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纠错”中进步,在“改错”中成长
2018-05-14陈玲
陈玲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要求教师重新认识教学资源。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面对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教学资源,教师应善于捕捉,灵活处理,以新的观念、新的眼光,站在新的视角对其价值进行定位,在学生“犯错”之后有效地进行“纠错”,让学生在“纠错”中进步提升,在“改错”中逐步成长!
一、在课堂教学中“纠错”
在课堂上,不少教师往往过于追求正确率,而视差错为洪水猛兽,因而也常常容易忽略另一种精彩。
真探究必然伴随大量差错的生成,课堂本来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华罗庚说过:“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的差错看成可利用资源,让错题成为学生学习的“生长点”,我们的课堂也会因差错而变得有意义和生命力。
1.结合生活,深入理解。
教材中有一些知识点如果光靠教师的讲解,因为脱离了生活实际,学生将很难理解,做题时思路也会混乱不清。而如果教师用生活中的实物来代替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和观察,将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够全面、零散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学生就会加深印象,并能够真正地理解和运用。
比如,升和毫升是常用的计量单位,但学生平时很少关注,书上的图片和生活中的实物差别很大,学生很容易将升和毫升搞混淆。于是我让学生课前调查家里和超市里的物品,初步了解升与毫升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课中让学生带了部分实物实际观察,并增加实际操作环节,深刻理解容量的意义,课后再去调查,再次感受升与毫升的区别。
经过这样的教学之后,学生们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头脑中留下了一定的印象,知道填写单位时要用什么样的物体去想象和对比。虽然这样做大大降低了错误率,但还是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遇到题目都能做对,如果再出现错误,笔者也会准备一些教具去帮助他们理解,毕竟这部分知识和“千克、克和吨”一样,都是比较抽象的,要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在生活的实物中去体会和感悟。
2.对比明晰,掌握方法。
本学期教学了有关四则混合运算及简便运算的知识,在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之后,笔者发现,学生很容易把知识点混淆,几乎是逢做就错。于是笔者特地找了几组错误让孩子自己辨析,由此明晰做题的方法。这里是笔者当时找出的一组例子:
25×40×4 304×22
=(25×40)×(25×4) = 300×(4×22)
= 1000×100 = 300×88
= 100000 = 26400
765+98
= 769+(100-2)
= 769+100-2
= 76898
一给出学生课堂作业中的错误,就有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
生1:“第一题是三个数相乘,而且看到25就想到4,直接运用乘法结合律,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就可以简算了,这里的25可以先乘40,也可以先乘4。”
师:“那这位同学的错误是把题目看成什么去做了?”
生2:“想成乘法分配律分配的过程了。”
师:“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在题目中有什么区别吗?”
生3:“乘法分配律用到分配的过程,题目中应该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括号里是加号;而乘法结合律是三个数连成,没有加号!”
师:“那第二题呢?出现什么问题了?”
生4:“304不等于300×4,应该等于300+4,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师:“第三题呢?”
生5:“第三步是加法,怎么能用乘法呢?”
经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不仅明晰了纠错的方法,在之后做题时,也能注意到不同的算式应该用不同的运算规律去完成。
3.巧妙引领,解决错误。
笔者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除法应用题”时遇到了这样一道题:学校栽了85棵柳树,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5倍,杨树有多少棵?要求学生自己寻找条件与问题解答。有的学生列式:85×5=425(棵),有的学生列式:85÷5=17(棵),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算式,而这位教师并没有立即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再次认真读题,想一想谁是谁的5倍,到底柳树多还是杨树多,学生很快改正了错误。
遇到学生的错误时,教师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让学生自行体会,并寻找纠错的方法,能够使他们获得更多的自信和成就感。如果教师急于帮助学生纠错,代替学生完成他们能够完成的思考过程,可能会让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也会让部分学生有“失败者”的感觉。因此,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课堂教学出发,正确引导对错误的分析,从错误中领略成功,实现学生由“失败者”向“成功者”的转变。
二、在课后作业中“纠错”
作为一名教师,回首看看,我们会发现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作业中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错误是孩子们最朴实的想法、经验的真实暴露。我们要包容、接纳学生错误,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利用错误资源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更需要以学生为主,自我纠正,自我总结,并在交流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和提升。
1.列错纠错,及时巩固。
笔者经常从学生作业中找出典型的错误,列出并纠正,及时地加以巩固,形成系统。
教学完三角形单元后,我发现学生给三角形作高时出现的问题尤为严重。于是我列出学生易犯的几个典型错误,让学生做数学小医生,议论辨析。学生通过讨论和纠错,很快得出给三角形作高的几个注意点:画虚线,标直角符号,一定要从一个顶点到对边作垂直线段,画出的高一定要是指定底边上的高。
2.及时记录,提醒自己。
我让班级每个孩子为自己准备一本“错题”记录本,把自己平时在课堂中、作业中、练习中一些经常犯的错误、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记录在其中,并时常去翻阅。渐渐地,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会有意识地去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并且能对已有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学生学习进步了,自主性增强了,学得也更开心,更有信心了。
3.互动交流,共同进步。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进行反思,不断提高学生发现、分析、改正错误的能力,达到正确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目标。
在教学中,我时常腾出一定的時间让学生针对自己的错题进行交流和讨论,说说自己做题时是怎么思考的,问题出现在哪里;聊聊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错误,于是大家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孩子们将差错资源共享,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促进共同进步。
总之,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不但要宽容学生的错误,更要挖掘、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正确对待和处理,巧妙利用。只有在“出错”“纠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真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滨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