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肠疾病经灌肠超声造影检查与肠镜检查的对照分析

2018-05-18聂茹吴朱玲易凤连黄守章邓由清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粘膜肠壁大肠

聂茹,吴朱玲,易凤连,黄守章,邓由清

(东莞市清溪医院功能科,东莞 523660)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的影响,大肠疾病的发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大肠疾病患者的发病数量严重危害患者机体健康[1,2]。既往临床用于诊断大肠疾病的方法主要为肠镜检查和钡剂灌肠检查,但上述两种诊断方法存在一些明显的应用局限性[3]。常规胃肠道超声由于肠道气体及内容物干扰,检查受限,随着超声技术日益提高,经灌肠超声造影能够避免了气体及肠内容的干扰,肠腔呈充盈状态的管状结构,可以清晰地显示管腔及管壁结构,在显示肠腔病变方面优势明显,对大肠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4]。本研究选取80例经病理证实的大肠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在大肠疾病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80例大肠疾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区间30岁-72岁,平均年龄为52岁。80例患者的具体病理类型为:肠息肉36例;大肠癌17例;炎性病变15例;淋巴瘤5例;平滑肌瘤3例;脂肪瘤2例;囊肿2例。

1.2 研究方法 分别对80例患者实施经灌肠大肠超声造影检查及肠镜检查。(1)经灌肠超声造影检查:超声诊断仪为PHILIPS HDII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选择使用变频凸阵探头,频率设置在3.5 MHz-5.0 MHz之间,造影剂为胃肠超声助显剂,检查前患者清洁肠道:20%甘露醇250 mL口服,随后半小时内口服平衡液1,000 mL-2,000 mL,排至清水样便即做好肠道准备;检查时患者左侧卧位,将肛门部完全暴露,常规肛门指诊,将一个20号双腔导尿管插入患者肛门5 cm-8 cm,向导尿管的一腔灌注10 mL生理盐水充盈球囊并固定,然后连接装有造影剂的灌肠袋,将患者的体位改为平卧位,松开导管夹,使造影剂充盈患者大肠,边灌肠边检查,检查过程中根据图像质量对造影剂使用量进行调整。检查时按逆时针方向进行,从直肠、乙状结肠至升结肠、回盲部,仔细观察病灶及其与周围组织及器官的关系,肠蠕动情况,有无腹水、肠梗阻、淋巴结肿大等。(2)肠镜检查:使用日本奥林巴斯主机,型号CF-H260。清洁肠道后,患者左侧卧位,进镜依次观察直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肠壁粘膜层的颜色及光滑度,是否存在炎症、溃疡、占位性病变,了解病变部位、数目、形态、大小、边界等,观察粘膜层有无受压情况,必要时在病变部位取组织送检病理检查,进一步获得病理诊断。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选取的观察指标包括:(1)80例患者经灌肠超声造影超声检查的影像学表现;(2)80例患者肠镜检查表现;(3)80例患者经灌肠超声造影、肠镜检查的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

表1 两种检查方法的病灶检出率比较

图1 肠粘膜下囊肿超声表现

表2 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比较

图2 肠粘膜下囊肿胃镜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的病灶检出率比较 经统计80例患者经灌肠超声造影的病灶检出率为90.0%,肠镜检查的病灶检出率为96.2%,见表1。

2.2 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比较 80例患者经灌肠超声造影的诊断符合率为84.7%,肠镜的诊断符合率为88.3%,见表2。

2.3 两种检查方法优劣势比较 对于突向腔内生长及粘膜的病变,胃镜具有明显优势,但对于肠壁粘膜下、肌层及特别是肠外病变则无能为力;5例肠淋巴瘤,3例平滑肌瘤,2例脂肪瘤及2例肠壁粘膜下囊肿超声能够判断病变位置,对囊肿轻易做出诊断,见图1,肠镜仅发现局部粘膜隆起,难以辨别病变位置及性质,见图2。

3 讨论

大肠没有简单、有效的影像检查方法,既往检查常用方法有肠镜、钡剂灌肠检查,由于肠镜检查有一定痛苦,因此部分患者不愿接受[5],多数患者因为症状明显才就诊检查,发现时往往已是晚期病变,肠道早期肿瘤较难发现。伴随着我国临床对大肠疾病诊断方法的深入研究和诊断设备的不断提高,经灌肠超声造影在大肠疾病诊断中所具有的应用优势得以不断凸显[6,7]。

本研究观察80例大肠疾病患者的经灌肠超声造影表现和肠镜结果,80例患者的经灌肠超声造影表现具有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病变处的管壁层次结构和肠壁厚度方面。大肠癌根据肿瘤的形态和声像图可分为以下几型:(1)肿块型:病变肠管壁局限性增厚呈肿物向肠腔突起,表面高低不平呈"菜花状",基底宽,病变处肠壁层次不清,连续性中断,病变处管腔变窄,造影剂流过时呈"小溪征";(2)溃疡型:病变肠管壁局限性增厚,粘膜面形成深大溃疡,多表现为"火山口征",肠壁明显僵硬,蠕动减弱消失;(3)缩窄浸润型:病变肠壁呈弥漫性或环形不均匀增厚,肠壁结构层次不清,肠腔环形狭窄。中晚期大肠癌声像图明显,但早期病变肠壁增厚不明显,容易漏诊或与炎症性病变混淆。肠息肉患者的经灌肠超声造影表现为肠壁结构层次清晰,起自粘膜层向肠腔内局限性突起的肿块,圆形或椭圆形,形态规则,基底部较窄,呈稍低回声、中等回声或稍强回声,可随肠蠕动来回摆动,肿块处粘膜下层连续完整,超声易于诊断,但对于小于6 mm的息肉,超声容易遗漏。大肠急性炎性病变表现为肠壁弥漫性增厚,层次清楚,黏膜不光滑,病变肠段蠕动多数活跃,易急惹,与肠癌蠕动减弱消失可鉴别,但不能判断大肠炎症的种类,对慢性期则无诊断价值[8]。淋巴瘤、平滑肌瘤、脂肪瘤表现为肠壁肌层或粘膜下有实性回声团,肿瘤边界多清晰,肠壁蠕动正常,局部粘膜面光滑。

对比经灌肠超声造影及肠镜两种检查方法的病灶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发现,80例患者经灌肠超声造影检查的病灶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均较高,两者检查结果相近没有显著性差异[9]。超声未检出的病变主要是大肠癌早期病变、<6 mm的息肉、慢性期的炎性病变。大肠癌早期病变局限在粘膜层、粘膜下层或肌层时,超声仅能发现局部肠壁轻度增厚,易漏诊或与炎症混淆[10,11]。对于突向腔内生长及粘膜的病变,胃镜具有明显优势,但对于肠壁粘膜下、肌层及特别是肠外病变则无能为力;肠镜仅发现局部粘膜隆起,难以辨别病变位置及性质;8例大肠癌因肿块较大,肠腔严重狭窄,镜子无法通过狭窄止于检查,肠镜未能观察病变范围,超声检查可以测量病变范围,浆膜是否受累,周围淋巴结是否肿大转移,对疾病进行分期,补充了胃镜检查的不足。对本研究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我院认为经灌肠超声造影用于检查大肠疾病,可以清晰显示肠壁有无增厚、肠腔有无狭窄、病变累及部位及范围,肠外受累情况等,可较直观显示病变基本情况,影像学表现特点突出,病灶检出率高,定位准确,能够有效提高大肠疾病患者的诊断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并能随时监测临床治疗的效果,无创、相对方便的操作可作为现阶段我国临床诊断大肠疾病的首选方法,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得到深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丽, 沈理, 陆殿元, 等. 胃肠充盈超声造影在普查胃十二指肠病变临床应用初步报告[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4,30(2): 130-133.

2 姚明英. 胃肠超声造影法诊断胃肠疾病的临床价值[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6(8): 126-128.

3 曾南萍, 曾玲, 张和林, 等. 改良低张法肠系超声造影在老年小肠疾病患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 重庆医学, 2013, 15(32):3878-3880.

4 赵妍, 唐少珊, 王一娇, 等. 结肠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其定量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26(12): 2317-2320.

5 商慧华, 苏洪涛, 戴海莹, 等. 超声造影诊断胃肠疾病的临床价值[J]. 中国急救医学, 2014, 14(21): 43-44.

6 翟真真. 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J]. 北方药学, 2012, 9(1): 70-71.

7 龙煜, 夏国园, 钱彩艳, 等. 超声造影在大肠疾病检查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乡村医药, 2014, 10(17): 76-77.

8 陆文明. 临床胃肠疾病超声诊断学.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 177.

9 余振, 李建业, 蒋俭, 等. 术前血管造影及术中多普勒血流探测在结肠代食管术中的应用[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37(11): 1-4.

10 廖继安, 沈丹. 左侧输尿管结石伴肝及横结肠同时性多原发性恶性肿瘤超声表现1例[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2,21(3): 275.

11 张洪江, 温美艳, 李玉鹏, 等. 结肠腺癌"假肾征"超声表现一例报道[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2, 24(12): 2398-2400.

猜你喜欢

粘膜肠壁大肠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16 排CT 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作用探讨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大肠镜检阴性慢性腹泻与末端回肠病变的关系分析与探讨
64排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
基于严重烧伤抗休克时胃肠粘膜内缺血的研究
粘膜下阴道紧缩术矫正阴道松弛的护理
粘膜下阴道紧缩术手术治疗阴道松弛患者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