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探析

2019-03-06孙传明黄梦蝶

上海城市管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文化创意产业

孙传明 黄梦蝶

摘要:工业遗产是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有效的保护利用方式对实现工业遗产建筑生命周期的延续,以及促进城市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武汉的工业遗产资源较为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空间变迁主要向现代住宅、博物馆、文化创意园区等方面转型。针对当前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可从挖掘和弘扬历史文化底蕴、深度融合特色工业元素、注重“人”的空间主体地位等方面采取策略,推动城市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工业遗产;空间;文化创意产业;保护利用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9.01.005

一、工业遗产与城市发展

2018年1月,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正式发布,包括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汉口既济水电公司宗关水厂等100个工业遗产入选。作为工业文明的遗存,工业遗产还体现了社会的更迭、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演变。反映社会变迁的工业遗产揭示了一座城市的变迁和社会变化,并作为一种符号扎根在城市之中。保留一座城市的历史印记和城市特色,就需要保留和利用好这些符号,留下社会变迁的回忆。因此,工业遗产保护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一)承载城市历史印记

工业遗产承载着社会意识形态,将历史与文化交织在空间维度之中,并通过时间得以纵向延续和发展。人们研究工业遗产空间变迁,除了研究物质实体的变化,也在研究社会结构的变化。每一个社会建设时期都具备相应的阶段特征,而工业作为社会构成中的重要部分,必然也会顺应历史发展,打上相应的历史烙印。因此,作为蕴含着丰富历史信息的载体,工业遗产承担着多重社会角色,有些工业遗产体现了特定时期的国家政治决策,有些直观反映了社会背景,有些是行业领域内的标杆和引航者。作为见证近代工业发展并拥有大量工业遗产的代表城市,武汉的工业发展史贯穿于中国近现代工业史、革命史等多种形态的历史文化之中。在特殊的时代大背景下,很多著名人物参与其中且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均與武汉工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这些工业遗产凝结着普通百姓辛勤的劳作、奋斗的汗水和集体记忆,有助于更准确认知特定时期各阶层的劳动生活。

(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很多城市工业遗产位于主城区,有着良好的中心区位优势,具备突出的经济价值。通过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改造,可以为当今的城市规划布局做出重要参考,并节约建设资源成本,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对工业遗产进行开发利用,不仅改善了原本毫无生机的老工业建筑,使其能够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出来,而且可以为城市发展灌输新的元素,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创意经济时代,很多旧厂房片区转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开发模式,无疑为工业遗产的空间场所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推动了产业的优化升级。例如,在政府引导下,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分布主要围绕老厂房聚集区形成特色产业基地,以集群发展的方式带动产业的发展,既响应了政府大力倡导第三产业发展的号召,节省资源,也进一步促进了区域文化经济繁荣。

(三)彰显城市空间美学

工业遗产能够促进工业文明的发展,使近代科学技术和建筑美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工业遗产在美学价值方面的作用。究其原因,工业遗产中涉及的建筑都建造于比较特殊的年代,与时代背景相融合,能够满足当时特定背景下的工业生产需要,集中反映出了那个时期的审美价值。例如,武汉工业遗产中的众多建筑既具有独特的造型,又能够凸显多方面的历史性功能。如汉口既济水电公司的水塔,曾是汉口第一高楼,这一标志性建筑中西合璧,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时,武汉平和打包厂也是一处具有美学价值的工业遗产,由6栋分建于不同时期的单体建筑组成。它的外立面见证了上世纪初的古典主义到中期的艺术装饰风格和现代主义倾向的建筑风格转变。[1]

二、武汉工业遗产现状

武汉工业遗产在历史的积淀中已形成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工业遗存。这些工业遗产作为历史故事的叙述者,贯穿着武汉的城市发展历程,人们能从其中了解到工业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带来的影响。同时,这些工业遗存彰显的历史文化精神具有极强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增强民众的社会认同感、归属感。

从工业遗产发展的历程看,将生产机器等设备搬迁、变卖或者遗弃是大量工业企业改址或永久性停止运营时常常采取的处理手段,这正是由于缺乏工业遗产的保护意识所导致。据武汉市国土规划局等相关部门的调研和普查,武汉遗留下来的多数工业遗产主要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以“一五”“二五”计划时期最多,解放前的大部分工业遗存已经消失,例如,解放前拥有的132家企业现在只剩下27处。不仅于此,解放后的239家企业现在也只剩下不到三成,大部分工业遗产已消失。因此,如何保护与利用这些工业遗产,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

目前,武汉先后制定了两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录共27处(表1),第二批名录共计36处。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中一级保护15处,包括3个国家重点保护单位、3个省级重点保护单位、9个市级重点保护单位,二级保护6处,三级保护6处。

当前,武汉近代工业遗产主要以散点状分布在内城区的沿江地带,而现代工业遗产的分布比较集中,大多数汇集在一起,以团状向沿江、沿铁路以及沿城市的要地集中分布。对于武汉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政府相关部门明确表示,要对现有的27处遗产进行专门的保护,专项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控制规划,并对保护范围进行了明确的划定,实施适度利用的方式,对其进行保护。

三、武汉工业遗产的空间转型

时代的发展推动着城市进程,也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型。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城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进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契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工业遗产的原有功能逐渐被社会淘汰。运用文化创意进行内部空间重组,并注入一些特色文化艺术元素,很多工业遗产展现出新的面貌,焕发出新的生机。工业元素与文化创意融合的方式主要包括:艺术区开发模式、工业旅游开发模式、娱乐休闲产业开发模式、时尚文化型办公园区开发模式、区域综合型产业开发模式等。当前,武汉工业遗产的空间转型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

(一)工业遗产空间转向现代住宅空间

在工业遗产尚未得到整体保护与开发规划时期,武汉市很多工业废弃地主要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只留下不可拆除的零星建筑文物点缀其间。例如,武昌江边早期聚集着国棉二厂等纺织厂片区,后来因企业破产、拆迁等原因,现已开发成住宅小区和商业楼宇,目前只有民国时代第一纱厂办公楼保存下来,成为几乎唯一的工业遗存。此后,随着工业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在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锅炉厂搬迁重建过程中,老厂区的工业遗存得到了更多的保留。例如,武汉重型机床厂整体搬迁后,虽然对原厂区进行了房地产开发,但保留了作为文物的正门,并在小区内部进行了具有工业风格的装饰,利用一处车间的框架建立了小型运动场,保留了最具工业风格的烟囱,并配备了运货火车等。尽管这些被保留和再利用的工业遗存只是将自身具备的景观作用表现出来,但仍然发挥了工业遗产保存社会集体记忆的功能。同样,曾为巨型企业的武汉锅炉厂的原厂区,也被开发成了大型住宅楼盘,但是较完整地保留了一处车间。该车间已被改造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办公用地——一处集合了书店、小剧场等设施的艺术中心。

(二)工业遗产空间转向工业博物馆

工业遗产空间转型的另一个主流思路就是将工业遗产改造成博物馆。目前,武汉市只有硚口民族工业博物馆是唯一的一家原址建设的工业博物馆,且馆名中明确带有“工业”二字。该博物馆和新的产业园——江城壹号创意产业园区相接,对武汉市铜材厂的工业旧址形成了有效的保护与利用。硚口民族工业博物馆遵循历史建筑改造的原则,保留了20世纪50年代红砖红瓦的厂房印迹,采用先进的复原技术,使明清时期特有的典型建筑风格能够得以重现。另外,汉阳铁厂的旧址上建成了“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不过该馆与张之洞个人并列,弱化了工业的主题。而位于汉口中山大道的南洋烟草大楼也打造了相应的小型博物馆,但其工业特性不突出。因此仅就博物馆这种改造形式而言,武汉相对于国内其他的工业城市仍有一定的距离,这与武汉在我国工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不相符。

(三)工业遗产空间转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理想状态,就是将老旧工业厂区转型升级为新的产业园区。这种利用方式满足了多重诉求:其一,工业遗产得到了较好保护,其历史风貌能够同时延续下来;其二,老旧厂区的废弃建筑与空间得到了利用,并产生了经济效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形成过程中,经过相当规模的产业链集聚效应的刺激作用,能够发挥出较为广泛的产业示范带动作用。将工业遗产融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实际存在的景观能够为人们提供观赏的胜地,其中的基础设施建筑还具有巨大的文化资产保存价值。同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创意氛围能够将创意阶层吸引到这个城市内,使其能够聚集在城市内对城市意象进行强化。[2]

当前,武汉有近乎三分之一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都是在历史文化建筑上修建而来,其中,武汉的三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汉阳造、楚天181和江城壹号文化创意产业园,都是在旧工业遗产中的厂房基础上改造而来。除此之外,原中南汽修厂被修建成花园道艺术区、武汉锅炉厂的一个厂房被转变成403艺术中心等。这些工业遗产为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与平台,历史的厚重与时尚的创意相结合,更加契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在诉求。

四、促进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思考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合理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对遗产的有效保护。因此,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产业的升级,在原有工业遗址上进行新的生产和创造活动,对原有的工业内部空间进行再造,可以使之产生新的功能和价值。当前,工业遗产空间到文化创意等空间的转型,是工业向文化艺术的转型。转型过程需要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将文化资源进行充分导入与填充,为现代人提供文化与艺术的空间,为历史和文化的转接提供良好的承载平台。研究工业遗产的空间利用,将其与文化创意产业、工业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功能联动,探寻工业遗产与文化艺术之间的联系,使原有的工业遗产空间在新时期实现功能转换,为工业遗产更好的保护与利用、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二者的相融共生提供路径依据。

(一)挖掘与弘扬历史文化底蕴

保护城市的建筑遗产也是保护城市的文化精髓,是城市精神的重要标志。[3]因此,对工业遗产的科学保护并合理利用,需要突出城市工业发展的文化脉络,以先保护后利用为基本原则,以文化脉络延续与遗产空间整合为指导方针。首先,对工业遗产的基础保护要从普查工作做起,建立不同级别的评估标准,按照重要程度和地理区位进行分类管理,明确保护主体,确保工业遗产的准确定位。其次,挖掘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价值,重视挖掘场地精神、历史内涵与人文底蕴。尽管旧厂房和仓库被遗弃,但其功能价值、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依然存在。相对而言,其物质性价值直观且可量化,相对较容易挖掘、保护和再利用;非物质性价值包涵人文、历史、社会等精神层面的内容与范围,属于深层次和主观性的内容,相对难以把握,且难以量化。非物质性工业遗存包括相关的工业工艺、技术、口号等,这些与场所联系密切的文化精神是工业遗产的宝贵财富。因此,在突出工业遗产实物保护利用基础上,要注意突出非物质性价值,将之与建筑遗产有机结合。

(二)深度融合特色工业元素

随着很多大型城市从工业化转變为后工业化,文化经济在这种趋势下也开启了快速发展的模式。在这种背景的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演变成为具有高附加值的经济增长点。很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当地工业遗产的特色元素,与创意产业结合在一起进行协同发展,既提升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特色,提升创意氛围,又使工业遗产得到了合理保护与开发。与此同时,突出特色工业元素也使城市的标志性文化品牌得到有效宣传,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同时树立起城市文化形象,并彰显城市的独特个性。例如上海的8号桥创意园区基于对旧工业厂房的改造,将工业遗产和现代开发理念相融合,在保持老工业建筑独特的工业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同时,注入新的产业元素,集聚各类创意企业和人才,成为当地具有标志性的特色产业集群。

(三)注重“人”的空间主体地位

工业遗产的空间变迁见证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在文化资本时代,原有的生产关系成了新的消费关系,而“人”,始终是空间里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始终要重视“人”这一主体的需求,尊崇“以人为本”的理念。例如,工业遗产中的旧厂房改造需要在内外空间的设计中寻求现代艺术感,对接当下艺术青年的审美品位,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基础设施和交通建设。以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对它的空间改造始终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外部空间基本保持原有的景观风貌,只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原有的工业元素进行进一步创意加工。如此一来,游客在进行艺术文化体验的同时,又能通过城市工业烙印,在工业遗址上探寻并感受城市历史的变迁。但是该产业园公共交通通达性较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公众的体验满意度。因此,以工业遗产为主题的园区需要从用户使用或参观游览的需求出发,为用户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丰富的文化娱乐选择,增强其体验满意度。同时,新的文化创意空间要紧紧围绕原有的工业元素内核,再现历史情境,增强用户对历史的黏性和历史对用户的代入感。

参考文献:

万谦.探寻武汉工业遗产的产业链价值[J].新建筑,2012(2):34-37.

杨敏芝.创意空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理论与实践[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1.

金磊.城市更新的国际借鉴与创意设计[J].上海城市管理,2018(1):90-93.

责任编辑:王世燕

猜你喜欢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文化创意产业
工业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钧瓷造型设计的创新研究
浅析“跨界与融合”思维的特征与应用
三杨庄遗址保护现状及发展前景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互联网+”时代杨家埠木版年画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策略研究
关于博物馆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
玉门工业遗产整体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