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同存异:新媒体时代辅导员与大学生交往关系构建

2018-11-14李红梅李天娟鹿存礼

考试周刊 2018年96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新媒体

李红梅 李天娟 鹿存礼

摘 要:辅导员是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他们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性的交往关系。新媒体的特性使得輔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既有传统媒介所不具备的便捷,也给彼此的交往带来一定的疏远。新媒体时代,应求同存异,辅导员与学生都树立主体间交往的观念,构建交往实践场域,统一交往内容,合理运用新老媒介,实现师生之间心灵对话,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教育性交往;新媒体;主体间交往

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关系,如果缺少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支撑,再完美的教育改革设计规划、再人性化的教育理念都无法实现。我们在2016年对某苏北医学院校280名学生进行了《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调查》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71份。同时,对5名辅导员进行了深度访谈。分析结果显示,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网络交往更为密切,但传统的面对面交流仍然有很大需求。我们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应该求同存异,树立辅导员与学生主体间交往的观念,构建交往实践场域,统一交往内容,合理运用新老媒介,实现师生之间心灵对话,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一、 大同小异: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教育性交往关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作为高校师生关系之一的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符合高校师生关系的共性,辅导员是学生的“师”。

叶澜认为,“教育是人类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交往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彼得罗夫斯基则认为“教育性交往被看作是教育者和学生集体相互作用的一种体系、手段和技能,其内容乃是信息交换、教学教育影响的施与和相互理解的建立”。

二、 同工异曲:新媒体时代辅导员与大学生交往关系特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新媒体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这反映了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一个核心改变: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介取代了传统媒介。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性交往也相应受到冲击。

(一) 新媒体时代辅导员与学生交往方式特点

本次调查中,88.6%的学生反映会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了解辅导员所发信息或与辅导员通过网络方式沟通。可见,即使在网络交流工具高度发达的今天,辅导员们依然会首先选择传统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但电话、短信和网络交流也占据了不少比例。

在新媒体时代,辅导员与学生的交往主体发生了隔离,但师生之间直接的交往互动是维持其情感关系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新媒体给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提供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师生之间相对冷漠的情感世界。

程建军认为,“网络对于师生关系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无疑弱化了现代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稳固性,疏远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但是另一方面,它强化了师生关系的灵活性,降低了师生交往的心理负担”。而不少辅导员则表示,自己在非工作时间内接到学生短信或QQ发来的突发情况较多,在及时化解学生困难的工作中,新媒体功不可没。

(二) 新媒体时代辅导员与学生交往内容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涵不再是单纯地扮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贫困资助等内容都被纳入工作范畴,这些构成了辅导员与学生最主要的交往内容。

新媒体给辅导员和学生的交往带来的效果与传统媒介的功能有异曲同工之效,师生交往内容也无特别明显的异于传统内容之处。

三、 求同存异: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交往关系构建

(一) 秉持以人为本理念,树立教育主体间交往思想

传统的教育方法中,教育主体处于主导地位,而受教育者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教育性交往中,教师与学生是作为平等的双主体而存在的。

由于新媒体的特点,教育主体的控制力削弱,教育对象身份虚拟化,主客体关系和界定模糊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趋于平等。只有做到了尊重和理解,学生才能在与辅导员的交往中真正提升自己的主体性。

(二) 努力构建交往实践场域,统一师生交往的内容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乎人心与人性的教育工作比知识教育工作更难开展。但辅导员作为教师、作为社会代表者这一角色的基本特征“迫使”辅导员不仅要向学生传输何为社会要求的文化、价值观、态度及行为方式等,而且其自身首先就必须是这些特定文化的典范,以保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引导和熏陶。

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还有一大部分精力在处理学生的各项具体事务上,如党建团建、奖助学金、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指导、学业就业指导等。如此,在双方针对具体事务的交往中,既达到鼓励先进、教育全体的面上教育效果,也达到春风化雨、内化品质的思想教育效果。

(三) 合理利用沟通媒介,实现师生之间心灵对话

新媒体作为传播媒介的便捷性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极大便利,但辅导员与学生的交往不能为了便利而滥用新媒体。调查发现,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通过网络方式联系更紧密,但在遇到需要进行深层次沟通交流时,辅导员与学生首选的交流方式都是传统的面对面沟通。

新媒体时代,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教育交往,既要一如既往摆正彼此之间的角色,认清师生主体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求同存异,充分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科学理论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工作,也要合理运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介的优势,努力向完满的师生关系努力,使得辅导员和学生都能获得共同的发展,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李红梅,讲师,江苏省徐州市,徐州医科大学;

李天娟,讲师,江苏省徐州市,徐州医科大学;

鹿存礼,讲师,副教研员,江苏省徐州市,徐州医科大学。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新媒体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