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2018-07-12侯玉英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8年24期
关键词:导语题目作文

侯玉英

【摘要】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渗透:一是从单元导语中渗透;二是从课文题目中渗透;三是从精彩片段中渗透;四是从作文教学中渗透。

【关键词】导语;题目;片段;作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材编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德育内容涵盖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呢?

一、从单元导语中渗透

我们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每一册都以专题组织单元。例如四年级下册设计了8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成长的足迹、秀美的山川、科学与环保、爱国精神、人间真情、故事的启示、人与自然、中外文化。每个专题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而每个单元主题都有一个单元导语。我在进行每个单元的教学时,喜欢先学导语。

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主题“人间天平”时,先让同学读一读单元导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为了让这个大家庭更加和谐美好,我们遵循规则,我们遵守法律……通过朗读导语,学生就会感受到这个单元的课文跟规则有关,跟法律有关……接下来我就趁机渗透跟规则有关的德育教育:那你知道我们身边有哪些与规则有关的事吗?同学们一听就能举出许多身边的事例:学校门口的禁停区,很多家长随意停放车辆,结果学校门口经常交通堵塞,险象环生:还有在哪里因为司机酒驾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这些都是由于人们不遵守规则造成的。通过这一次的单元导语学习,同学们感受到了规则就在我们身边,只有遵守这些规则,我们这个社会才会井然有序。

因此,在单元主题教学中,先从导语中去渗透德育,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本单元的特定情境中,为后面学习课文,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二、从课文题目中渗透

文章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是文章内蕴的望孔。它像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了解到文章的内容和实质,体会文章的精髓所在。

每次板书完课题,我总会习惯性地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在教学《左公柳》这篇课文时,很多同学都问到同一个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以“左公柳”为题?我首先让学生结合课前的预习,说说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贯穿全文?很明显,课文以“柳”贯穿全文。那课文除了写柳树,还写了什么?还重点写了左宗棠收复新疆和建设新疆的故事。所以学生很快体会到“左公柳”既指生长在千里戈壁滩上的大柳树,更指为保卫新疆和建设新疆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左宗棠。一语双关。从课题上看,看似写树,实为写人,作者的目的是歌颂像左宗棠那样的爱国将士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忱。同学们透过课文的题目就感受到了左宗棠浓浓的爱国情怀。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篇课文的课题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课题这一文眼,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文道结合的目的。

三、从精彩片段中渗透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有明确的主题思想,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品析文章精彩片段中的字、词、句进行德育渗透,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隐姓埋名三十年》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带领同学们品析那个令人为之感动的精彩片段:在钱三强的办公室,面对“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的考验,王承书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愿意!”我先问同学们“不假思索”是什么意思?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很快知道是“毫不犹豫”的意思,从而体会到王承书在接受任务是的坚定、果断。接下来我问:当王承书回答“我愿意!”这简单的三个字时,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同学们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这将意味着她从此放弃了一切名利:高规格的待遇和荣誉,无数次的鲜花和掌声,而这是需要有极大的勇气。王承書在回答时是那么地坚定、果断,更能表现她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祖国服务的奉献精神。同学们无不被王承书这种心甘情愿为祖国默默奉献的精神所感动。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最能表现课文思想内容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重点词句的品析,既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良好的教育。

四、从作文教学中渗透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的认识社会,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有机渗透道德教育。

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读后感时,首先找了一篇同学们刚学完、感受深刻、容易联系生活实际的课文《凡卡》为例。让同学们把自己的童年生活与凡卡的生活作个比较。同学们对凡卡挨打、挨饿、挨冻的情景印象最为深刻,于是很多同学把自己的童年与凡卡的童年比较,从现实生活中的吃、穿、住等方面去谈感受:凡卡吃的呢,简直没有,而我们面对现在丰富的食物,却这也不想吃,那也不想吃;穿的也一样,不要说挨冻,面对整衣柜的衣服还觉得这件不好看,那件也不好看,挑三拣四……通过对比之后,很多同学发出这样的感叹:自己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多么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社会中,并学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学生通过观察、感悟、分析事物进而写作文章的一系列过程,必然会触发种种思想教育,对所写事物产生并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可见作文教学也承担着学生德育渗透的责任。

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体会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老师用心选好切入点,各个途径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语文课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庄华涛.教育的目的是什么?[J].班主任之友,2014(11)19-20

[2]王慧.农村德育课程内容改革的新试点[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10)6-7

[3]王海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及培育路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11)9-10

猜你喜欢

导语题目作文
阳光
如何写读后感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阔腿裤的小秘密
追根求源
你的情绪够稳定吗
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