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催生力量 德育润化心灵

2018-07-27郭翠梅

江西教育C 2018年6期
关键词:克己复礼无为奖惩

郭翠梅

摘 要:加强德育教育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標,也是学校立德树人的要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德育管理中借鉴儒、道、法家的智慧,在仁爱上下功夫、在无为中有为、在赏罚中明确对错,使德育润化心灵,收获成效。

关键词:学校德育 仁爱 克己复礼 无为 奖惩

当今提出的以“立德树人”为最终目标的核心素养,把德育渗透进了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过程中。由此可见,德育工作是学校和班主任不能回避的工作。

与其他教育内容相比,德育教育具有及时性、双向性、引导性、持久性等特点,易于引导学生消除疑虑、确定目标,接受教师的指导、教育,从而内化为自身行为。

如何适应社会和学生变化的要求,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把“德”育好、把“德”育新,成为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德育的形式和管理对德育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德育管理形式会让学生如沐春风、心悦诚服;而单纯枯燥的说教则会使学生思想负担加重,甚至激化师生矛盾。如何从中华文化中寻找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呢?

一、仁爱润心和为贵

“仁爱”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内容。如何实现“仁爱”呢?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就说明个人要达到“仁”的修养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克己复礼”, 即仁是由内心而发的,行为就会止乎礼,也就是重视内在的道德自觉性与感染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与当今要求教师的“谨言慎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相一致的。

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示范、魅力。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爱岗敬业的教学态度、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不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不因学生的过错而急躁,不因学生的违纪而失态,不因自我的情绪而影响学生的判断力。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滋润心田,加上称赞的目光、明快的语言、温和的语气、诚恳的态度、火热的希望,不管是批评或帮助,都在举手投足间的一笑一颦中、渊博知识的强烈感染力与号召力下,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理性判断、如何塑造自我,引领学生思考人生的脚步,感受花朵绽开的美丽和感悟生命的意义等。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便和教师接近,成为朋友,无声中滋润干渴的心田,无形中完成教化的目标。

二、于无为中自化,在自主中拔萃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等。由此可见,在道家思想中,“无为”是天地万物最理想的状态。但是“无为”不等于是“放手不管”,也不等于是“学生说了算”。“无为”思想与当代的“主体教育管理观”是相一致的,强调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参与德育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发挥学生的作用,达到“无为”中自化,在自化中“有为”的目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取得管理效果就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宏观层面,可以通过《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言行;具体到班级就需要有相应的个性化管理。班干部是管理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教师对班干部的管理和培育直接决定了班级德育管理的成效。比如,教师应该放手让班干部去管理班级事务,选出值周班干部、值日班干部等,使他们分工合作,职责分明,形成管理核心,形成一支高效运作的团队。一周的纪律总体情况、班级重要活动、班级日常的选拔比赛等都可以大胆放手地让班干部去操作。

但教师必须注意,放手班干部并不等于“班干部说了算”,也不等于教师的失位。教师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指导班干部的工作,指出班干部在工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利用各种机会帮助班干部树立班级威信。对班干部的监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对班干部的民意测试和民主评议,对同学反映突出的一些真实问题,要求班干部作出检讨和改正,必要时也可以进行撤换。这样才能高效保持班集体的团结和凝聚力,才能在“无为”中实现“有为”,在自主中出类拔萃。

三、求真务实判断是非,奖惩合理尽显公平

法家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自然本性,主张“因性”,构建法律制度,从而达到治天下的目的。“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是说要遵循一定的法则进行考核,按照事实来判断是与非,用验证和实践的方法去鉴别言辞的真伪。“赏莫如厚而信”“罚莫如重而必”,是说要注重赏罚的作用,通过合理的赏罚机制提高管理的实效性。赏罚的作用与公正性是德育管理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比如,某班级管理制度中规定:课间操或者跑操时没有医生证明不得请假;自习课不得上厕所、不得喝水、不能讨论问题;中午放学后不得留在教室等。这些规定的制定显然是为了维持基本的学校教学秩序和学生安全的,但是这些规则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有待商榷:课间操或者跑操不请假是否就意味着学生秩序的稳定?自习课不上厕所,不喝水是不是就说明学生自律性强了、自主管理到位了呢?如果不能讨论问题,学生有问题没有解决怎么办呢?中午放学后留在教室是不是因为没有其他地方可去?学生不留在教室是否就消除了潜在的安全隐患?等等。其实细想过来,这些规则存在不合理和缺乏操作性的方面,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便,也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不必要的冲突与麻烦,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班级制度应该是为解决问题而制定的,应该从学生自身的实际出发,体现人本关怀。班级应该是因制度的实施而更美好,而不是造成更多的不满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赏”主要功能在于“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而“罚”主要功能在于“为减少某种行为重现概率而在此行为后伴随的不愉快事件”。要明确赏罚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必要手段,那赏罚就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首先赏罚需要公平公正才能树立管理威严;其次奖励可以是大力宣扬,但是惩罚也需要注意“度”。奖励可以面向全班同学公开进行,而惩罚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小错误私下提醒避免再犯,大问题班级讨论引以为戒。在惩罚过后,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事件的是非曲直,发现自己的错误,明确需要改正的方向。必要时还可以引入师生评价、生生评价,避免由班主任单方评价造成的结果绝对化和平面化现象。不管在班级管理规定中,还是在奖惩过程中,只有把事件放在实事求是的位置,才具有说服功能,才能让人心服。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门运用智慧的艺术,只有这样的德育才是有生命的教育,才是充满人性光辉的教育。“德”润心灵,努力做智慧型班主任,让工作闪耀思想的光辉,显现出盎然的诗意,播撒下深刻的睿智,是大家共同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巫正利.人文关怀下的班级制度建设[J].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9,02.

[2]冯聪.论高效发挥奖惩制度的积极作用[J].现代教育,2016,02.

[3]程铭莉.论儒家德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的价值[G].东北师范大学,2015.

[4]王春燕.道家思想方法对当代德育的启示[G].南京师范大学,2010.

[5]曾进.《韩非子》管理伦理思想研究[G].重庆师范大学,2013.(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海南陵水分校)

责任编辑:邓 钰

猜你喜欢

克己复礼无为奖惩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基于模糊马尔可夫链的奖惩系统*
论如何正确对待高校学生奖惩工作
我国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老子“无为”思想的价值研究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纠缠
从《论语》中弟子问仁探究颜渊地位
论孔子的“仁政”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