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科学探索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2018-11-14蔡琳

考试周刊 2018年96期
关键词:目标材料过程

摘 要:科学探索活动是开展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幼儿园,如何组织有效的科学探索活动?如何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科学体验、更好地发展幼儿的科学素养?如何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天性?我认为在科学探索活动的设计与實施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认识到明确的目标是探索活动的归宿、还要认识到丰富适宜的操作材料是探索活动的基础、最终把握自主的探索过程是探索活动的灵魂。

关键词:科学探索;目标;材料;过程

一、 明确的目标是探索活动的归宿

(一) 科学活动的目标要具体,要有一定的指向性

例如:中班科学活动《我来帮你》的目标:在帮助小蚂蚁点点的过程中有兴趣地探索使物体变长的方法;较清楚地表达自己使用的连接方法。这是从科学的情感态度上出发的,其中还包括了一定的科学技能方法。这之中的“物体变长的方法”就是一个关键点,其中就告诉了我们这主要是指一种连接方法,但这种连接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考虑是自身变长或者是借助工具使它变长这样两个方面。这是我们这个活动的重点。目标二是主要从科学的知识经验出发的。主要是让幼儿通过语言的表达来梳理自己所使用的方法,也就是科学的知识经验,即:用什么办法把什么变长了?这就有了明确的指向性,让人一看就能知道整个活动的重点。

(二) 科学活动的目标的制定要围绕三个方法

科学教育所说的三个方法:感知操作探索法、情趣诱导法和设疑表述法。感知操作法:有观察、比较、分类、测量、实验等,幼儿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方法,通过主动地探究活动,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经验。教师在确定一个科学活动的目标时,应该对活动内容所包含的方法进行挖掘,确定跟内容相对应的方法目标。

二、 丰富适宜的操作材料是探索活动的基础

科学活动强调“让材料说话,让环境和材料引领幼儿的学习”。我认为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材料的提供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材料选择要“比较”

《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位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其中“丰富”并不能理解为“种类多、数量大”,在材料的选择上更应该注重材料对操作活动的实用价值,要明确什么是必要材料,什么是非必要材料。

(二) 材料准备要“充足”

幼儿的思维都离不开动作,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幼儿都有操作、体验的需要。因此充足的材料准备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如:中班科学探索活动《我来帮你》,活动目标是在帮助小蚂蚁点点的过程中有兴趣地探索使物体变长的方法;愿意较清楚地表达自己使用的连接方法。教师准备了回形针、夹子、丝带、双面胶、透明胶、扭扭棒等,引导幼儿在操作时能利用材料了解不同物体的不同连接方式。此活动中因教师提供的材料特别充足,却没有考虑到过多的相同材料导致了较少地探索物体变长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材料提供时应注意准备充足,既要考虑到材料的多样,又考虑到数量,避免因材料数量的过多或过少对幼儿的操作探究产生影响。

(三) 材料摆放“准确”

准确,指的是材料投放的位置与时机。桌上还是桌下,课前摆放还是活动中准备,以及摆放的位置是中间还是两边等,都是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要进行反复尝试和实践的。摆放时间过早影响前一环节的操作,摆放的位置过于显眼则会影响幼儿活动时的注意力。

例如:小班科学探索活动《捉迷藏》,活动目标:尝试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常见的水果,并能用语言表达清楚。教师准备了一本大图书,这本大图书从头贯穿到尾。活动一开始就把这本大图书放在幼儿面前,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整本图书从为水果找影子、为水果找颜色、通过局部找水果,这些材料都是层层递进为目标服务的。教师在材料的摆放上都是与环节紧紧相扣的,在投放第二次操作材料的时候教师是边提出要求边摆放材料以免幼儿过多的等待时间,所以材料摆放的时间、方位对一节活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 自主的探索过程是探索活动的灵魂

(一) 设计组织活动时要注重导入法的运用

1. 由材料导入

活动中的材料,是为幼儿感知、观察、操作准备的。直接用材料导入活动,引导幼儿通过看看、摸摸、捏捏、敲敲等摆弄,激发幼儿产生探索欲望。如:大班“有趣的影子”这一活动中,教师把材料,像镜子、小兔子、手电筒展示给幼儿看,幼儿见了便忍不住要去摆弄,幼儿专心致志地摆弄起了面前的各种操作材料,很自然地就进入了探索的过程。

2. 由谜语、儿歌、故事导入

将谜语、儿歌、故事这一形式运用到科学教育的导入活动中,可以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如:中班《喜羊羊的镜子屋》,活动一开始就以喜羊羊打败灰太狼的游戏情境将枯燥、单调的科学知识——平面镜摆放的位置与成像的多少使幼儿在情趣盎然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

(二) 有效提问紧紧围绕活动目标

《指南》科学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提出,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和连续的观察。在科学活动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1. 明确形象的提问

明确形象的提问指向的是幼儿的探索、操作和思考,如:中班《转起来》,第一次探索前教师的关键性提问:请你找一样东西,让它转起来?提问操作指向明确,教师应设法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回答问题。如:怎样让它转起来?这样的提问幼儿就能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2. 启发性提问

这种提问没有限定的答案,能够培养孩子的独创性、条理性和精密性,也有利于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小班《玻璃糖纸变变变》,“你用什么方法把糖纸变成了什么?”并多用“你看看会怎样?”“你发现了什么?”等提问。这些启发性的提问,可以很广泛地收集孩子们的想法,促使其积极思考,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3. 层次性提问

在教学中设计的提问要有层次性,比如:在《有趣的影子》这一活动中,老师是这样提出问题:“你找到小兔的影子了吗?”“你是怎么找到影子的?”在这样有层次的问题引导下,孩子们回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并积极思考与表达,与同伴共同梳理经验建构科学的概念。同时,层层深入的问题,还能帮助孩子梳理自己的探索发现,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升经验,大胆表达表现。

我们希望让幼儿循着科学的流向去亲历科学探究的整个历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作者简介:

蔡琳,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锦华幼儿园。

猜你喜欢

目标材料过程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材料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