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2022-01-01李萍易文明
李萍 易文明
腠理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位,在疾病传变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外感风寒,腠理闭塞,卫闭营郁,故而发热。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提示邪在腠理,病位虽浅,但如果不及时医治,病邪将入里,产生严重变证。现代医学认为,感冒是心肌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很多疾病的诱因,因此,无论中医或西医,都意识到感冒在其他疾病发病中的作用,但是中医方面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笔者从“腠理”这一概念出发,结合《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以及后世医家的论述,进一步研究腠理的表里属性以及其在疾病预防过程中的作用。
1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
1.1 腠理性质属表的认识及不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1]对人体的升降出入作了简要阐述:清阳上升出于上窍,浊阴下降出于下窍;清阳向外发于腠理,浊阴向内归于五脏。五脏属里,腠理即属于表。清·徐大椿在《难经经释》[2]中说,人的气血在内濡养脏腑,在外滋养腠理,一些医家提出外感风寒则腠理不通,并把这类病症统称为“表证”。如清·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中说:“腠理不通名表证,急行疏解汗之先[3]。”认为表证病机为腠理不通,目前在阐释感冒病机时仍采用这一说法。
但是,认为表证为腠理不通的说法,并不能完全概括表证的病机,因为邪气侵袭人体,有时病在腠理,有时病在荣卫。荣卫和腠理均属“表”,但是仍有浅深之别,表里之分。外邪侵袭机体,先伤在表的荣卫,荣卫损伤之后,腠理虚开,病邪进一步传变而入里。杨美霞等[4]说:“卫气不足可使腠理疏松”。荣卫和腠理部位层次深浅不同,邪在荣卫和邪在腠理代表了疾病病程的不同阶段。若将外感病位笼统归在腠理,则混淆了病邪所在的部位和层次,亦不利于临床选方用药。
1.2 腠理属“半表”
笔者通过研究认为腠理属于“半表”,更符合其功能特点和临床应用。即虽属表,但与里关系密切,这与邪在荣卫的纯表证不同。伤寒中人,根据患者体质特点,无非虚实两端,虚者,伤于腠理,实者,伤于荣卫。邪在腠理,亦有两种情况:一、提示表邪虽未解,荣卫气血已伤,邪将入里。如“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5]。”二、本虚复感外邪,即虚人感邪。平人感邪,先伤荣卫。若肺脾不足,荣卫气血亏虚,此为虚人,感邪则入腠理,从而易引发多种病症。
腠理在半表,处于荣卫和三焦之间。仲景曰“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指出了腠理和三焦的关系。《中医师承实录》说:“腠理,为少阳之分[6]。”进一步指出了二者的联系。张立山教授在《试论少阳与痰饮水湿》中也说:“三焦外应腠理,腠理开,邪留三焦[7]。”腠理在三焦之外,病邪可由腠理直入三焦。可见,腠理在部位上外接荣卫、内连三焦。如清·王子接在《绛雪园古方选注》[8]说,柴胡不仅可用于少阳三焦,邪在腠理时也可使用,可见三焦、腠理关系密切。《柯氏伤寒论翼笺正》[9]指出“邪在腠理”,说明病邪较轻,邪气较重时可入膜原,若邪气更重,可直入脾胃。并根据邪气轻重,部位浅深,分别采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小建中汤、半夏泻心汤等方治疗。腠理是三焦的入口,是邪气由表入里的第一关。唐容川在《血证论》[10]中说:“少阳之气内行三焦,外行腠理”。陈潮祖在《中医治法与方剂》[11]中提出三焦是由膜腠组成,腠为膜外间隙,唯膜外空隙,才能流通津气,膜腠合称三焦,可谓一语道破。而“三焦膜腠思想”亦被王永炎院士评价为“新的中医理论生长点”。
2 腠理病的治疗
2.1 不可滥用发表
荣卫属表,腠理属半表,荣卫和腠理的部位关系前文已述。二者治法不同,在临床上应注意鉴别,若辨识不清,方药误投,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清·孟今氏《医医医》[12]认为荣卫和腠理深浅不同,分别用桂枝汤和小柴胡汤,来调和荣卫和腠理。柴胡本为少阳半表,凡三阳在表之邪,还在腠理者悉宜之。”邪在荣卫,亦分虚实,实者麻黄,虚者桂枝,桂枝汤治荣卫失调的表证。小柴胡补虚解表,调和腠理,解表之余兼顾补虚,用于虚人外感。正如江尔逊在《中医师承实录》中所说:“虚人感冒……可以用小柴胡汤一方统治之。”[6]而对表实无汗之伤寒表证,则直以仲景麻黄汤发汗解表。
如若不察,误将腠理病当成伤寒,而投以发汗猛药,则导致正气亏虚,变证诸生。正如明代医家吴球在《诸症辨疑》[13]中所载:“或有微热脱衣换着,腠理不密,易感风寒。证类伤寒,诸发热实非伤寒也。医不明此,骤用麻黄、紫苏、荆芥,大发其汗。热未退,仍以泻火凉剂下陷清气,湿气转升故食下腹满,又大下之,故中气愈不足,以致汗多亡阳,下多亡阴,阴阳耗散,岂无死者乎哉?如此岂不是伤而复伤,感而复感?”病人自觉微热,腠理开张,脱衣见凉,风寒趁虚而入,邪在腠理,不在荣卫,误以麻黄、紫苏辛温发汗,损伤阳气,导致“虚虚”之变。
2.2 从气血津液论治
腠理与气血津液关系密切,陈潮祖提出表里津气从此出入,上下津气从此升降,气血津液在此出入、交换,既是外邪入里必由之路,也是祛邪出外途径。因此病变多端,和一些杂症密切相关。如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14]:“夫红痈为阳实之症,气血热而毒滞,白疽乃阴虚之症,气血寒而毒凝。二者俱以开腠理为要。腠理开,红痈解毒即消,白疽解寒立愈。”认为痈疽的形成为气血瘀滞在腠理,与寒互结而成疽,与热搏结而成痈。治疗上总以开腠理为大法,腠理开则气血得以通散,痈疽自解。如治疗阴疽的名方阳和汤,应用温补药的同时,增加开宣腠理之药。《灵枢经》[15]:“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或为寒热,或为流痹,或为积聚。”很多疾病是由外邪引起,邪气侵袭腠理,根据传变情况,产生诸如风肿、消瘅、寒热、流痹、积聚等病,“腠理”为血气所注,津液输布之所,邪气侵袭,腠理功能失常,气血津液为病,从而产生诸如风肿、消瘅、寒热、流痹、积聚等病。
3 腠理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16]中说:“肌肤腠理,在浅不治。既入膏肓,卢扁奚为?”因此在病邪尚在腠理之时及时治疗,可防止疾病进展。
仲景在《伤寒论》中说,邪气在腠理,病情较轻浅,及时医治,一般可以痊愈,若迁延病情,邪气入脏,则病重难愈。正如明·冯其盛在《幼科辑粹大成》[17]中所说,“腠理虚开,则风邪自背上五脏俞而入。”腠理开,外邪从背部的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入脏,从而产生“心中风”“肝中风”“脾中风”“肺中风”“肾中风”的病变,冯其盛在书中详述了五脏中风的病症特点,“心中风,则但能仰卧,倾侧不得……肝中风,则踞坐,举头不得……脾中风,则腹满,身通黄……肺中风,则偃卧,胸满喘闷,汗出,咳嗽。急灸肺俞。肾中风,则踞坐,面浮,腰脊痛引小腹,耳黑……此五脏中风也。”并指出五脏中风,病情较重,有治与不治,可治者予艾灸背俞穴温通散寒,祛邪外出。
可知,腠理是疾病入里传变的重要关卡,所以固护腠理,防止外邪从腠理而入进行传变,或病邪尚在腠理之时进行干预截断病程,即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4 腠理功能失常的形成原因及其干预
荣卫气血是腠理生理功能的基础,并与肺脾关系密切。仲景曰:“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荣卫调和,腠理缄密,虽有风安将人乎?”[18]腠理为“血气输注”之处,若荣卫气血不足或肺脾气弱,容易导致腠理疏松,外邪侵袭入里。南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因产血气劳伤,外则腠理穷疏,内则肠胃虚怯。”[19]明·武之望在《济阴纲目》[20]中说,气血损伤,不能濡养腠理,则腠理疏松。而对于因气血亏虚,导致的腠理不密可采用八珍汤治疗。
《医镜》[21]“先补其气,则腠理皆密”,认为对于肺脾气虚导致的腠理不密,可用补中益气汤实腠理。明·王肯堂《名医类案》[22]也说:“恶寒憎寒,阳气外虚不能卫肌肤腠理也。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治以补中益气汤,诸症悉愈。”肺主皮毛,腠理开闭与肺的关系密切。如明·薛立斋《外科发挥》[23]:“肺气虚则腠理不密。”明·秦昌遇在《症因脉治》[24]中阐述了肺气虚和肺有火均可导致腠理不密。肺主皮毛,肺气虚则腠理不密,风邪易入,法先当解表,后乃补虚,肺气实则腠理密,而邪不入矣。肺有火,则腠理不闭,风邪易入,当解表清火,肺火清,则腠理闭而邪不入矣。”对于肺虚腠理不密,可先解表再予补虚。肺有火,熏蒸腠理,腠理不闭,则解表清里并用。
5 小结
生理上,人体气机升降出入需要腠理的通畅,腠理与三焦同属少阳半表半里。腠理虚弱,外感邪气可直接从腠理入里,引起很多病证。吴鞠通[25]在《温病条辨》中说“人之腠理密而精气足”。结合当前新冠背景,同一种外邪,老年人感染率和重症发生率远远高于年轻人,原因可能为老年人荣卫不足,腠理虚开,邪气易侵袭入脏,从而产生重症。保护腠理功能对于预防感染及重症的发生当有一定的作用。从这一角度来讲,腠理与人体免疫调节的关系亦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