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骥教授运用麻杏咳宁汤治疗外感咳嗽经验*
2019-01-06沈宇明沈家骥杨小洁
李 琴,沈宇明,沈家骥,杨小洁,倪 凯
(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3)
沈家骥教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从医六十余年,云南省首批、全国第四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他曾先后拜19位省内外名老中医为师,尽得名师真传,临床不拘泥于前人经验,能博采众长,探求医理,与时俱进,自创临证效验之方剂,喜采用专病专方治疗各系统疾病,临证加减得当,常常效如桴鼓。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沈教授运用自拟麻杏咳宁汤加减治疗外感咳嗽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致病,邪气首先犯肺导致咳嗽。《素问·咳论篇》曰:“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肺脏受邪气侵袭多以咳喘为主要表现,沈老认为咳喘病因总由外感引动,外感或因吸入烟尘、异常气体,或因起居不慎、寒温失调,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以致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外邪袭肺。中医学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张景岳云:“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认为以风邪夹寒者居多。无论标本,内伤咳嗽总由外感引动而急性发作。彭子益[1]云:“肺经不降咳痰喘。”故病机为肺气被郁,肺失宣降。
2 组方理论基础阐释
2.1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在经络上相互络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肺与大肠失去正常的协调关系,会导致机体的病变。清代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云:“肺主气,气逆而抢上,故咳。有痰火侵犯而咳者,有寒饮闭滞而咳者”“凡大肠之病皆从肺来。故大肠燥结……遗热于大肠。然大肠病亦能上逆而反遗于肺……盖邪热不从大便而泻,上壅于喉,宜泻大肠。此大肠所以为传导肺气之府也。”西医学认为的肺病治肠已经从菌群微生态角度得到验证[2],具有明确的理论意义,所以组方中药物归经多为肺和大肠。人降生之后生命的延续全赖后天呼吸之气和饮食水谷之精气的供养。鼻为肺之门户,又肺合皮毛,主机体之表,首先侵犯肺卫,出现肺卫证候,易出现变证,危及其他脏腑。“温邪袭表、肺卫失宣”,因此组方以宣肺利气、化痰止咳为宗旨。
2.2 方义分析
麻杏咳宁汤是沈老经过六十余年临床实践运用,不断加减化裁而成,该方临床疗效卓著。沈老组方以宣肺利气、止咳化痰、降气平喘为原则,以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为参考,治上而兼顾下,传承各家所长。药物组成:麻黄10 g,麻黄根10 g,杏仁10~15 g,浙贝母10~20 g,厚朴20~30 g,茯苓20~30 g,黄芩20 g,炒知母20 g,僵蚕20 g,射干20 g,葶苈子15 g,天竺黄10~20 g,桔梗10~15 g,薄荷15~20 g,生甘草20~30 g,炙甘草20~30 g,沉香4~5 g,葛根15 g,柴胡15 g,白芷6~10 g。加减:口干者,加天花粉、石斛;胃痞、胃痛者,加竹茹;大便稀者,减少葶苈子用量;发热轻者加青蒿,重者加石膏。该剂量为患者2~3 d用量,小儿根据年龄酌减。方中麻黄乃肺经之专药,善于宣降肺气而平喘止咳,有学者研究表明:麻黄宣肺平喘是治疗咳嗽的第一要药,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3-5];麻黄根敛肺固表,两者一散一收,以防发汗太过。杏仁味苦,既入肺又通大肠经,即降上逆之肺气,又兼宣发壅闭之肺气。厚朴味苦,性辛温,归脾经、胃经、大肠经,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降逆平喘。黄芩味苦寒,归心、肺、胆、大肠经,正如《丹溪心法·咳嗽》云:“清金丸治食积火郁嗽劫药。贝母、知母(各半两,为末)、巴豆(去油膜,半钱)上为末,姜泥丸,辰砂为衣。食后服,每五丸,白汤下。一云青黛为衣。清金丸,一名与点丸,与清化丸同用,泻肺火,降膈上热痰。片子黄芩(炒)上为末,糊丸,或蒸饼丸,梧子大。服五十丸。清化丸与清金丸同用,专治热嗽及咽痛,故苦能燥湿热,轻能治上。”僵蚕化痰散结。射干味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祛痰。贝母、知母、茯苓取《古今医鉴》所载二母宁嗽汤之义,“咳嗽吐痰,经旬不愈者”用之。葶苈子泻肺降气,祛痰平喘。天竺黄归心、肝经,清热豁痰。桔梗止咳祛痰、宣肺、排脓,《名医别录》记载,桔梗主利五脏肠胃,桔梗与厚朴一升一降,作用于肺与大肠,使邪气有路可出。生、炙甘草归心、肺、脾、胃经,炙甘草补脾益气以扶正,生甘草祛痰止咳,清热解毒。葛根、柴胡解表散寒,助诸药宣肺止咳。沉香可通行一身之气,兼有纳气平喘的功效。《本草求真》云:“白芷,色白味辛,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且其风热乘肺,上烁于脑,渗为渊涕,移于大肠变为血崩……皆能温散解托,而使腠理之风悉去。”全方“表里寒热”并用,宣肺止咳、化痰平喘,兼有润肠作用,使病邪从肺肠两经而出。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50岁,2018年1月25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喘1年,加重伴胸闷1周。患者1年前出现咳喘,痰不多,在外院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吸烟史20年。1周前咳喘加重,痰难咳、黏稠、色白,伴胸闷,严重时咳则晕厥,数秒钟后自行苏醒,1周来每日数次至数十次发作晕厥。现症:胸闷气短,咳声重浊,尤夜咳重,影响睡眠,鼻塞,自测体温39 ℃,纳食可,大、小便调,病程中无心悸。在外院住院用多种中西药物(具体不详)治疗,效果欠佳。体格检查:血压120/80 mmHg(1 mmHg=0.133 kPa),体温38.5 ℃,精神萎靡,咽峡部充血,桶状胸,双肺呼吸音低,双肺底有少许湿啰音。心腹检查无异常。舌淡苔薄白,舌边、舌尖红,脉滑稍数。西医诊断: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②咳嗽晕厥综合征。中医诊断:①肺胀,证属肺热壅滞;②晕厥,证属痰蒙清窍。治宜清宣肺气,祛痰平喘。给予自拟麻杏咳宁汤加减,处方:麻黄10 g,麻黄根10 g,杏仁15 g(打碎),浙贝母20 g,桔梗15 g,黄芩20 g,炒知母20 g,茯苓30 g,生甘草30 g,葶苈子15 g,炒厚朴30 g,葛根15 g,柴胡15 g,薄荷20 g,天竺黄20 g,白芷6 g,僵蚕20 g,射干20 g,沉香5 g,青蒿10 g。2剂,水煎服,3 d 1剂。2018年1月30日,二诊:服药后晕厥发作每日2~3次,鼻已通畅,咳嗽明显好转,痰多,体温偶尔38 ℃,略胸闷,已经能睡卧,呼吸顺畅,精神好转,较前健谈。体格检查:咽峡部充血;舌淡苔薄白,脉滑。邪气仍存、效不更方继服,服药后诸症缓解。
按 我国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率为40%[6]。该患者由于长期吸烟,加之家族遗传史而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冬季感受风邪致使肺失宣发肃降,上逆而为咳,诊为肺胀,证属肺热壅滞。风者宣散之,火热者清之,故首诊治则以宣肺利气为主。急性期即使本虚也只可辨证选用补虚之品,不可多用。患者出现咳嗽晕厥综合征,与剧烈的咳嗽有关,经服用麻杏咳宁汤后诸证缓解,疗效满意。
4 小 结
黄元御曰:“咳嗽者,肺胃之病也。胃土上逆,肺无降路,雾气堙塞。”《本草正义》云:“麻黄发汗,而其根专于止汗,昔人每谓为物理之奇异。不知麻黄轻扬,故走表而发汗,其根则深入土中,自不能同其升发之性。况苗则轻扬,根则重坠,一升一降,理有固然。”王婧文等[7]在对历代医家治疗咳嗽药物频次的统计分析过程中,归纳出了一些治疗咳嗽的药对,同时有知母和贝母的方剂有19个,有桔梗和杏仁的方剂有13个。桔梗为宣肺祛痰、利咽,苦杏仁可降气、止咳、平喘,长于泻上逆之肺气,又兼宣发壅闭之肺气,以降为主,降中兼宣,为治疗咳嗽之要药。射干、麻黄配伍为经典方剂,射干麻黄汤之君药。青蒿苦寒清热,辛香透散,善使阴分伏热透达外散,沈老每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肺系疾患,疗效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