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顾护胃气经方运用探讨
2019-01-06符甜甜杨鹏斐刘艳霞
符甜甜,杨鹏斐,刘艳霞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经方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的方剂,正如徐大椿言:“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唯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辨证析机、因机立法、因法施方是仲景组方的特色。《黄帝内经》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对于经方的现代运用而言,“要”即每一方证的病机。抓住了这一关键,就掌握了经方运用的钥匙。笔者从顾护胃气方面探讨经方的临床运用,望能给广大中医爱好者与临床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脾胃的特点
脾胃为阴阳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气机升降、阴阳协调的枢纽。《黄帝内经》曰:“人以胃气为本。”又曰:“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1]93机体食入的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化作用转化为精微物质,化生气血,运送到机体各部,为机体所需。脾胃功能正常,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得其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甘生脾”,故脾胃虚弱应“以甘补之”。仲景秉承《黄帝内经》重视脾胃的思想,针对虚劳病证创立了以建立中气、调和阴阳为主的“建中”之法。[2]
2 脾胃发病的特点
2.1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脾胃同居中焦,位于四脏之中,生育营卫,通行津液,也是后天之本。倘若脾胃功能失常,营卫气血不足,五藏失养,则百病由生。
2.2 四季脾旺不受邪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曰:“脾土者,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1]153-154诸位医家对“脾主时”的观点各不相同,但《黄帝内经》中“脾不独主四时”的观点广泛被医家认同。《景岳全书》云:“脾为土,灌溉四傍,是以五藏中皆有脾气。”脾土位居中央,脾胃功能正常,生化有源,气血旺盛,才能滋养五脏六腑,保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即“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最佳状态[3]。
2.3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4]印证了仲景重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思想对于临床疾病的预防和传变有着重要意义,也指导了临床用药原则。小柴胡汤用大枣、甘草协助人参来补益正气,使胃气调和而外邪不得入内,同时又用生姜配伍辛散的半夏调理脾胃,使中焦气机畅达,即是保护中焦脾胃之气的最好体现。
3 护胃气思想的体现
3.1 小建中汤的运用
小建中汤为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剂,主治中焦虚寒证。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言:“脾者土也,应中央,处四藏之中,为中州,治中焦,生育荣卫,通行津液,一有不调,则荣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汤温建中藏,是以建中名焉。”故予小建中汤温中散寒。[5]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病日久,则营养之源不继,气血并亏;且脾胃为阴阳升降之枢,中虚失运,阴阳升降失序,则出现气血亏虚、阴阳失调的虚象。偏于热,表现为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偏于寒,表现为里急、腹痛;心营不足,表现为心悸;阳虚阴不内守,表现为梦遗失精;气血不足,不能濡养四肢,表现为四肢酸疼。阴阳本是相互维系的,虚劳日久,阴虚及阳,阳虚及阴,导致阴阳气血俱虚。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力者,必于建中也”,惟有用甘温之剂恢复脾胃的建运功能,使气血自生、升降自调,才能消除症状。小建中汤为甘温与酸甘合剂,以甘温为主,重用甘味药,甘温助阳,酸甘化阴,可以平调阴阳。《黄帝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故用饴糖、大枣、甘草之甘温之性来缓急止痛;辛能散能行,荣卫不足,润而散之,故用桂枝、生姜的辛温之性来通行荣卫之气;酸能收能泄,正气虚弱,收而行之,故用芍药之酸来达到收敛正气的作用。
3.2 方药配伍
仲景在方药配伍方面重视生姜、大枣、甘草等药物配伍,以补益中焦脾胃之气。桂枝汤主要治疗太阳中风,具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作用,同时还具有调理脾胃的作用。此主要与姜、枣、草3药的组合运用有关。甘草、生姜均为辛甘发散之品,可以宣达脾胃之气;大枣色黄,味甘,为脾藏之主色。姜枣相得,顾及表里阴阳,调和营卫气血。脾胃为营卫之本,营卫为脾胃之标。生姜、甘草、桂枝相配,可辛甘化阳,以助卫阳。芍药、大枣、甘草3药配伍,酸甘化阴,以养营阴。该方配伍严谨之处就在于发汗而不伤正、止汗而不留邪,如此可使营卫之气调和、脾胃气机升降相因。仲景治疗太阳病特别关注脾胃,于桂枝汤中重用此3药的配伍意义即是如此,其目的是想通过调理脾胃达到防邪深入的作用。
柴胡证本是邪在半表半里。人参、甘草补中气,和营卫,使正胜邪退、内邪不留,可防止外邪侵入。理中丸治疗“发热头痛、身疼恶寒、上吐下利”之霍乱,采用人参、白术、甘草缓脾气、调中气,辛热之干姜温胃散寒,4药相伍,温中阳,补脾气,助运化,“理中”之名由此而来。人参汤与理中丸方药组成相同,但理中丸有“然不及汤”之说,盖因汤剂较丸剂作用更强而迅速,临床运用时应视病情的缓急酌定剂型[6]。
十枣汤治疗悬饮,在使用苦寒之甘遂、芫花、大戟的同时重用大枣。尤怡言:“欲攻其邪,必顾其正。”[7]此处大枣的使用不但可以缓解药物的毒性,而且能够培补脾土的虚损,欲攻于补,不使苦寒峻剂伤其正气。
4 药后调护
4.1 桂枝汤证
《伤寒论》太阳病篇桂枝汤方言:“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助药力即助胃气,药力需要借助胃气才能通行。仲景言:“温覆令微似汗,不可如水淋漓。”遍身汗出,则邪从外而解,营卫调和。汗为津之液,由脾胃运化水谷化生,可濡腠理、充肌肉、泽皮毛。若汗出如流水,势必伤津耗液,损伤正气,正所谓“汗出少者为自和,汗出多者为太过”。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即中病即止,防止过汗伤其正;若不汗,后服小促,及服至二三剂者,是以汗出为和而止。由此可见仲景方之严谨。此方被柯琴喻为“仲景群方之冠”“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8]231。考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之诸证大凡以桂枝解表者,必啜热稀粥;非表散者,则不啜热稀粥。如:仲景用桂枝汤治太阳风、恬蒌桂枝汤治柔痉、黄芪桂枝汤治黄汗等方后均载有啜热稀粥,覆取似微汗[9]。
4.2 结胸汤证
结胸证中治疗寒实结胸,无热证,用三物小白散,且用白饮和服。桔梗、贝母、巴豆3药配伍,必伤胃气。然用白饮和服,意在顾护中焦脾胃之气。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论注言:“白饮和服者,甘以缓之,取其留恋于胸,不使速下耳。”[8]131服后病在膈上者必吐,在膈下者必利,故“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淡粥为阴中之阳,所以利小便”[8]279,此处用冷粥来止利,热粥为导利。十枣汤“得快下利后”也采用糜粥的方法,健补脾气,补养正气,意在促进康复,使下不伤正,防止泻后变生他证。《医宗金鉴·伤寒要诀》曰:“新愈之后,脏腑气血皆不足,营卫未通,肠胃未和,唯以白粥静养。”[10]
5 剂型运用
仲景在使用攻逐之剂时,常改汤为丸,峻药丸服,意在缓攻。结胸证中大陷胸汤与大陷胸丸的运用即是如此。结胸有在太阳者,有合并阳明者,临证应根据轻重缓急的不同,或用汤剂,或用丸剂。结在太阳者,除了有表证外,亦有项强如柔痉状,病位在上焦。“小制其丸,复以白蜜之甘以缓之,留一宿乃下”,一是待表证先除,二是缓缓攻下、保护脾胃。大黄虫丸治疗“五劳虚极羸瘦……肌肤甲错,两目黯黑”,采用缓中补虚法渐去其干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脾胃恢复生机则气血得以生化、荣卫得以畅达、五劳虚极得以补,此谓“缓中补虚”之意。
6 小 结
脾胃在疾病的发生和预防中起着主导作用。仲景之经方在治疗原则、方药配伍、药后调护和剂型运用上均体现了顾护胃气的思想。此为后世医家从脾胃辨证论治提供了完整、重要的理论体系,有助于指导临床辨病与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