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意境教学浅谈
2018-05-14周剑飞
周剑飞
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古诗教学是比较重也比较“棘手”的教学任务。课本中编选的古诗,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均是名篇佳作,都具有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形象、音韵优美的特点。学习古诗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们的知识积累,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也能帮助他们了解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体会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重点,难点则在于美感的捕捉,在于在情与景之间架起一座桥。古诗是重抒情的文学形式,要教好古诗,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以境激情”,即意境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反复朗读体味意境
古诗的语言结构十分严谨,教学时必须加强学生语感的训练。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通过抑扬顿挫的音调、节奏去感受诗句的生动性和感情色彩,从而理解内容和思想,达到体味意境的教学效果,所以古诗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渗入朗读的训练。在初读时,可以用有感情的朗读来弥补对古诗文字的陌生感,在朗读中理解内容,通过想象观照文中之景;在分析意境理解含义时,同样需要反复朗读,注意押韵和平仄,给人以音乐美的享受,传达出律动的美感。如唐诗《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以寒霜满天地为背景,从视听两方面写出“月落、乌啼、江枫、渔火”的凄冷孤寂之景,进而引出“愁眠”之曲。“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以“客船”点题并上贯全诗,使眼中之景都染上了诗人之乡愁。在理解了诗句后,要以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咀嚼诗味,领会诗文意境。如,可以按以下方式进行指导:“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让学生懂得读时要注意重音、停顿、语速等,并充分利用朗读的律动美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读想之中看到一幅静夜卧对江枫渔火,卧听寺庙钟声的旅居图,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教育。
二、以境激情发挥想象
有些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比较丰富、复杂,似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朗读、分析,而且要以境激情,引导学生加以想象,方能体味出其中的意蕴。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诗中的句子跳跃性很强,似乎不连贯。而“愁云惨淡万里凝”与“千树万树梨花开”似乎也是矛盾的,但是结合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加以分析引导,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把一句句诗连缀成一幅幅画面。其中既有大雪纷飞的雪景图,又有与友人告别的送别图;既有友人归京的欣喜,又有自己不知何时能归的无奈。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去发挥想象、联想,才能真正为诗而心动,深受感染而产生共鸣。好的古诗教学不仅能让学生读出感情,而且更是一种诗画、诗情、诗意的再创造、再组合。学生读诗若有这样的境界,无疑得到了美好的艺术熏陶。
三、捕捉形象切入意境
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指出,对抒情性艺术为主的诗歌,其最高的美学范畴是意境。意境是抒情性艺术中情与景辩证的统一加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虚实相生所构成的深邃的审美空间。小学生的特点是,其形象思维的能力高于抽象思维,因此课本在选录作品时多选用情景交融、寓理于景的作品,有利于学生理解意境、感受哲理。于是古诗写的事物、景物或人物就具有了形象性。小学生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对于语言文字有其独特的感受,因此从捕捉形象入手讲解十分有必要。如杜甫《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那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之雪、门前之船,那流畅的线条、明朗的色彩,仿佛勾勒出一幅中国画,可谓诗中有画。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运用白描手法,信手拈来,情感充溢。如《游园不值》则诠释了如何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活”,“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杏出墙来”赋予了树枝情感,展现了富有生命力的景色。句中“关”字和“出”字,显出红杏的生机勃发,更显现出满园关不住的春色,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刘勰说:“昔诗人什篇,为情而先文。”李东阳进一步说:“所谓比兴者,皆托物富情而为之者也。”因此从捕捉形象切入是进行美育的基础。读者再现画面接触诗人“所见”时,已然接触诗人“所感”。
四、抓住意境领悟理解
毛泽东说:“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可见审美理解对于真正理解诗文内涵有重要的作用,是审美主体在足够的知识准备基础上,依赖于生动、具体、直观的形象和情感的体验,而产生的“心领神会”甚至“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状态,是融汇感知、想象、情感等因素之后构成的新的意象审美要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面看来只是描述看庐山之景,而实际上却深藏着生命的哲理。所以说,只有这种理解,才能从“悟”的高度,把握住审美对象的深层内涵,体味它所表现的生活本质和人间的至情真理,进而使意境得以升华,领悟到“微尘中有大千,刹那间见终古”的深远含义。而小学生因其生活经历的局限性,对古诗的深刻内涵理解有着片面性,甚至出现偏差现象。诗人创作常常托物言志,借助景物、生活场面或某种事情来传递内心的感情。诗中一字一句、一景一物都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因此,指导学生抓住意境,对于进一步理解古诗,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诗是“言志”的,古诗教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朗读并熟读成诵,诗中有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形象、深邃的意境。教师教学应从以境激情,体味意境,捕捉形象,领悟意境导学,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将中国古典诗文这一宝贵遗产继承并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安家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