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治理的认识困境及其未来转

2019-03-06向文军

上海城市管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社会治理

向文军

摘要:分析当前“社会治理”概念的使用语境,可以发现,“社会治理”作为一个价值判断和实践方法,在被理论界和实务界频繁使用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当多的困惑,并引发了不少的讨论甚至爭议。因此,首先需要在理论上明晰“社会治理”的概念内涵及其本质特征,为社会治理实践创造一个整洁清晰的理论环境;其次需要在实践上认识以往传统的社会治理所面临的诸多困境,从而为新的社会治理转向奠定基础。

关键词:社会治理;“五位一体”;理论认识;价值共识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9.01.001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从社会学“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存在两个明显的“社会转型”,即正在从以物质层面的经济发展为中心到以制度、技术发展为依托,再到以社会文化和人的美好生活为落脚点的双重社会转型过程,这也是一个逐步从“物本”向“人本”、从“外显”到“内生”的社会转型过程,更是人的自我发展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是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逐步回归“生活本真”的过程。

从社会建设的角度来看,“社会”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非独立性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只提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领域的建设)到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再到中共十八大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社会”不仅逐步获得了独立性,而且成为国家管理和发展越来越重要的领域。尤其自从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后,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为中国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一个主流词汇。“社会治理”不仅在理念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社会”领域建设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层面使得大量以往自上而下的各种管控方式开始有了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手段。“社会”开始从被管理的对象逐步演化为自主自为的管理主体。

回顾我们走过的有关“社会治理”的历程,我们发现当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有关“社会治理”的观点之繁多、内涵之复杂,甚至到了对“社会治理”也必须要进行“治理”的地步了。比如,在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主题词”检索“社会治理”文章,截至2018年12月8日,一共可以搜索到13 573篇相关论文。其中第一篇题目带有“社会治理”的论文发表在1990年,且该主题论文当年仅有一篇。1990~1999年10年间一共才发表5篇有关“社会治理”主题的论文。但从我们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以后,该类论文突然从2013年的348篇激增到2014年的1 848篇,2015年则进一步增长到2 532篇,之后每年维持在2 500篇左右。很显然,有关社会治理的研究带有明显的国家政策驱动性。如果对“中国知网”检索到的有关“社会治理”的文章进行初步的文献分析,我们至少可以列出61种不同的社会治理观点,如运动式治理、技术性治理、包容性治理、权威性治理、开放性治理、参与式治理、协商式治理等。对这些“治理”的概念进行归纳总结,大致可以归为7大类:强调政府主导型、强调多元协商协同型、强调科学预见型、强调情感包容型、强调整体观型、强调具体事件型和强调流动型等的治理。

仔细分析当前“社会治理”概念的使用语境,可以发现“社会治理”作为一个价值判断和实践方法,在被理论界和实务界频繁使用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当多的困惑,并引发了不少的讨论甚至争议。这些争议并不是简单停留在“社会”是作为治理的“对象”还是“主体”之上,也不是停留在“治理”究竟是一种“过程”还是一种“手段”,更不是停留在治理的目标是落在“秩序建构”还是“行动策略”层面,而是涉及到对“社会治理”内涵要素与本质性特征的基本看法之上。无论是作为目标与归属的“社会治理”,还是作为过程与手段的“社会治理”,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其本质上都是一种“命名政治(The politics of naming)”的结果和体现。所谓“命名政治”,这是隐匿在后现代思想中的一根主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现代”本身就是命名政治的成功案例。在后现代思想的视阈中,“命名”是一个具有显著政治意涵的并且普遍存在的活动,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命名活动就是一场权力活动,本身就是权威主义治理的典型表现。当前,形形色色的各种对社会治理模式或方式的命名,就是一种典型的“命名政治”运动,即先命一个名字,然后再呼唤它的肉身,丰富其形象,充实其内容。这种针对不同社会治理方式的各种命名,在理论上说明了我们对“社会治理”本身缺乏足够的理论认识和价值共识,在实践上则表明我们仍然处于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阶段,对社会治理面临的各种实践困境缺少相对成熟的应对方式。

因此,首先我们需要在理论上明晰“社会治理”的概念内涵及其本质特征,为社会治理实践创造一个整洁清晰的理论环境。实际上,“社会治理”至少存在五个基本面向:(1)价值面向;(2)方法面向;(3)行动面向;(4)事实结果面向;(5)理论范式面向。有时候我们在使用“社会治理”概念的时候,实际上并不是在同一个维度或面向来说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在说要加强社会治理,实际上分歧和争议却比较大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今天民主化、信息化、全球化等大趋势下,世界各国的社会治理实际上都面临着价值上的再定位,方法和行动上的再选择,以及事实结果和理论范式上的再塑造等问题。如果在理论层面上我们厘清不了“社会治理”的真正内涵,那么势必会在认知层面混淆人们对社会治理本质特征的理解,在实践层面上也容易造成社会治理行动的混乱。

其次,我们需要在实践上认识以往传统的社会治理所面临的诸多困境,从而为新的社会治理转向奠定基础。当前,我国在社会治理实践上还存在不少的困惑,主要体现在:(1)注重短期成效,预见能力较弱,难以对未来发展做出长期科学的规划;(2)有关社会治理的政策滞后,治理成本偏高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大量存在;(3)基层治理实践中存在大量治理过度的现象,小事大治,“小病大医”现象普遍,基层治理负担过重;(4)忽视治理对象的情感和文化需求,致使集体抗争行动易发,从而出现了因治理而引发的新问题;(5)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大,传统的以地域性治理方式为主的治理模式越来越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6)社会治理的主体越来越多元,但绝大多数参与治理的主体作用有限,存在主体功能虚化的现象。

针对现阶段我国社会治理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诸多困境,我们认为,必须加强针对性研究,提前做好预判,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积极调整好社会治理的重心,逐步推进社会治理在未来朝如下方面转向:(1)从制度性、技术性治理转向社会文化、心理情感层面的社会治理;(2)从地域性、行政区划型的治理转向全球性、流动性的社会治理;(3)从管制型、压力型的治理转向多方协商式、共治共享型的社会治理;(4)从问题解决型的回应式治理转向预防预见型的社会治理。这些社会治理的转向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未来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也是社会治理日益走向成熟的标志。

责任编辑:张 炜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社会治理
电力物资企业“五位一体”建设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五位一体”能力的培养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