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018-06-26陶继新
陶继新
徐斌老师的无痕教育,从其生成的那一刻起,就具有了独特的魅力与生命的张力。因为它并非一时心血来潮的追求新奇,而是其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积淀到一定生命节点上的灵感迸发。尽管徐斌说无痕教育并非他的首创,可是他从自己数学教学的视界,赋予其新的内涵,让其烙印上了鲜明的“徐氏”风格。
情境故事让“体操”摇曳出艺术的美感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是,只有抽象思维,其“体操”就少了形象的美感与艺术的韵味;只有在插上形象思维的翅膀后,“体操”才具有独特的魅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这个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尚不发达,可他们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与神思天外的形象思维力却已露出端倪。徐斌深諳其中的要义,所以,他让学生学习数学定义、定理及比较抽象的算式规律时,往往巧妙地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情境故事,让学生在盎然情趣中,自然而然地明白抽象的事理。通过这样的方式,这些事理甚至还会叠印到学生的记忆深处,成为令他们终生难忘的印记。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数学,不但不会感到枯燥无味,反而乐此不疲。即使像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甚至于演绎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在一个又一个的情境故事中,慢慢地进入到他们的童趣世界里。
如果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数学的快乐环境,编写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情境故事,就会在“润物细无声”中,让他们“道法自然”地领略抽象思维的妙道,真正让数学成为一种具有艺术美感与生命张力的思维体操。
徐斌,便给了学生一根学习数学的艺术魔杖,只要握之在手,便会变幻出无限的神奇。可谓不着痕迹,尽得风流也。
有一次,徐斌教学一个不规则的六角形图形问题时,便设计了一个带有童话色彩的情境故事。
“现在,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玩一个猫抓老鼠的游戏,有兴趣吗?先看好,图上有猫和老鼠,但老鼠很狡猾,在途中设置了不少的障碍物,猫只能横着走或竖着走。你能帮助猫设计一条合理的路线吗?动手试着画画看……”
徐斌的话刚一落地,学生们便禁不住走进“设计一条合理的路线”的思考与研究中。即使有的学生路线设计出了问题,徐斌也不立刻进行点拨,而是让学生自己开动大脑,再行规划新的路线。因为“开而弗达则思”,让学生放飞自我思维,抵达教学上的“善喻”境界也就有了水到渠成之妙。
“统计”一课中,“森林里的生日”情境活动贯穿全课;“确定位置”设计了“小动物做操”“小动物的房间”两个情境活动;“认识小数”中设计了“配钥匙”和“想想做做”两个环节;“解决问题的策略”中设计了“文具店”购物环节……徐斌总是通过设计情境故事,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又在使学生形象思维起飞的同时,在不着痕迹中渗透了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有效的强化记忆与“无痕”的逻辑推理
想让小学生学会一种新的算式,自然有不同的方法:或将其基本规则告知学生,让学生进行演算,这在逻辑上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或是列出多个算式,让学生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即基本原理,这在逻辑上被称为归纳推理;有的时候,还会用到类比推理等。但究竟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学好,却是大有讲究的。
徐斌教学二年级“认识乘法”一课时,出示了教材上的情境图,要求学生观察教材上一共有几台电脑。有的学生一台一台数,发现有8台;有的学生2台2台数,也得到了8台;还有的学生用2+2+2+2来计算,同样得到8台的答案。徐斌随即告诉学生,求4个2相加是多少,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
接着通过组织学生自学课本,让学生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屏幕出示8个2的电脑图,要求学生求现在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时学生使用的方法中出现了加法列式和乘法列式两种。
一般的教师,往往由此会告诉学生,以后遇到类似的算式,用乘法比用加法好。可徐斌并没有特别指出一定要用乘法列式,而是紧接着出示了100个2的电脑图,然后问学生:“现在有几个2,用加法怎样列式?”学生刚开始还兴致十足地说着:“可以用2+2+2+2……”但说着说着,很多学生都停了下来,他们发现要写很长时间,算式太长了,黑板不够写了……有的学生终于想到,此时如果用乘法100×2或者2×100就快多了。
其实,要让学生真正学好数学中的某个新的知识点,绝对不是教师告诉学生定义定理等就万事大吉了。它需要一定的强化次数,并让学生能有深刻感受的强化体验,不然,新的知识点就不可能牢固地根植于学生的心里。徐斌的这一教学环节,就对学生起了经久难忘的强化作用。这样,乘法原理就在学生大脑中非常自然地形成了。而由此再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他们就会不假思索地用上乘法。这种由原理到个别的推理,就是逻辑上所说的演绎推理,也是一种高层次的逻辑推理。具有了这种推理能力之后,再进行相应的计算,就会迅速且自然地做好。这样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能力。
师:第一组题中,对两个除数进行加法或乘法运算都能得出下面一题的除数,这两种猜想是不是适合其他类似的除法算式呢?我们再来计算后面两组除法运算,验证一下这两位同学的猜想吧!
学生经过验证很顺利地掌握了连除的运算规律。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徐斌并没有直接将连除的运算规律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去进行类似的例题运算。这样,学生所经历的就是一个由演绎推理到归纳推理的过程。可由于起始阶段学生对这一运算并没有上升到规律的高度,所以,尽管当下或一时可以进行一定的运算,但并不能在其脑袋中形成牢固的印象。徐斌特别了解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所以,从归纳推理开始,步步为营地设计精巧环节,使之升华到演绎推理的高度。这样,就可以产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妙道。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徐斌一直没有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巧妙地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是开放与活跃的,其认知能力也在悄无声息中得以提升,记忆得到有效强化,进而能很好地把握连除的规律。
数学规律在哲学上可以称之为“道”,具体的演算可以称之为“术”。对于小学生来说,没有一定的“术”的强化与记忆,就很难触摸到“道”的玄妙。而通过他们自己的推理与猜想、演算与交流之后,他们才能抵达由“术”到“道”或“道”及“术”的一端。徐斌非常认真地学习了老子之道、《周易》之道,以及孔子“一以贯之”“忠恕”之道等,并由此站在一个很高的教学视角上进行课堂教学的谋划与设计。而他对儿童心理学的深入学习与研究,又让他站在儿童的视角,“无痕”地让学生一步步去认识与把握数学之道。
学生有着巨大的学习能力,但这种能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就有可能在美好的儿童时代慢慢泯灭。徐斌不只是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还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的思维翱翔于天空时,还生成了点亮其生命前程的自信心,提升了学习力。
特级教师的生命线在课堂
采访徐斌,总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动,感动于一直扎根于徐斌心里的使命感。他深知,任何一个学生,都只有一个童年,也只有一段小学年华。如果在这个时段,学生享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学习不到必需的知识,形不成必备的能力,生成不了应有的品格等,那当是一个为师者的失职。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思考,在徐斌那里,一直有一种巨大的动力支撑,那就是让他所教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都能由此驶向一个具有发展张力的生命前程。所以,他爱学生、爱课堂,绝对不亚于爱他的生命。即使当了校长,他依然活跃于数学教学的课堂上。他认为,数学可以更好地缔造学生的生命,也同样可以缔造自己的生命。课堂,其实就是一个师生共同演绎精彩的生命场。在这个场上,教师要激活学生的生命潜能,让学生养成一种生命自觉,并在潜移默化中,生成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担当精神。同时,他认为自己也在这个场里不断地实现生命的突围与飞跃。因为有了学生的精彩,才有了他自己的精彩,才有了如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所以,课堂成了徐斌奋斗不止并不断攀升更高境界的道场,成了他感受审美意蕴且放飞思维的乐园。
徐斌说:“我每天都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二十多年如一日。尽管曾经有好多次机会,我可以离开课堂、离开学校,但我发现课堂一直是我最热爱的地方,于是我依然坚守在这里,做一名完整的数学老师。每天享受着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数学、讨论数学的时光,这也是我人生中最美妙的时光。如果有人问我‘你评上特级教师已经十五年了,你都当上校长了,为什么每天还要上课呢?我的回答会极其简单——特级教师的生命线在课堂。”
徐斌会不会因此忙得不可开交,累得疲惫不堪?
笔者每次见徐斌,他都是那么从容与愉悦。这是因为他心里有幸福感,外化出来才有了如此的“风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说“知”在求知层面,“好”在道德层面的话,“乐”则升华到了一种审美境界。徐斌,不就是一个“乐之者”吗!
宁静之夜的“立言”之美
也许有人认为,徐斌如此之忙,尽管也有快乐,可他少了宁静,更没有时间写作了。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人们只是从白天繁忙的工作中,看到他那马不停蹄的身影,却不知道还有夜间尤其是深夜中的另一个徐斌。
夜阑人静时,徐斌更多的是游弋于写作的海洋里。因为他认识到,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在数学教学等领域里的学理性思考,应当以“立言”的形式,让其成为一种永恒的精神收藏,为自己,也为别人。
有人说,写作是一个苦差使,可徐斌却认为那是一趟妙不可言的审美之旅。他曾用诗一样的语言形容写作时的情景——
我享受着上天所赐予的这份独特的宁静。常常在夜晚,月光打湿了窗帘,一种情愫,慢慢地在空气中弥散。窗外,月光或飞或洒或流或泻,在天为霰,落地成霜,涓涓汩汩……房间里,没有其他的声响,任由我的思想和自己的灵魂一次次地碰撞,“嗒,嗒……”指尖在键盘上流淌着心灵的旋律,我不断咀嚼着白天课堂的点滴,沉浸在这样安逸的宁静里,心中,似有暖暖的东西流过。
诗意的心境,丰沛的知识,独特的思考,让徐斌的文字在进行形象美与抽象美“互文”之舞的同时,也拥有了巨大的智慧含量,并闪耀出理性的光华与艺术的美丽。其发表在几十家报刊上的数百篇文章,以及他的专著《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追寻无痕教育》《徐斌与无痕教育》中,我们不但看到了他数学课堂教学的神奇,同时,也看到了他那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乐感文化情结,以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历史担当。这种种不断地叩击我们的心扉,让我们在“见贤思齐”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有了一种新的生命追求。
功夫在诗外
有的人也想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并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可是,还有不少人尽管也努力实践,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他们不仅不能像徐斌那样游刃有余,其学生也依然视数学学习为畏途。
那么,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
我想,原因大概出在这些教师没有徐斌的“功夫”。
大诗人陆游对他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数学教学也是这样。真正走向更高境界的数学教师,绝对不可能止步于数学的单一领域,任何一门学科,都与其他学科甚至更宽广的领域有着内在的联系。那些看似与数学无关的高品质的知识与智慧,却有着“无用之大用”的美妙。
徐斌之妙,在于他不但懂得这个道理,他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践行者。从学生时代起,他就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所读之书更多是文学书;他所参加的自学考试,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诸如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他不但多有涉猎,而且有的还深有研究。所以,他可以从更高的视点窥观。即使是一个很小的数学知识点,在其教学的时候,或生成美学的风景,或富有哲学的意义,或“于无声处”蕴藉人格的教育,或让学生小憩于文学艺术的殿堂里,不经意间领略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共舞的美妙。
学生天天沐浴在这样的学习氛围里,不但会爱上数学,形成能力,还会从更多的层面提升学习的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都不能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甚至也不只是让学生形成某种能力,而应当把课堂作为智慧融通的场所,让其成为学生一生积蓄生命能量的动力场。
这让我不由得想到外语的教学与学习。不少学生学习某一外语,从小学到大学,16年的时间,竟然说不好一口流利的外语。可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对他们来说,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一门“外语”。他们学习这种“外语”,没有专门的教师,也没有专门的课堂,可是,两三岁即可说好这一种语言。原因何在?因为他们刚一出生,就掉到了本民族语言的汪洋大海之中,几乎无处不在的语言浸透,让他们不知不觉且轻而易举地学会了一门“外语”。看来,学习语言,也有“无痕”的特点。
徐斌的無痕教育,恰恰如婴儿学习语言一样,不经意间创设了一种学习数学的环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自如地学会学好数学。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高层次的数学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呢?
(责任编辑:林彦 黄晓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