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问题意识优化课堂教学效益
2018-06-26施枫
施枫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更多的是看到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极少看到学生会因为自己对某些问题一知半解而主动向教师提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具备问题意识的,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被动接收教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教师细心准备、精心设计的,学生只会慢慢地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技能,而对于提出问题这方面的能力还很欠缺。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有疑而问的一种心理活动,因为有疑惑,所以学生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学习动力,它是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起点,学生的思维在这个思考与质疑的过程中会得到充分的锻炼,这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也有极大的帮助。
一、营造舒适氛围,让学生“敢问”
小学数学课堂的普遍现象是学生“没有问题”,这是表面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有着自己的“顾虑”:“我想的问题会不会太简单了,其他同学可能都已经知道了,要是提出来被大家嘲笑就不好了”。另一方面,可能是教师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思考与提问的时间,学生会产生一种“现在不是提问时间”的错觉。
要想让学生敢于提问,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必不可少,教师应当以亲切的语气、鼓励的话语减轻学生的压力,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这样学生才会处于纯粹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得以自如表现,课堂效益也会随之提升。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课前给学生们讲了一个童话故事:今天是小兔子贝贝的生日,兔妈妈买了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她把蛋糕切成八份,让小兔子吃其中的四分之一,这时候贝贝不高兴了:“妈妈,今天是我的生日,我要吃更多的蛋糕,我要吃八分之一,让弟弟吃四分之一吧。”兔妈妈忍不住笑了出来:“贝贝你算错了。”用童话故事导出授课主题,课堂便会一直处于舒适、温馨的状态,学生们更容易敞开心扉,更容易开口询问为什么,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课堂参与程度,他们的问题意识也会得到不断提升。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会问”
学生敢于提问了,可提出的问题太过表面与浅显,教师如果经常花时间解释此类问题,心中难免会产生“浪费课堂时间”的感觉,对整体课堂效益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花时间去解释,学生则会认为教师太过严肃,打击他们的提问信心。所以教师应致力提升学生提问的有效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挖掘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矛盾,为学生设立良好的问题情境,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感受问题,这样往往能让学生“有感而发”,提出与材料联系紧密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笔者问学生们:“你们几年过一次生日呀?”学生们表示:“当然是一年一次。”笔者接着说:“然而老师认识这样一位小朋友,他今年10岁了,可是他说自己只过了2次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问题情境与学生息息相关,小学学生又对自己的生日比较重视,所以他们一下子就进入了问题情境,积极思考。学生中出现“他的爸爸妈妈没有每年都给他过生日”的想法也在情理之中,不过这样的观点提出一会儿便被他们自己推翻了,很多学生经过深思熟虑,都能理性地提出“是不是他的生日日期不是每年都有”的观点。笔者接下去和学生们解释平年和闰年的知识点,他们便能很好地接受。如果教师只是对教学内容平铺直叙,那么课堂就会显得严肃而枯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会产生抑制作用,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也无从说起,学生只有在恰当的情境中,才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向教师提出问题,不断发展自己的提问能力。
三、重视动手操作,培养问题解决策略
在一定程度上,实践操作要比理论学习重要得多,因为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是由前人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所获得的成果,很多学生并不能知晓它们的内涵,在实际运用中就会遇到许多问题。实践操作是一个学生自己探索的过程,课本当中的理论知识会為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一个方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会遇到许多的问题,他们就会不断地调整个人的思维,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这样知识在他们脑中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他们会知道其中的一些原理,在遇到问题时就会知道应当注意其中的哪些点,让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例如:笔者教学“圆锥体体积的推导”这部分内容。学生们纷纷猜想:“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笔者便问:“那你们知道应该如何验证你们的猜想吗?”有学生提出,可以往圆锥体里面倒满沙子,然后再往圆柱体里面倒,看看需要几次才能将圆柱体填满,如果刚好是三次,则说明猜想正确。笔者赞同学生的看法,便展开了实验,笔者问学生们:“你们有谁愿意上台来做实验吗?”学生跃跃欲试且注意力集中。通过现场实际的动手操作,真的是刚好三次填满。笔者接着问:“一定需要等底等高这个条件吗?如果不是等底等高,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笔者又选择了另外一位学生上台实验,这次的结果大于三次,所以笔者让学生牢记“等底等高”这个重要条件,这是实践的重要成果,也是学生较易忽视的问题。
四、回归生活本源,磨炼问题意识
40分钟的课堂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如果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尝试着自己去解决,那么学生将会获得课堂所无法给予他们的训练机会,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会在一朝一夕中不断地得以磨炼。所以教师需要为学生指明方向,教会他们在哪些方面可以发现问题;教师应当在课堂上例举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的特点并学会今后自己去解决此类问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学生刚接触“除法”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笔者问学生们一道简单的问题:“妈妈买了一件打9折的衣服,折后价是270,请问衣服的原价是多少?”学生们听到问题后都很茫然,他们平时和家长逛街买东西都是关注商品目前的价格,他们的认知里只有“便宜”与“昂贵”,而不会去思考商品的价格变化,在没有学习除法的时候他们是无法解决这道问题的,若是学习之后又会觉得特别简单。教师就是要多举这样的例子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让他们主动去发现之前没有关注到的问题,并且能够在外界的帮助下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就会不知不觉地拥有敏锐的问题意识。
(作者单位:福建省平潭城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