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骞在湘雅
2019-04-24武汉大学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黄珊琦 龙大为 编著
湘雅西迁时,因准备较早,动作较快,所以能够较好地将所有贵重的医疗教学设备、图书资料,非常从容地运往贵阳,这些设备就是湘雅抗战办学的资本。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湘雅迁移时所用的图书及设备包装箱。迁移是包装箱,到目的地时是存放图书设备的专用柜。这批包装箱从长沙迁到了贵阳,又从贵阳迁到了重庆,再从重庆迁回了长沙。学校回长沙后,还有人出钱专买这种包装箱放在家里,目的是作三次迁移逃难的纪念品。湘雅迁到贵阳后,因中央医院的房子要做病房,不能做教室。这时得到了贵阳湖南长沙会馆的大力支持。他们同意无偿拨地让湘雅在石硐坡办学。石硐坡原为贵阳湖南会馆同仁的义山,湘雅到这里办学后,使这块很少有人去的地方慢慢发达了起来,因此定名为湘雅村。至今,湘雅村这个地名还保留在贵阳市的地图中。可是,在长沙的原湘雅路却变成了反帝路,当然现在复了名,这讲起来也是因历史原因造成的笑话。湘雅与当时的贵阳中央医院可谓是精诚合作,图书、仪器设备双方共用,医疗教学,相互支持,员工交叉使用,互不另取报酬。业务上是在互相帮助的条件下展开的,中央医院支援了湘雅的外科教学,湘雅医学院帮助了中央医院的临床内科。
图2.11 1938年8月27日,私立湘雅医学院迁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记录:西迁贵阳的决议
贵阳是否为最佳迁校之地?后来,张孝骞院长经与前校长颜福庆 (当时任民国政府卫生署署长)反复磋商,1938年8月初,湘雅医学院迁校委员会决议西迁贵阳,但五、六级学生,护校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以及医院全体留湘。迁校中最繁重的总务工作,特邀湘雅第三届校友、湖南长沙仁术医院院长李启盘医师主持。
1938年 8月18—19日,各部仪器、标本、图书及办公要件共约400箱,重约40吨,陆续迁运贵阳。9月,教职员及一至四年级学生和湘雅护校一年级学生分两路向贵阳进发:一路乘火车至广西金城江,转乘汽车至贵阳;一路循公路经湘西、黔东直抵贵阳。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湘雅教员潘世宬的丈夫、西南公路运输局的萧卫国局长为湘雅的这次西迁用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10月13 日,中秋节这天,18班学生劳远琇等学生到达贵阳,落脚在城东门外2500~3000米的东山上的一座庙宇。这意味着漫漫西迁之路暂告结束。
湘雅医学院与贵阳中央医院合作,解决了临床教学场所问题,即在油炸街附近的南厂租房存放教学器材与图书。临床科教师便就近租房安家,如吴执中、齐镇垣老师,就在中央医院附近租了住房。学院办公处和部分实习室也在阳明路临时设置起来,但院本部及前期各科在什么地方兴建,一直是困扰湘雅人的问题。
想建在南厂附近,苦无地皮。总务主任李启盘最后只好找湖南会馆交涉,拟租其长郡义园建校。长郡义园为一公墓,在贵阳市次南门外,名石硐坡,背西朝东,在南明河的窄口滩处隔河与狮子山相望,从贵阳市去花溪的公路,当时叫贵番公路,与水向由南往北的南明河在石硐坡下接壤并行而过。因湘雅医学院在此建院,这段公路两旁便有人开始建房开店了。石硐坡距中央医院步行得走三四十分钟。
图2.12 1938年就湘雅西迁决定张孝骞呈教育部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
图2.13 工人们在起运湘雅西迁的设备,其包装是总务主任李启盘设计的。它从长沙到贵阳,从贵阳到重庆,再从重庆回长沙,是有人出钱专买为纪念品的物件(原载《雅礼协会百年史》)
半年后的1939年4月,湘雅医学院在石硐坡建临时校舍,竣工后迁入授课,该地从此叫湘雅村,为贵阳市的版图增加了一新的名称,此名沿用至今。
图2.14 李启盘设计的包装箱
在初期共建房三栋,分别在两处山腰内。均系两层砖木结构。一舍与二舍、三舍之间相距约100米。二、三舍之间相距约100米。直到湘雅村一舍最先建成后学校才开始解剖实习。四、五年级则在中央医院后院盖了一栋两层楼的砖木结构瓦房,名为湘雅宿舍。除供学生食宿外,还住有单身老师如黄友歧、周云翼、梁觉如等老师,他们也就兼任了学监职务。后另建平房二栋为食堂、厨房。后在一舍又加建疗养院平房一栋,主要为学生疗养用。同时在三舍后面买下地方防疫部门为取马血清用的茅草马厩一大间,稍加整修,改为男生宿舍。再后又在二舍、三舍后山腰处开地建生理、药理实习室一栋。同时买下一舍与二、三舍之间一栋私人住房为学院办公楼,又建生物学办公室等,至此校舍勉强够用了。是年7月2日,湘雅医学院举行贵阳临时校舍落成仪式。这天,湘雅从长沙至贵阳约9个月。8月16日,校董会公选代理院长张孝骞教授继任院长。12月8日 ,学院举行建校二十五周年纪念大会。
图2.15 1939年1月1日贵阳中央医院与湘雅医学院订立的合作合同(南京军区总医院周坚大校提供)
图2.16 贵阳次南门外石硐坡的学院实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