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辅导

2018-06-26程灵

新教师 2018年2期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

【编者按】随着社会发展,健康范畴不断扩大,除了要有健康的身体外,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学生心理发展、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其成长有着重要意义。《新教师》从本期起,特别邀请福建江夏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教育心理学科教学和专业研究的程灵教授主持心理课堂专栏。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的方式,以点带面,指导一线教师在遇到诸如学生学习适应问题、情绪问题、常见行为问题时应如何应对,或者在学生智能训练、情感教育、健全人格培养等方面能有所作为。企望能为广大教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惑驱迷,指引方向。

【摘 要】攻击性行为不仅会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身体,而且会成为小学生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的阻碍,心理辅导对保护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的心理健康都有积极的意义。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有敌意性攻击、手段性攻击、取乐性攻击和习惯性攻击之分,往往是在个体遭受挫折后产生或是通过观察和强化习得,并由社会信息的知觉决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首先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满足其合理的要求;同时可采用行为契约法和代币法,矫正攻击性倾向;辅导社交策略与技能,助力社会性冲突的解决。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 心理辅导 社交策略

宇豪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男生。他脑筋灵活,一、二年级时稍显调皮,但并未引起教师和同学的特别关注。他从三年级开始,逐渐显露出脾气暴躁、好打斗的特点。别人讲他一句,或无意中碰了他一下,他就会怒发冲冠冲上去打人。他还有个特别敏感的地方,就是不允许别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以友好或宠爱的方式,他也会生气。由于他的不良行为,同学们都挺怕他的,没人愿意理睬他,更没人愿意和他一起玩。发展到现在,宇豪打人似乎成了习惯,甚至莫名其妙就去推搡别人,或是上课上一半突然拿起笔捅同桌,有时还跑到其他班级去惹是生非,几乎天天都有受他欺侮的学生来办公室告状。教师对宇豪进行教育时,他会承认错误,甚至痛哭流涕地保证不再打人,但往往只能安静一两天,之后他依然故我。

宇豪的表现是典型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故意伤害他人并引起他人痛苦、恐慌、厌恶等反应的行为,如:打人、撞人、踢人,以及抢夺、破坏物品,或嘲笑、辱骂别人等。

攻击性行为不仅会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身体,而且会成为其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的阻碍,对小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攻击性行为亦有某种程度上保护心理健康的意义。因为,比起强行压抑内心的不满,攻击性行为作为宣泄内心冲突或紧张的一种方式,在客观上可以避免不满情绪在心中过多地积聚,也可以避免没有安全感、感觉害怕、内向自闭等,从而避免引起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此外,如果引导得好,攻击性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也有一些正面的作用,包括帮助小学生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学会与他人交流或向他人强化个人边界等。

一、小学生常见的攻击性行为类型

敌意性攻击。指小学生面对所憎恨、讨厌或不喜欢的人和事时,通过身体的、语言的攻击,或者是破坏他人的物品,使自己显得强势、强硬起来,攻击的目的是直接伤害或侮辱他所敌对的对象。

手段性攻击。指小学生攻击别人的行为是作为一种手段,以达到另外一种目的。如:用告其他同学的状来保护自己、伤害他人引起周围人的关注、逞强打架以获得同学中的领导地位、撞倒同伴去抢占机会等。

取乐性攻击。有些小学生出现攻击性行为,动机仅仅是为了获得单纯的快乐,从别人心理、精神、肉体的痛苦中取得自己的愉悦。如:有的学生给同学起不雅的外号,看同学着急自己觉得很得意等。

习惯性攻击。有的学生多次出现攻击性行为而未被有效处理,会在没有明确的动机或意图的情况下习惯成自然地表现出来,如:动不动就拍打别人的头部或身体等。

二、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机制

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家庭与社会因素等都有关联,特别是与自卑、妒忌、骄横、高冲动性等心理特征密切相关,其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可从以下三方面把握。

1. 攻击是个体遭受挫折后产生的行为。

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认为,攻击是受到挫折后的行为反应,挫折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认为,攻击和争斗是人与动物的本能,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这种内在的攻击倾向若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如探索未知、征服外部环境等,就会形成进取心、毅力等心理中的积极成分;而当遇到某种挫折时,积极目标的实现受阻,个人的尊严受威胁,这种内在倾向可能退缩,或者可能转向一些不正当、不被社会所赞同的目标。儿童受到挫折(如情感需要遭冷漠拒斥)时,愤怒的情绪会作为具有攻击危险的准备而存在,又由于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或社会交往的经验,为了解除心理的紧张或维护自己的自尊,就容易采取攻击他人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或保护自己。

2. 攻击是通过观察和强化习得的。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模仿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又一个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小学生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经常出于好奇、刺激而模仿网络影视或周围人的攻击行为。特别是影视作品经过艺术加工的视听效果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并使之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模仿其情节或言语。若这类攻击行为获得满意结果或避免了厌恶情形,都将获得强化而使出现概率增加。

高度攻击性学生大多数来自“绝对权威”和“过度溺爱”类型的家庭,也是这个道理。“绝对权威”型的父母喜欢过分要求、过度控制孩子,常用粗暴的方式训斥孩子,易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并有意无意地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持他人;“过度溺爱”型父母则忽略了对孩子的限制,助长了孩子的自我中心,一旦某种需要受到限制,孩子便会以无约束的攻击行为来达到反抗目的。

3. 攻击行为由社会信息的知觉决定。

认知理论认为,行为并非直接由外部客观事件引发,对刺激的主观认知才是决定一个人行为反应的根本原因。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其就容易因认知偏差而产生攻击性行为。例如:教师經常批评某个学生,或同学对这个学生产生偏见,该学生经常处于不被接纳、缺乏赞扬和关心的环境中,就会对其他人产生嫉妒、防备、敌对心理,甚至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为了使自己不受其他同学的排斥与欺负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三、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辅导

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小学生进行辅导的总体思路应是:接纳与控制结合,降低攻击性行为和培育良好行为并行,做到在情感上爱、认知上导、行为上控。

1. 创造良好的环境,满足学生合理的要求。

情感温暖的氛围。具有攻击性的学生在同学间的社交地位较低,不易为同学所接纳。因此,教师首先要创造条件培育良好的群体情感氛围,特别给予有攻击性倾向的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接纳,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在群体中表扬他们,从而使其不易遭到拒绝。当学生的安全需要和归属感得到满足,其注意力就容易集中在新鲜和美好的事物上,就能有效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家校同步的合作。在家庭中,家长必须注意自身修养,不要因自己对某些事情不顺心而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地攻击别人;对暴躁和情绪失控的孩子可采取暂时隔离或安抚等方法,使其情绪冷却下来再说,千万不要在孩子气头上再说难听的话,防止孩子发生伤人伤己的举动。教师和家长应一道创造合适的机会,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比如周末与家人去郊游、饲养小动物等等,培养和丰富其情感体验。

可供宣泄的环境。弗洛伊德认为,愤怒的情绪只有得到宣泄,才能有效降低人们的攻击性行为。小学生总不免有情绪失控或愤怒的时候,应鼓励他们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进行适宜合理的宣泄。例如:学校可以提供专门的宣泄室,备有充气假人或沙袋、弹性玩具等,让学生用这些物品替代攻击对象来发泄,通过对他人和自己没有伤害的幻想攻击活动使被激发的情绪释放出来,有助于减少和避免攻击性行为。

大众传媒的优选。在为小学生选择动画片等影视作品时,一定要考虑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可选择一些能带给学生知识和趣味、美和享受的传媒作品,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关心、温暖、团结合作精神等正能量,并引导他们分清应该学习哪些行为,哪些行为不该模仿,由此提升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适度还击的行为。遭到攻击而奋起还击,是一种正常的自然反应,是一种勇敢的表现和良好的品质,这比逆来顺受、消极躲避别人的攻击,更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适度还击可以向攻击者传递“攻击别人没有好果子”的信息,客觀上达到教育作用,进而减少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因此,教师对学生间的相互攻击性行为进行处理时,一定要认真区分谁是主动攻击者,谁是还击者,然后分别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2. 辅导社交策略与技能,助力社会性冲突的解决。

鼓励合作行为。当学生刚刚表现出攻击行为时,教师不一定非惩罚他们不可,劝开就行,或者先对这种行为“视而不见”,然后创造机会让学生相互合作,并对其表现出的等待、分享、合作、谦让、帮助别人等良好行为大加赞赏,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不断得到强化。当教师积极强化与攻击性行为相对应的亲社会行为时,学生将学会更多恰当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

培养移情能力。移情是对他人状态的一种替代性的情感体验和反应,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情感能力。学生在攻击别人时,若体会不到他人所遭受的痛苦则难有羞愧和内疚感。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移情训练、角色扮演、情景游戏等方式,给学生呈现一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形象,组织大家参与讨论、学习、观察。让有攻击性行为或倾向的学生体会到他人对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忧虑不安等否定的情绪,并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欢迎的形象,增强学生的榜样学习愿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进行沟通技能训练。许多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都缺乏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谈话技巧,不善于用合适的语言把自己的需要传达给别人,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想法。对此,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训练和个别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逐项指导其练习倾听、非语言交往、辨别和表达情感等基本的交流技巧,助其学会倾听、沟通和理解,提高交往能力,建立良好同伴关系。

3. 采用行为契约法和代币法,矫正攻击性倾向。

一要针对攻击性行为,签订“行为契约”。“契约”包括:(1)目标行为。如:不出手打人、不先开口骂人、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三下、找出同桌的3个优点等。(2)代币换算。换算主要考虑目标行为的难易程度和表现情况,如:以不同点数的扑克牌为代币,一天内没有出手打人奖励1点,两天没有出手打人奖励3点,三天没有出手打人奖励5点……对于有特别突出进步的情形,可以有额外奖励。比如:某天午餐时有个同学故意碰了他一下,他没有生气,更没有出手打人,当天就可以多奖励10点。当然,如果出现攻击性行为,则要相应有所惩罚。如:不小心出手打了人,有人提醒后马上停止,当天不奖励也不扣点数,但得重新按第一天算起计算奖励点数;有人提醒还控制不住,每次反扣10点等等。

二要约定代币的使用方法,以“代币量”赢得愿望的满足。如:集满30点换麦当劳套餐一份,集满50点买奥特曼图书1本,集满100点去游乐场玩半天等。这样,引导学生按“行为契约”行事、朝目标方向努力,他会为了自己心中的愿望努力控制行为。集到30点时,他可能会思考是直接兑换麦当劳套餐,还是坚持到50点或100点来实现更大的愿望,这就增强了其自我控制的能力。

具体到宇豪同学的心理辅导,可以首先采取前述两个策略,以集体心理辅导为主。教师应引导全班同学包括宇豪家长,通过不同方式体验、商讨有关攻击性行为的案例,理解、接纳宇豪。在此基础上,实施行为契约法——与宇豪沟通、商定,由他自己拟写“心理契约书”,向全班同学公开,同时挑选一位大家信任的同学担任特别督察员。该督察员每天放学前将宇豪的表现向全班同学进行总结汇报,如果其表现令全班二分之一以上的同学满意,则奖励第二天增加20分钟的体育自由活动时间(或是其他宇豪自己选定的奖励);反之,则取消奖励,宇豪还要加写300~500字的心理小报告。经过四周练习,第五周开始转由家庭实施,加入前述代币管理法。经过一个学期的综合心理辅导,宇豪同学基本消除了攻击性行为,成为越来越积极快乐的好学生。

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如果问题程度比较严重,则整个矫正过程可能要持续半年以上。教师与家长要运用多角度的思维方式,针对其原因努力消除影响攻击性的各种因素,并根据发展变化灵活调整辅导策略。

(责任编辑:林彦 黄晓夏)

参考文献:

[1]段宝军,张学芳,李艳子.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2015(22):102-104.

[2]贾守梅,汪玲. 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1(3):379-381.

[3]赵建华.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心理科学,2005(4):965-968.

[4]智银利,刘丽.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7):43-45.

猜你喜欢

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与反思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浅析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运用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试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一例攻击性行为学生的个案研究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