位,然后计算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和多相波的比例,并观察大力收缩时募集电位的波幅和波形。分别对患者的胸锁乳突肌、第一骨间背侧肌、肱二头肌、股四头肌、胫前肌及T10椎旁肌进行检查;②患者均行重复电刺激检查,检查前患者常规复温,确保皮肤温度>32℃,对腓总神经、尺神经及副神经分别进行1、3和10 hz频率的重复电刺激,每次连续做10个刺激。每个部位刺激4~5次,每次时间间隔>30 s。EMG仪自动记录并计算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 幅增减,重复电刺激波幅递增/减=第5波CMAP波幅较第1波CMAP波幅上升或下降的百分比。1、3 hz刺激时CMAP波幅递减>15%为低频递减阳性,10 hz刺激时CMAP波幅递增>100%为高频递增 阳性。
1.3 观察指标
比较患者不同神经重复电刺激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递减情况和不同部位EMG特点,同时比较呼吸障碍对患者针极EMG的影响。同一块肌肉发现≥2处自发电位为异常;MUAP时限和波幅与正常值比较,计算增加的百分比,波幅增高>70%或/和时限增宽> 20%为神经源性损害。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重复电刺激一般情况
33例患者中有16例(48.48%)副神经重复电刺激低频递减阳性,幅度为15%~46%。1和3 hz的递减阳性例数分别为9(27.27%)和16例(48.48%),其中3 hz递减覆盖全部阳性结果。1例(3.03%)患者尺神经重复电刺激低频递减阳性,1例(3.03%)患者腓总神经重复电刺激低频递减阳性,且此2例患者均有相应神经支配肌肉的临床、EMG受累和副神经低频递减。无高频递减阳性患者。
2.2 各部位EMG参数测定
患者EMG表现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可见正锐波和纤颤电位,15例患者出现束颤电位。见表1。
2.3 两组患者腹直肌EMG相关参数比较
两组患者时限、波幅、多相波及单纯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自发电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呼吸障碍组高于无呼吸障碍组。见表2。
表1 各部位EMG参数(n=33)
表2 两组患者腹直肌EMG相关参数比较
3 讨论
肌萎缩侧索硬化属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肌肉病损范围广泛,初发部位和好发部位为颈膨大,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向下累及至腰骶和胸,向上延伸至延髓、高颈髓,临床中目前通过下肢和上肢EMG检测确定腰骶段和颈段的下运动神经元病变,且胸锁乳突肌的神经源性损害被认为延髓受累[5-6]。肌萎缩侧索硬化早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仅局限于某一个部位,因而EMG多部位检查对于无症状部位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7]。因此本研究中,考虑测定颈、球、腰骶及胸远近端的肌肉,采用针极EMG对患者的胸锁乳突肌、第一骨间背侧肌、肱二头肌、股四头肌、胫前肌及T10椎旁肌分别进行检查,旨在探究针极EMG在肌萎缩侧索硬化中的应用。
本研究中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发生重复电刺激低频递减的原因并未明确。但已有学者指出,肌萎缩侧索硬化疾病进展过程中再生运动单位的寿命降低,对其成熟和增长产生影响,不成熟神经再支配会降低终板的安全系数,导致新的神经末端发生间断传导阻滞[8]。且部分研究指出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胆碱使突触数量减少,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降低,而乙酰胆碱酯酶可与蛋白相互联系,与其他细胞外配体结合形成细胞链接,维持神经肌肉接头处结构稳定,因此当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降低时可能会发生RNS低频递减[9-10]。其次,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EMG表现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可见正锐波和纤颤电位,15例患者出现束颤电位。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存在相似之处,这是由于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通常为一侧肢体远端起病,且上肢起病率高于下肢,同时部分患者合并显著的球部症状,较胸锁乳突肌的阳性率高[11-12]。腹直肌是参与呼气过程的重要呼吸肌,若腹直肌受累患者呼吸困难,多数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死于呼吸衰竭,因而呼吸受累的临床症状对患者呼吸功能状态的判断有较大的作用,但通常表现的较晚[13]。因而临床中笔者借助针极EMG对其进行诊断,帮助患者及时使用双向正压呼吸肌治疗,降低呼吸功能减退而对工作和生活产生的影响。但临床中虽然针极EMG干扰较小、定位较佳,但因检查时需要将针电极插入肌肉内,因而检查时有一定的疼痛,需要向患者详细解释。
综上所述,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存在副神经重复电刺激低频时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递减现象,患者存在广泛神经源性损害,自发电位以正锐波和纤颤电位为主,且EMG可帮助诊断呼吸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