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背景深化散文主题的教学《背影》

2018-07-12杨凌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8年24期
关键词:背影

杨凌玲

一、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指出“散文教学就是直指心灵的阅读,要在语言的揣摩中走近作者的心灵。比如,教初中生《背影》,我们不能只读到父爱,讲来讲去都是父亲为儿子买橘子,那是小学的《背影》。初中阶段,我们要让学生读出朱自清父子间的隔膜与距离,明白朱自清在什么时候才真正理解父亲的?触碰作者心灵的地方在哪儿?走进作者的心灵,读懂背影的真正含义。”詹丹教授也提倡“语文应往深里教。”

然而反思之前自己的《背影》教学,教学重点只放在父亲为“我”买橘子的文字细节揣摩上,主题也只是父爱。甚至教材前预习提示也只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文中的父子深情”。确实把《背影》教得太浅了,单纯地把它作为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而不是表达自我情感复杂变化的散文来解读和教学。

那么如何把《背影》“往深里教”呢?近日听课《荷塘月色》《囚绿记》《白杨礼赞》,给我以很大启发。依文而生,借助“外援”,在揣摩文本语言的基础上“雪中送炭”地补充背景资料,相信能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

叶圣陶先生认为,“一首好诗或一首好词,大概都有它的本事或历史事实,我们如果不知道,往往不能充分领会到它的好处。”(夏丏尊、叶圣陶《文心》)对《背影》而言,“好处”更多的指向应是文章的情感主题。

本课例就是对此种方法的尝试。

(二)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学会抓住文中关键词分析品读文本内容,联系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体会沉重的父爱

2.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抓住文中关键词赏析文本内容(方法习得);理解在特殊背景下沉重的父爱和父子的和解(情感體验)。

(三)教学过程

1.听读文章,简述故事。听录音跟读文章,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件事?

2.选读首尾,明确背景

(1)本课词语“祸不单行、奔丧、满院狼藉、典质、交卸、惨淡、赋闲”释义,结合文章内容连词成段。(此部分内容就是《背影》故事产生时的家庭境遇,是故事发生的背景)

(2)出示相关背景,指明写作缘由。“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引出文中父亲的信的内容)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读文中关于此信的内容。找出其矛盾之处,初步探究父亲写信的目的。读文中“我”读信后的感受。

3.细读背影,体味父爱

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在什么情境下看到的呢?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个背影的?请划出来,读一读。对此段文字进行圈画、批注,说说你关注了哪些词语,为什么?

4.关注眼泪,揣摩情感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眼泪包含着哪些情感?

结合此段文字(段)——感动感激

结合送行前的两段(4、5、6段)——自责惭愧

结合家庭境遇(2、3段)——伤感(进一步体味父爱之沉重)

5.背景深化,再读信泪

(1)文章开头作者淡淡地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这句话说得有点奇怪, “不相见”是不能见,还是不愿见?

(2)资料补充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王君《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背影》再读》

(3)父子冷战多年,再次探究父亲写信的目的——年迈的父亲屈尊主动向儿子求和

(4) 深层次理解此时作者“晶莹的泪光”——愧疚、想念、担忧、百感交集

(5)圈划文中与此背景资料相应的段落,感受作者的克制与理解。

6.补充资料,延伸背影

1928年朱自清的父亲读到了这篇文章。据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回忆说,“当父亲一字一句读完《背影》时,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父子真正和解了。

朱自清是怀着羞愧、伤悲、感恩等复杂的情感写作《背影》的,作者写《背影》其实用情极深、用力极猛。短短一篇《背影》里有悠长的朱自清的生活史、情感史、思想史。《背影》背后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真实的一面。作者的忏悔是很沉重的,沉重到每思及此,就流下眼泪。 ——倪文尖:《<背影>何以成为经典》

年少的我们未必完全理解朱自清这种复杂的感受,其中的人生况味需岁月注释、阅历解读。

齐读台湾作家龙应台的这段文字: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目送》

推荐课后阅读此文。

二、教学情景

听录音跟读文章,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件事?

生1:父亲 为“我”送行

生2:父亲送行时为“我”买橘子。

你抓住了主要事件?有别的补充吗?

生3:父亲送行时为“我”买橘子,我流泪了。

师:为什么流泪?

生3:感动。

师:只是感动吗?

(学生沉默)

师:让我们深入课文读一读。

师:读读下面的字词。“祸不单行、奔丧、满院狼藉、典质、交卸、惨淡、赋闲” 这些词排列在一起,读起来给你什么感觉?

生:凄凉。

生:悲凉。

生:忧伤。

生:伤感。

生:沉重。

师:这篇文章的重点字词排列一起给我们的感觉是沉重的。请大家阅读文章2、3段,根据内容把上面7个词语连贯起来说一段话。你可以以“那是一段祸不单行的日子”为开头。

生:(略)

师:以上大家复述的就是《背影》故事产生时的家庭境遇,是故事发生的背景。

师:朱自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他是这样解释的:“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师:这封信在文章里提到过,请大家找出读读。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师:只是“举箸提笔”之不便,何来“大去之期不远”呢?父亲到底想和儿子说什么呢?

生:赶紧回来看我吧。對儿子的想念。

师:按我们的生活经验来说,应该是父亲想念儿子了。作者读了这封信后,泪如泉涌。文中作者怎么写的。一起读读看。

(学生齐读“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师: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激起了作者对父亲的回忆,这样的背影在什么情境下看到的呢?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个背影的?请划出来,读一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学生齐读)

师:这是父亲在浦口车站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大家细细地读,进行圈画、批注,说说你关注了哪些词语,为什么?

生找出词语,分析。(略)

师生对话(略)

师:作者这时看见父亲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回到之前我们的问题,我为什么这时流泪呢?仅仅是因为刚才我们分析的父亲为我艰难地买橘子,我深受感动吗?

生:我觉得作者流泪还因为伤感。

师:为何而伤感。

生:父亲刚刚失去了母亲,工作又没了,家景惨淡,从刚才“蹒跚”我们知道父亲又年迈,所以作者为父亲而伤感,心疼父亲。

师:作者感受到了父亲的爱,处于人生之冬的父亲的爱是沉重的,作者为此伤感。(因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即家庭境遇在前面环节的加入,学生在后文分析人物时,自然会联系人物所处的情境,同时也是在联系上文,这是很好的分析文本的方法)

师:文章开头作者淡淡地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这句话说得有点奇怪, “不相见”是不能见,还是不愿见?

生:不能见。

师:如果是不能见,用现代汉语我们一般怎么表述?

生:我和父亲已经两年多没见了。

师:你用的是“没”,作者为什么说“不相见”呢?我们看一个资料。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王君《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背影》再读》

师:原来父亲来信的背后,隐藏着父子之间的经久的冷战。

师:上课一开始大家认为父亲写信是希望儿子回去看看他。现在想想呢?多年冷战,互不见面通信的父子,突然间给儿子来了这么样的一封信。

生:父亲可能真的病重了,想见见儿子。

师:补充一条信息。

1945年,朱自清的父亲病逝。距1925年写信给儿子时隔25年。

生:我觉得父亲想和儿子和好。

师:这个词选用得真好,父亲不顾及为父的尊严,在主动向自己的儿子求和。所以,儿子读到信不由得落泪,这时的泪水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生:愧疚。

生:还有对父亲的爱和想念。

师:其实,老师补充的这段背景在文中也隐晦含蓄地写出了,请你划出来读一读。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师:现在我们明白“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的意思了,原来背后是父子多年的冷战。

师:“自然”出现了两次,你品一品,能读出什么?

生:读出儿子对父亲的体谅。

师:已为人父的儿子完全理解了父亲的艰辛,也更理解了父亲沉重的爱。

师:1928年朱自清的父亲读到了这篇文章。

据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回忆说,“当父亲一字一句读完《背影》时,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父子真正和解了。

朱自清是怀着羞愧、伤悲、感恩等复杂的情感写作《背影》的,作者写《背影》其实用情极深、用力极猛。短短一篇《背影》里有悠长的朱自清的生活史、情感史、思想史。《背影》背后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真实的一面。作者的忏悔是很沉重的,沉重到每思及此,就流下眼泪。 ——倪文尖:《<背影>何以成为经典》

师:年少的我们未必完全理解朱自清这种复杂的感受,其中的人生况味需岁月注释、阅历解读。齐读台湾作家龙应台的这段文字。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目送》。

师:推荐课后阅读此文,帮助你进一步理解《背影》,理解这种特别的亲子关系。

三、教学反思

本课旨在改变以前自己课堂中对《背影》的“浅阅读”,引导学生对主题进行更深的开掘。引领学生读出朱自清父子间的隔膜与距离,走进作者的心灵,读懂背影的真正含义。

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开掘出更深也更接近真实的散文主题呢?专家告诉我们,“散文不讲究情节的安排,是顺着心灵去写的,要在语言的揣摩中走近作者的心灵。”那就踏踏实实地从揣摩语言入手。

首先我注意到了课后“读读写写”的字词,“祸不单行、满院狼藉、交卸、惨淡、赋闲、蹒跚、颓唐、琐屑、触目伤怀”,多么令人伤感。这些重要字词排列在一起也奠定了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再观察这些词出现的位置,发现都是在文章的第二三段和最后一段,并不是在文章的主体段落,是属于文章背景的透露。之前的教学往往忽略了这些背景的介绍,把火力都集中在背影的主体段落和“我”几次流泪,没有为之建立贯通的渠道。因此,这堂课我在利用背景开掘主题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建立开头交待的家庭境况与“我”看到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背影而流泪的联系,引导学生体会此种境况下的“父亲”和“我”。父亲正经历“人生之冬”(外祖母去世、差事交卸、人生苍老、家境惨淡),此情此境下,父親仍执意送我,还要艰难地亲自为“我”买橘子,“我”才在百感交集中留下眼泪。这眼泪微妙而复杂,有感动,有自责,更有为父亲的心酸、伤感。

2.带领学生借助结尾段的背景叙述和开头“不相见”走进作者的心灵。“近几年来”的开头,意味着这段背景交待的是“买橘子”事件之后写《背影》此文之前的事。这对深入解读文章非常必要,但无奈的是,作者的叙述非常含蓄,我们无法准确地把握,需要借助背景资料进行注释补充。

朱自清的《背影》,表达了特定时期特定情况下特定的情感,不用(下转第48版)

(上接第47版)任何资料,学生难以深入文本,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利用 “知人论世”借助背景的方法,学生就从文本中很容易读出“父子之间的隔膜和距离”;而在朱自清完全理解了父亲,读父亲来信流下愧疚之泪时,学生也完全沉浸其中,理解了作者,走进了作者心灵,并与之发生共鸣。

就这节课课堂呈现而言,有几个问题在课堂出现了两次,分别在联系背景前和联系背景后,学生的理解是不同的,有一定的层递性,表现出深入的特点。比如:

(1)看到父亲买橘子背影的眼泪体现出作者什么情感?

在没有背景介入之前,学生只联系本段父亲艰难买橘子的描写,认为作者因感动而流泪。在联系前文父亲送行前的叮嘱和作者的反应,认为泪水中还有惭愧的因素。但在联系当时父亲所处的人生境遇后,学生又解读出,这时的泪水也在为父亲的境遇而伤感,同时也能理解父爱之沉重。

(2)父亲的信反映出父亲怎样的愿望?

没有背景介入之前,学生分析其中的矛盾,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想念。但在联系父子多年情感战争的背景后,学生才悟出父亲的信其实是一种求和的信号。

(3)作者读完父亲信后为何会流泪?

没有背景介入之前,学生认为作者看到父亲身体状况不佳,为父亲担忧想念父亲。但在联系父子多年情感战争的背景后,学生才体会出作者深深的愧疚。

(4)“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父亲)看见”为何怕父亲看见?

这是课堂上学生生成的一个问题。学生在分析第6段描写背影片段时,解读“拭干了泪”这一动作,联系自己妈妈送自己到校的生活经验,认为儿子怕父亲看见眼泪跟着一起伤心。但在联系父子多年来情感失和隔阂严重的背景后,这个学生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作者“赶紧拭干了泪”是一种年少的倔强,因为自己强烈的自尊不愿意示弱。

由于散文文体抒发心灵的特殊性,要想真正读懂散文,有时则须了解作者的“此人此景此境”,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读懂文章的深刻主题。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散文是真实的人与事的抒写,不联系被写的人与事,自然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但是散文更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离开了写作的这个人,更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知人论世读散文,仍不失为教学内涵丰富散文的重要方法。

但需注意的是,背景资料的利用也需谨慎,不宜过多,最好是“从文本语言的矛盾中探寻写作背景”,然后再进行适当补充。比如《背影》一文中,从“不相见”“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里找出矛盾探究背景。

猜你喜欢

背影
主题:背影里的爱
背影
爸爸的背影
背影
《背影》导学案教学
背影
那抹背影伴我同行
天台植物
背影
美丽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