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景理论视阈下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2019-03-06李林李舒薇燕宜芳

上海城市管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

李林 李舒薇 燕宜芳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城市的时空记忆,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更新时代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美国城市研究新芝加哥学派的场景理论提出:在消费社会、后工业时代,城市社会发展日益呈现出新的特点,城市形态开始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应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看待城市的发展问题。该理论为研究城市更新动力问题提供了一种新范式。基于场景理论的核心观点,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中,建议采取如下措施:(一)树立整体性保护与更新的理念,做好全局规划;(二)保护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完善周边文化基础设施;(三)吸引创意人才入驻,推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发展;(四)开展特色活动,实现人与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有机互动;(五)塑造文化价值观,增强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感召力与整体凝聚力。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场景理论;保护更新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9.01.003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更新问题关系到城市文脉的延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在城市快速更新与发展的当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学界与公众的关注和重视。尽管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在理论及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却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探寻有效的解决方法。场景理论是基于后工业时代下城市发展现状提出的新的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是诸多国家城市在更新与改造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力。该理论主张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看待城市发展问题,将城市空间、文化设施组合视为能够体现文化和价值观的场景,以吸引创意人群入驻,为城市更新提供发展动力。借助场景理论审视我国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能够更好地把握城市更新带来的社会空间变革问题,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新思考。

一、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必然性

(一)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及其价值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学会首次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意即有历史价值的街区。1986年,我国首次提出要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这里的街区具体是指“一些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的特色的街区”,[1]街区与建筑群、小镇、村寨一同构成“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街区成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一部分。2002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首次明确使用“历史文化街区”这一特定名词,指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2]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年修正本)仍沿袭这一说法。根据国家与法律文件的规定,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文物古迹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传统与精神气质的集中展现,是城市的“灵魂”所在,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与教化价值。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记忆的延续,见证了城市历史的发展变迁,承载着城市每个阶段文化的积淀,呈现了较为完整的历史环境景象,具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街区内的居民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具有较强的文化感召力与影响力,可以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另外,通过将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资源进行开发转化为文化资本,可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量。总体来说,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具有多元化的价值,能够为城市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于增强文化认同、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美誉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國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

1986年,历史街区的保护问题第一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文化部提出,“对一些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寨等,也应予以保护”。2002年,我国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法律的形式进行明确规定——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指出要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备案保护。2014年,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开始联合开展关于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认定工作,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稳步推进。2016年,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方案》,设定了2020年前完成所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的工作目标。2018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活态传承样本,其保护与更新问题日益受到国家重视。

在国家政策导向下,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取得了一定进展。2015年,历经一年的认定工作,北京市皇城历史文化街区、北京市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上海市外滩历史文化街区、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历史文化街区、湖北省武汉市江汉路及中山大道历史文化街区、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等30个历史文化街区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录。2017年,我国启动全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普查工作,划定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参考标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规模及真实性、价值及特色方面做出了具体界定。目前历史文化街区的认定与保护工作,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

(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现状及问题

近些年,我国已开始探索从国家到省、市、区的多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体系,一些地区率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进行了积极实践。如,上海市2003年开始实施《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5年上海市徐汇区出台了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实施意见;武汉市2003年出台了《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北京市2009年印发《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2016年更是为南锣鼓巷的保护与更新专门出台了《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导则》,避免街区建筑风貌被蚕食破坏的情况再次发生。2016年,在中央的政策导向下,各省市纷纷出台适用于本区域内历史文化街区的划定标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认定与保护工作全面铺开。如今,上海外滩、北京南锣鼓巷、福州市三坊七巷、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厦门市鼓浪屿等多个历史文化街区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与知名的旅游景点,这与各地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尽管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历史文化街区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之间存在矛盾。不少地区缺少科学长远的规划,盲目拆毁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现代化改造,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风貌,导致城市记忆与历史信息断裂。其次,部分城市在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历史建筑外观的保护,而忽视了内部建设,导致内部大量空间闲置浪费,空间利用率较低。还有一些城市对历史文化街区以保护为主,对街区内不能满足现代化生活需求的设施缺少功能化改造,导致街区基础设施落后,居民对街区的认可度较低。总体来看,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阻碍了历史文化街区的进一步发展,急需探寻新的路径。

二、场景理论及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启示

(一)国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研究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基于城市发展问题对城市功能的再思考与空间的再利用。国内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研究是伴随着城市更新的实践展开的。1994年,吴良镛院士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一书中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开启了城市更新理论的本土化之路,对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后,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逐渐丰富,代表性著作有:阮仪三、王景慧、王林著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1999),阳建强、吴明伟著的《现代城市更新》(1999),方可著的《当代北京旧城更新:调査·研究·探索》(2000),段柄仁主编的《南锣鼓巷》(2015)等。

截至2018年6月20日,在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 “历史文化街区”为篇名检索,共有2 104篇论文。其中,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为篇名检索,共有843篇论文;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为篇名检索,共有196篇论文。文献研究表明: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研究视角多样,涉及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保护、开发、发展、更新、评估等多个层面的研究。其中,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研究较多,而针对“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方面的研究则在总体研究中占比较小,成果相对较少,也不够深入。我国学者对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一是研究活动主体(公众)与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关系问题,认为需要通过加强公众参与,重视公众的主观感受来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发展,如王娟(2009),谢涤湘、朱雪梅(2014),赵鹏军、马博闻(2015)等的研究。二是研究文化与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关系,认为文化是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动力源泉,主要有肖长耀(2008),蒋文、李和平(2013),吴长福、谢振宇(2015)等。三是研究空间与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关系,认为要通过空间的结构优化与功能置换来进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持此观点的学者主要有郭湘闽、全水(2013),叶露、王亮、王畅(2016)等。总体来看,我国学者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有所突破,即不仅仅局限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而是开始将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个空间,从空间内的活动主体、文化等多角度研究。然而,遗憾的是,较多研究仅针对活动主体、文化、空间等某个具体层面,而未能以整体性的视角,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相关要素整合起来,形成整体性的保护与更新框架,缺乏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宏观视野以及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

(二)场景理论及其国际实践

1973年,西方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后工业时代已经来临,城市社会发展日益呈现出新的特点,城市形态开始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原有的社会学经典理论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在此背景下,美国以特里·N·克拉克(Terry Nichols Clark)和丹尼尔·西尔佛(Daniel Aaron Silver)为代表的新芝加哥城市学派,提出了“场景理论”,以阐释城市发展的新现象。场景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审视城市空间,将其视为汇集了各种消费符号的文化价值混合体,即“场景”。在克拉克看来,“场景”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包括社区、实体建筑、人群、特色活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化价值五项基本要素。场景理论指出,由各种城市消费娱乐设施组合形成的特定场景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这些文化价值取向吸引着不同人群前来居住、生活和工作,最终推动城市的更新与区域的发展。这一过程可以被形象地表述为“石子投入水中所产生的涟漪扩散现象”,即场景蕴含并彰显的文化价值向外传播,可以吸引创意人群的到来,借由特色活动,文化价值会进一步向外围扩散,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更多的人群,恰如涟漪不断向外波动扩散,最终驱动这一地区或城市的发展,这正是场景的魅力。

场景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它为研究城市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与文化分析框架,把城市空间的研究从自然与社会属性层面拓展到了区位文化的消费实践层面,在研究后工业化时代下城市发展的诸多现象时具有显而易见的解释力。目前,以克拉克为代表的城市研究芝加哥学派已经组织了“财政紧缩与都市革新”课题组,历时十余年,对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的7 000多个城市的消费娱乐设施进行调查,并初步建立了城市“场景”数据库,为这些国家进行城市更新改造、区域发展、政府管理以及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逐渐得到政界与学界的关注和认可。从2012年开始,场景理论逐渐被中国学者徐晓林、赵铁(2012),吴军(2014),傅才武(2016),陈波(2017)等人先后引入我国,并运用到城市社会学、城市政策学等领域,对城市创意社区发展、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等问题开展研究,日渐受到学界关注。

(三)场景理论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西方“消费文化”思潮传入我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使人们从重视物质消费开始转向关注精神消费。“消费文化”对中国城市的更新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下,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作为城市地标、城市象征而存在,更是憑借自身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成为吸引消费者驻足观光、进行消费的文化场所。正是这种文化消费赋予了历史文化街区新的生命力,使之与时俱进,在不断的城市更新中永葆魅力,这与“场景理论”从消费者视角看待城市场景构建问题的核心主旨不谋而合,借助“场景理论”,可以更好地阐发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问题。

场景理论对我国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带来了诸多启示:一是从新的视角看待历史文化街区本体。过去,历史文化街区常常仅被视作历史文化遗产,因此更多地是注重对街区外观风貌的修缮与保护以及周边环境的改造,却忽略了作为文化消费主体的普通人群对历史文化街区的认知与感受。场景理论主张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待城市问题,以消费为基础,以基础设施为载体,将城市空间视为汇集了各种消费符号的文化价值混合体,超越了单纯的物理意义。基于此,从普通的消费人群出发,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承载历史记忆的建筑物,更能传达文化价值,是可供人们参观游玩,进行文化娱乐、休闲消费与公共活动的场所。二是重新审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问题。从文化消费这一新的视角看待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启发我们思考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消费属性:通过怎样的方式能够真正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当代价值——促进人与建筑的互动,人与人的聚集交往,满足人们进行文化消费的需求与目的,使历史文化街区能够活态传承。三是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新的分析框架。场景理论提出了合法性、戏剧性、真实性3个主维度及15个次维度的分析框架,通过场景维度的设定、赋值计算、构建区域基础设施的信息数据库,以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依据。

三、场景理论视阈下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策略

(一)整体性保护与实践

场景理论主张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思考城市中的场景问题,认为“场景主要包括5个要素:(1)邻里—社区;(2)物质结构—城市基础设施;(3)多样性人群,比如种族、阶级、性别和教育情况等;(4)前三个元素以及活动的组合;(5)场景中所孕育的文化价值”。[3]该理论认为,在对城市场景进行解释时,需要以全局性的观念进行思考,即场景是由以上5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整体概念,忽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难以构成对“场景”的完整理解。

场景理论启发我们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时,首先应树立一个整体性的社区理念,不仅要对历史文化街区建筑进行保护修缮与更新,还要综合考虑街区的基础设施、人群、活动以及由此孕育传达出的价值观。当前国内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大多只注重历史建筑的保护,或只是进行简单的商业开发,缺乏明确的定位、科学的考量以及全面的整体性规划。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出发,人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消费是整体性的消费,包含视觉刺激、文化感知、空间体验、历史穿越、现代化消费等全方位、多方面的消费。因此,在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要对街区进行整体性规划,通过打造由历史建筑与基础设施的有机组合形成的不同“场景”来传达价值观,并通过特色活动的展开,吸引创意人才自发入驻,塑造整体的价值观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只有按照社区理念,从整体性和全局性视角出发考察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才能使整个街区充满活力,片面地考量历史文化街区的构成要素不利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

(二)保护与更新基础设施

场景理论认为,“场景”是一定数量的城市设施的有机组合,并将其提供给具有一定个人符号和共同价值观的社会成员享用。[4]城市设施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自然设施,另一类是建筑设施。自然设施主要指的是气候、湿度、气温、水资源等生态环境及山川、草地、河流等自然条件;建筑设施既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又包括书店、饮品店、便利店、电影院等一些能够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商业化文化消费设施。因此,城市设施不仅是各自相对独立的个体,而且能通过有机结合形成不同的“场景”,满足社会成员的文化需求。场景不但是物质形态的基础设施,而且超越了物质形态,与一定的空间、人群、活动相联系,体现着文化和价值观。

从场景理论角度考察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不仅要重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与更新,还要对历史建筑周围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当下,大多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传统建筑都因年代久远、建筑老化、设施陈旧等问题而遭到破坏或拆毁,影响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内传统建筑的更新,一方面要对其墙体、雕刻、色彩等外观形象进行保护与修缮,真实、完整地保存并延续历史信息;另一方面,又要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内部设施进行更新与完善,满足现代生活需求。此外,在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与更新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完善传统建筑周围的文化设施。在后工业化社会,“空间像其他商品一样既能被生产,也能被消费,空间也成了消费对象”。[5]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成为了一种消费对象。人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消费,不仅包括对街区内部历史建筑的消费,还包括对历史建筑周边甜品店、餐饮店、特色商品纪念店等商业性基础设施的消费,这些文化设施也是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纳入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范围。

(三)吸引创意人才入驻

西方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中提出,后工业时代下的城市优势体现在吸引高素质人群的能力上,这种吸引的能力并非由经济因素决定,而是城市所能提供的文化与生活方式。美国著名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将格莱泽论述的高素质人群更进一步阐释为“创意阶层”。他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强调,创意阶层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推动力,社区活力的重要源泉,因此该群体的区位选择即代表了城市转型与发展的方向。创意人群是指设计师、工程师、科学家、艺术家、企业主等,他们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理念、新知识、新服务和新产品,推动城市的更新与转型,因此成为不同国家、地区或城市之间争夺的重要资源。场景理论就是解决如何让城市更具魅力,更能吸引高级创意人才的一套理论体系。该理论指出,假如城市场景所彰显的价值观与创意人才看重的价值相吻合,就会促使他们选择这一城市或地区作为居住地定居、生活、开展工作,从而为这一区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从场景理论出发,重新审视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发展问题,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创意人群的聚集对历史文化街区重新焕发活力的重要意义。相比于传统观念中政府通过一系列优惠措施大力引进人才的做法,场景理论更强调由文化设施组合所传达的文化和价值观对创意人才的吸引力。诸如北京798艺术区、深圳大芬村都是由艺术家、画家等创意人群自发集聚而成功转型发展的场景典型案例。历史文化街区无疑是城市中最具有独特历史记忆与人文魅力的空间场域,相比于一般的城市空间在吸引文化创意人群上更具优势。但是当下,我國历史文化街区还普遍呈现出破败、嘈杂、老化的样态,没有传达出创意人才所珍视的自由、包容、开放等文化氛围,难以吸引大量创意人才集聚。因此,通过整治街区环境风貌、降低租金对外招商、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等措施,向设计师、画家、音乐家等社会创意人才开放,吸引个人创意工作室、小微创意企业等入驻,才能为历史文化街区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活力。

(四)开展与推广特色活动

根据场景理论的基本观点,特色活动是场景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联结实体建筑与人群的纽带。特色活动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为创意人群、当地居民与外来参观者提供了交流的渠道,从而提升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文化创意氛围;另一方面,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与体验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内涵。历史文化街区是静止的、不可移动的,因此无论是当地居民或是外地游客只能单纯、刻板地进行参观、拍照等有限行为,则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特色活动在短时间内可以吸引大量的人群,在活动中,无论是街区内部入驻的人群、当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都可以参与人(个体)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加深了人与建筑场所、历史文化街区的互动,个体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愉悦的体验,实现了自身文化休闲的诉求,进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形成认同,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重要目的得以实现。

借鉴场景理论的观点,历史文化街区需要积极开展与推广多种多样的特色活动,它可以是由街区管理方发起的有关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也可以是由一些动漫等创意企业公司或者设计师、艺术家等创意人士举办的展演交流活动,还可以是当地居民自发组织的创意集会、街头艺术表演活动等。值得注意的是,各个历史文化街区在举办这些常见活动的基础上,还应依托自身街区的历史背景、所在城市的特色资源而发展培育一些核心的文化活动,并将其发展成为特色活动品牌,彰显出有别于其他街区的独特之处。如,地处一线现代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可以重点打造与时尚设计有关的特色活动,位于古城的历史文化街区可以重点培育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特色活动。因此,为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需要依托地域发展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活动,实现人與建筑的良性互动。

(五)塑造文化价值观

挪威著名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在论述“场所精神”时强调人们在空间活动过程中对空间内的建筑物及环境的文化感知与意义赋予。这种文化感知与意义赋予在“场景理论”中被认为是“价值观”的生成。场景理论认为,价值观是存在于一定的“场景”之中的,而“场景”又依附于一定的都市设施。“场景”就是一定数量的都市设施的有机组合,并将其提供给具有一定个人符号和共同价值观的社会成员享用。[6]长期居住于某一社区环境中的居民,会通过各种消费实践,如品尝美食、欣赏音乐、穿着打扮等,逐渐孕育、形成“场景”的文化氛围,并向外界传达其核心的价值观念。因此,价值观在场景理论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能够把具有不同个人符号的社会成员聚集在一起。

依据场景理论,历史文化街区应注重对文化价值观的塑造。价值观是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灵魂,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历史文化街区的居民与街区内的各种物理设施长期互动的产物,影响并制约着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城市中的历史建筑、街巷、咖啡馆、餐厅、商店、剧院、服装店等不仅仅是物质实体,更是一种外化的符号,具有价值观的意义属性,是市民文化和价值观的折射与反映。同时,不同的物理设施形塑的场景各不相同。例如,由历史建筑遗存所形塑的场景具有历史的厚重感,由历史建筑周边的餐厅、酒吧、商店等所形塑的场景较为平和亲民,而由街头涂鸦、创意雕塑等构筑的场景则显得新锐有趣,消费者在自己喜欢的文化氛围进行休闲娱乐、生活体验时,消费需求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因此,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中,要注重个体对空间内文化与价值观的诉求,将蕴藏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筑、人群、风俗和群体活动的文化与价值观,外化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中,增强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感召力与整体凝聚力。

四、结语

城市自诞生之日起就处于永续的发展与更新之中,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借鉴场景理论的核心观点,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场景,其更新不单是对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筑进行改造修缮,还要综合考虑街区内的基础设施、人群、活动以及由此孕育传达的文化和价值观。在这种整体性保护与更新的理念中,历史文化街区将它的消费者——“公众”摆在了首要地位。未来,能够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永葆活力的历史文化街区理应能够满足人的文化消费需求与价值诉求,实现人与建筑的良性互动,驱动城市更新发展,真正为人们所需,受人们所爱。

说明:本文系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与模式研究”(项目号:18YJA76006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中国网.国务院批转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EB/OL].(2006-08-08)[2018-06-18].http://www.china.com.cn/law/flfg/txt/2006-08/08/content_7059665.htm.

中国网.国务院批转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EB/OL].(2006-08-08)[2018-06-18].http://www.china.com.cn/law/flfg/txt/2006-08/08/content_7059665.htm.

吴军,夏建中,特里·克拉克.场景理论与城市发展——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新理论范式[J].中国名城,2013(12):8-14.

[6]徐晓林,赵铁,特里·克拉克. 场景理论:区域发展文化动力的探索及启示[J].国外社会学,2012(3):101-106.

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50.

责任编辑:王世燕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街区
多文化主体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功能探究
成都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形态分析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改造之困
城市更新下历史文化街区的微改造初探
广西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推进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的思路与成效
推进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的思路与成效
洛阳老街区“微空间”改造设计思考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文脉延续的新思考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