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真有那么可怕吗
2022-07-06李建军
李建军
肌萎缩、肌无力几乎成了疑难危重症的代名词。那么,肌萎缩、肌无力是不是真的那么可怕?
肌萎缩、肌无力病因多样
肌萎缩是指骨骼肌肌肉体积较正常缩小,肌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的临床症状。肌无力是指肌肉收缩无力、肌力下降的临床症状。很多原因造成的肌肉本身损害或者神经系统损伤都可能会引起肌肉萎缩、无力,如感染、中毒、代谢异常、免疫功能紊乱、遗传、废用等。还有多种情况的肌无力是由于免疫功能紊乱导致的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或者细胞离子通道相关病变引起的。
病因不同 严重程度不同
不同原因导致的肌萎缩、肌无力的严重程度不同,治疗难度也不同。以下几类肌萎缩、肌无力其实并不可怕:
因废用导致的肌肉萎缩,如胳膊打石膏后不能运动出现的肌萎缩,在病愈后通过运动可完全恢复。
单纯的神经损伤引发的肌萎缩,如外伤后神经损伤、腕管综合征等,有的手术可以治疗,有的药物治疗可帮助神经恢复,这一类患者多数预后良好。
病理性的废用性萎缩,如脑血管病变后偏瘫导致的肌萎缩,虽然恢复较为困难,但坚持合理的康复运动,恢复还是有希望的。
炎症性病变导致的肌萎缩,往往伴有免疫方面的原因,比如多发性硬化、脊髓炎等,现代医学应用抗感染、调免疫等治疗方法,多数可以好转。
某些代谢性疾病引发的肌萎缩,如脂质沉积性疾病,积极进行调整代谢治疗,多数疗效较好。
离子通道病变导致周期性麻痹引发的肌无力,给予充分补钾治疗,多数恢复效果良好。
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所致的重症肌无力,病情可以出现危象而危及生命,但明确诊断,合理应用免疫药物、抗胆碱酯酶药物,病情多数可以减轻,甚或临床痊愈。
但是,一些肌萎缩、肌无力也是可怕的。比如一些遗传性肌肉萎缩、肌营养不良、先天性肌病、腓骨肌萎缩症等。由于基因突变,体内相关蛋白合成出现障碍,导致肌肉、神经发生病变,病情呈进行性加重。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出现这种情况,有经验的醫生会对症进行治疗。临床上有不少早期瘫痪的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经治疗恢复了独立行走,腓骨肌萎缩症患者治疗后行走力量增加、肌肉生长。甚至对一些病因病理尚不清楚、神经系统进行性变性坏死、肌肉萎缩不断加重的“运动神经元病”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也能在持续治疗中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