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临床应用

2019-01-08魏小明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腠理肾阳裂口

魏小明 孙 毅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此语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热论》,说明了湿温病的治疗原则。同时对于伤寒杂病或阳虚、或气虚、或脾胃不和、或中气下陷、或枢机不利、或胸痹气逆者等,多因停饮、停湿影响气机运化而致阳气滞郁者,每多见效。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湿多化燥。笔者采用此理论,结合燥湿同形同病,治疗因阳虚导致湿郁则不能布津,而又化燥的病症,效果显著,举例如下。

1.病案举例

梁某,女性,52岁。2018年11月24日就诊,主诉:双足跟间断性皲裂2年余。患者两年来,无论春夏秋冬双足跟间断性出现皲裂症状。症状严重时,自己用伤湿止痛膏贴敷,过几日裂口愈合,后又出现,反复不已。最长的裂口有2~3cm,患者非常痛苦。此次由爱人陪同就诊。四诊见:面容不佳,少血色,口渴,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夜尿多,总有解不尽的感觉。一年四季手脚冰凉。现左脚跟有2cm长裂口,皲裂程度为Ⅲ度。

辨证:皲裂疮 (阳虚凉燥)

治则:通阳利水

处方:五苓散加减:桂枝20g,猪苓10g,白术20g,泽泻15g,干姜12g,白芨10g,砂仁9g(后下),茯苓15g,紫苏叶9g,肉桂12g,淫羊藿12g,巴戟天12g,5剂,水煎服,1日2次。

用药结果:患者首服5剂后,裂口即痊愈合。后又出现另一个裂口,在服第二诊(2018年11月29日)后(第10付药)即愈合,后再未出现。

按:手足皲裂属于皮肤病范畴。致病因素大多为肌肤骤受风寒燥冷侵袭,导致血脉阻滞,肌肤失于濡养而生燥致裂。或素体血虚津亏之人不耐燥寒,而致肌肤枯裂。燥为秋季主气,秋季来临,气候干燥,有收敛之象,故干涩是燥气的特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燥性干涩,易伤津液,伤燥则易出现伤津液而干涩的症候,如口咽干燥、皮肤干燥,甚至皮肤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燥湿属性正好相反,燥有凉燥与温燥之分。阳虚寒凝亦致燥。周学海云:“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亢盛则见火化,郁甚则见湿化,郁极则由湿而转见燥化,何者?亢盛则浊气干犯清道,有升无降,故见火化也;郁则津液不得流通,而有所聚,聚则见湿矣;积久不能生新,则燥化见矣,”本例患者,口渴,夜尿多,小便不利,且有明显解不尽的感觉,此乃五苓散之膀胱气化不利之证,其原因为肾阳衰微,无力蒸腾气化。一年四季手脚冰凉,且足跟皲裂,足跟部位属于足少阴肾经路过部位,说明肾阳元阳不足,无力固表。津液者,能滋润官窍也。津液不行,阳气不能温煦。今阳虚导致水蓄而不化津,则有凝而必有缺,故水淤者而津则反缺,是以咽干,口渴欲饮,而小便不利也。故本患者病机为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津液停留→三焦水道不畅(水湿停留)→不能带出肾阳(含水)去温腠理毫毛(机体失于津液的濡养作用,出现燥证)→皲裂。故用五苓散通阳化气,达到渗利药化气利湿,通利小便,使气机宣通,腻化浊消,阳气因而得通的目的。同时加入肉桂、淫羊藿、巴戟天温阳之品,达到阳气复,寒湿去,燥邪消的效果。

2.体会

《灵枢经·营卫生会》说:“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外就是表。《灵枢经·本脏》说“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肾为阴阳之根,所以人的阴阳不和之病,穷必及肾。肾既合于三焦,又合于膀胱。膀胱叫做水府;“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为水的道路。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因此肾阳之气通过三焦和膀胱而外应于腠理毫毛。“腠理毫毛其应”,是说人体腠理毫毛中的阳气就是通过膀胱和三焦输布来的肾阳之气。应是外应,外应于腠理毫毛,是气和水根于内、应于外的意思。因为膀胱、三焦都是带有津液的,所以到毫毛腠理的气不是单纯的气,里面还有水分。《内经》曰:“少阳属肾,上连于肺,故将两脏”,少阳就是手少阳三焦,“饮入于胃,游益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道就是三焦。水和气是阴阳平衡的物质基础。五苓散利小便,实际就是利三焦,也是利肺气。因此,也不要被膀胱所局限。

湿为阴邪,多与寒热复合为病,“热蒸则湿动,寒郁则湿凝(《医原》)”,可随五气而从化,故燥之与湿,亦可因果杂合同病,如《医原》说“往往始也病湿,继则湿又化燥……往往始也病燥,继则燥又夹湿”,呈现“燥中有湿,湿中有燥”(《读医随笔》)的错杂局面。对燥湿同病的机理,《医原》解释为“燥郁则不能行水,而又夹湿,湿郁则不能布津,而又化燥”,简约说明燥湿转化相兼之理[1]。

3.总结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此语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热论》,说明了湿温病的治疗原则。因湿邪腻浊,易于胶结,湿热之偏重,化燥化热,变证最多,用药较难,治疗原则唯以分解,选用淡渗之品通阳利湿,使湿去热孤则病易愈。而此处通阳法,并非杂病中采用的温热药以温通阳气方法,乃应用渗利药化气利湿,通利小便,使气机宣通,腻化浊消,阳气因而得通。正如陈光淞所言:“通利小便,使三焦弥漫之湿,得达膀胱以去,而阴霾湿浊之气既消,则热邪自透,阳气得通矣。”

但是,燥者干也,湿者濡也。水流湿,火就燥,在六淫为对峙之二气,在病机有寒热之殊形。虽则燥病每有湿化而来,如湿温初起,本属湿也,及其转变,则化燥也[2]。但湿有寒湿、湿热之分,燥有凉燥、热燥之别,如《医醇剩义》认为:“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凉,以燥为全体,而以热与凉为之用,兼此二义,方见燥字圆通。”说明燥邪为病,具有从寒、从热双重病理特性,不能“专主一边,遗漏一边”,如(《医原》)“寒搏则燥生热搏则燥成”,而吴鞠通亦有“燥属次寒”之说。故“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在临床当中,当灵活理解应用。通阳可以理解为通阳气[3,4]、通畅气化功能[5]、通津液[6]、祛湿[7]等。对于因肺脾肾脏腑经络运化功能减弱,水湿停留,气化失司造成的凉燥证后,在治疗的原则上除了可以通阳,也可以酌加温阳之法。在用药的思路上可以添加温肾之品。这样可以扩大该理论应用范围,拓宽辨证思路,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猜你喜欢

腠理肾阳裂口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裂口太大的榴莲,别买
肾阳不足的药膳疗法
To forgive,to forget and to let go
苹果裂口“笑”原因分析及防控
由“三焦气化”浅议“治下焦如权”之法
《字里藏医》之——腠理
OntheapplicationofAntConcinpre—translationofmach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