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语文文本语言与答案语言的差异性比较

2018-07-12谭志清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8年24期
关键词:高考语文

谭志清

【摘要】阅读是高考语文卷中的重头戏,答案语言与文本语言是阅读作答过程中的两大语言。答案语言具有实用功能,通常呈现常规化、抽象化、概括性、单一性、显豁性的语言特点,而文本语言则具有很强的审美功能,通常呈现陌生化、形象化、具体性、多义性、含蓄性的语言特点。深刻掌握文本语言与答案语言的特点有利于提升阅读作答效果。

【关键词】高考语文;文本语言;答案语言;差异性比较

阅读在高考语文卷里属于重中之重,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是其基本题型。但在考场上,有很多考生只会简单抄录原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考生不懂得文本语言与答案语言的实质性区别,不清楚两类语言截然不同的功用。高考不仅仅属于全方位的笔试形式,而且还属于大范围的快速阅卷。答案作为考生与阅卷者沟通交流的信息,有很强的实用功能,通常呈现常规化、抽象化、概括性、单一性、显豁性的语言特点,这样才能保证理想的得分。与之相反,试卷中的各类文本作为文学语言具有很强的审美功能,通常呈现陌生化、形象化、具体性、多义性以及含蓄性的语言特点,这既是文学语言本色化的要求,也是高考选拔人才的需要。本文从文本以及答案两个方面的语言差异出发,梳理近几年高考真题加以分析比较,以提升高考作答的效果。

一、文本语言的“陌生化”与答案语言的“常规化”

“陌生化”最早是由什克洛夫斯基为主要人物的俄国形式主义发起的主要理论,可以理解为把目标摆脱出一个大众化的感觉领域,利用发挥其创造性方式,进一步形成全新的感受,因此提高其认知的程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的创作方式。其表现形式通常有四种,分别是主客体倒置、虚实错、语法结构的超常规搭配、精心锤炼动词或形容词,尤其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本中较为常见。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里曾经发表如下感慨:“我的思绪借助身体的行走穿越了许多如雪花一样纷纷扬扬的情景之后,终于来到了这一天。”这句话的本意其实不难,主要表达了余华极力地回忆出这一天所经历的情景。然而他却加入了大量的不符合常规语感的描写,如“借助身体行走的思绪、像雪花的情景”,他通过种种“陌生化”阐述增加了我们的认知难度。又如,2016年高考山东卷小说阅读第20题“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文本语言“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使用了运用比喻手法,具有陌生化特点,需要转换到答案语言的“暗示马骁奴已经放弃了对吴秋明的戒备,吴秋明已经走进了马骁奴的内心,马骁奴已经爱上吴秋明”,如此表达更符合日常语言规范,是常规化语言。

二、文本語言的“形象化”与答案语言的“抽象化”

文学作品中形象的塑造必须通过文学语言的形象化描写,才能塑造出众多的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或动人心弦的艺术意境。文本语言形象化可以理解为可感性,指作者选取更形象、更具备表现力的阐述形式和恰当精妙的辞格,让人们有一种身在其中、如感其情的具体体会。但答案语言则必须要求考生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抽象语言要求去除修饰成分,用简练、准确的关键词概括事物的共同的、本质性特点。

比方说在2013年课标卷Ⅰ第11题,文中描述的主人公马里诺显现出了怎样的人物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由“主人公善于言辩,能够捉住观众的心理,给无声的影子以自身的生命”,答题者能够总结出抽象特点“演艺精湛”;由 “主人公人前笑不拢嘴,凭借演技感染别人,却遭观众厌弃和警察驱逐”,考生可以得出抽象特点“地位卑微”;由 “主人公为了生活为了家庭而外出卖艺,然而他唯有默默承受内心的孤独与伤痛”,考生可以得出抽象特点“忍辱负重”。

文本语言的“形象化”还表现在图文转换题,借助生动的图形 、图像表达信息,强化表意效果,以超越语言文字壁垒,达到更深远意义以及更大规模的信息沟通。如近几年高考比较流行的结构流程图就属于此类。

三、文本语言的“具体性”与答案语言的“概括性”

“概括”,也就是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将大千世界所有生态的整体特性以及众多事件材料的宗旨总结出来。概括的本质是思维的聚合和抽象,概括性的语言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描述层面,要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如,2007年江苏卷文学作品阅读第14题,要求概括当下关中‘麦天的改变。答案语言“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变了”,来自文本语言“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起初有的步行或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里修了道路,还有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考生组织答案时不能全部照抄,须从文本“步行的、骑驴的,骑自行车、摩托车的,上了公共汽车的”概括得出“交通工具”。

四、 文本语言的“多义性”与答案语言的“单一性”

叶圣陶曾经这样写道,“文艺鉴赏仍需着力于深刻体会语言文字。这表面上看着比较浅近,可实际上非常基础”。文学语言想要提高情意在语言之外的模糊性效果,对比科学语言呈现出更深层次的弹性以及张力,语意往往具有多向性,常给人留下开放性的解读空间,这也恰是命题人追求的命题切入点和区分度。概括地说,文本语言所呈现多样性包含语义和语法两方面。语义方面,从静态来看,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色彩义等,还有动态的语用义、修辞义、文化义。语法方面,汉语虽然遵循基本的语法,但又不受语法的限制,允许使用不完全正确、貌似矛盾的句子。这无一不带来高考阅读文本的多义性。但考生的答案语言作为拿分的依据毫无疑问必须是“直指式的”,作用单一,简洁明了。如,2012年广东高考卷诗歌第10题“‘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文本中“生意”一词显然具有多义性,但当年很多考生却不顾语境义“生机、生命力”而强解为“做买卖”,导致全题4分失手,这显示了相当多的考生对两种语言特点的差异性认识不深刻。

五、文本语言的“含蓄性”与答案语言的“显豁性”

中国文化向来是崇尚含蓄的。入选高考语文试卷的文本,涉及思想感情的很多,出于考查的需要,其情思迂回曲折,或深藏于景物,或深藏于人物,或深藏于事物,各类文本中诗歌尤甚。而考生的答案语言必须是显豁的、直白的正面回答,才能扣住采分点。

比方说在2014年考试大纲卷散文阅读第15题 “解读‘身居山区一段时间,尚未发现几次晴朗的天此句所表现的寓义”,作者想要表达的就是因为自身的情感以及家庭生活所面临的困惑,所经历的坎坷,内心处于阴天,那么自然也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晴朗的天”是含蓄的,考生须点出既指自然界的晴天,也指人物心理上的晴天。 又如2014年全国Ⅰ卷诗歌第9题最后两段文字‘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突出所描绘人物此刻何种情绪?”文本语言为宋词,典型的含蓄性语言,考生通过思考后可知,词人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然而一心不可二用,奈何优柔寡断,落子犹豫,表现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这样就实现了语言由含蓄到显豁的转换。

特级教师王大绩老师认为,高考语文试卷中不管是什么样的试题,其主要方法是把混淆的两种信息即答案信息以及干扰信息加以区分,再不断揣摩,加工出答案信息。准确认知文本语言与答案语言特点的差异,有利于快速实现对信息的准确加工,从而最终提升高考阅读作答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艳.修辞: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构建.当代文坛[J].2016(1).

[2]白朝霞.抽象化的语言,艺术化的形象.喀什师范学院学报[D].2005(3).

[3]徐其英.高考现代文阅读要恰当转换语言.新课程[J].2012(8).

猜你喜欢

高考语文
例谈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解题技巧
过尽千帆皆有数,落实理解方应手
过尽千帆皆有数,落实理解方应手
如何在语文高考试卷中做出完备的答案
呼唤高考名句默写题的改革
抓文体特征 重整体感知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索
高考语文快速辨析病句的教学研究
略谈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的解答
高考语文课堂复习的指向性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