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穷幽极微,探寻小说教学的路径
—— 以《孔乙己》为例

2018-01-25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酒客叙述者孔乙己

◎ 吴 莹

小说教学惯常的着手处是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有些时候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为了讲得清楚,不惜将“三要素”割裂成块,分门别类来讲,这样做未必可取。在教学过程中,文本的整体性不应遭到破坏,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完整地感受到作品的特点和内蕴,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生学会学习,掌握阅读这一篇小说、这一类小说的方法和途径。

同时,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的个性,每一个作者都有他的风格和独特的思考。对于不同的教学材料,教师面对教学内容要做出个性化的选择,尽量突出文本的核心价值和教学意义。下面以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的教学为例进行分析,主要从“叙述视角”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研读,以此启发学生思考此类小说的阅读方法。

一、案例描述

(一)教学环节一:整体感知,明确主人公和叙述者身份

师:哪个同学能够解释一下“孔乙己”这个称呼的来历?

生1:孔乙己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了这个绰号。

师:可见“孔乙己”这三个字……

生2:是个绰号!

师:也就是说,这个人连一个正式的姓名也不被别人知晓,可见其地位如何?

生2:地位很低微,卑贱。

师:这个身份低微的人的故事是由谁来讲述的?

生3:由“我”,一个十二岁的酒店小伙计。

……

生4: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生5:我觉得故事的讲述者现在是一个成年人,而这篇文章是追忆少年时期发生的一些关于孔乙己的事情,所以是以少年伙计的口吻来写的。

师:请坐,说得好,故事由成年的“我”叙述,运用的却是少年“我”的视角。

从文中一些细节处捕捉信息,初步推断出主人公的身份地位,同时转入对叙述视角的关注,叙述者的身份、视角是须认识清楚的问题。

(二)教学环节二:梳理文本内容,研读叙述者眼中的主人公形象及社会环境特点

师:在十二岁的“我”眼中,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

生1:孔乙己在“我”眼中,还有酒客和掌柜眼中,是一个笑料。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1:“众人都哄笑了起来”。这句话出现在第4节的结尾。还有第4节“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第6节“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第7节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第11节的“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都是在写笑。孔乙己就是人们的笑料。

师:说得很恰当。除此之外,少年小伙计心中的孔乙己还是怎样的?

生2:第4节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师:你读了两句,我们先看第一句吧。站着喝酒意味着什么?

生2:像短衣帮一样经济拮据,没钱坐着喝。

师:穿长衫意味着什么?

生2:长衫是有身份,有地位的象征。

师:那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又意味着什么?

生2:既贫穷,又不肯丢面子,故作清高。孔乙己既没有钱同长衫主顾一样要酒要菜坐着喝,又不肯将自己归类到“短衣帮”,长衫是他对于自己“读书人”身份的强调。

师:这是怎样的长衫?

生3:又脏又破的。

师:也不像个体面的读书人,看来他在人群中是无法被归类的,身份比较尴尬。

生3:是的,所以在十二岁的“我”看来,孔乙己不仅穷困潦倒,还有一点自命清高。联系后文中他说的“君子固穷”“之乎者也”这些话,更能体现这种特点。

教师将问题分解,学生逐步思考,然后将信息重新组合,从而推断出结论,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教学环节三:探究文本内涵,理解作者情感态度及创作意图

师:时隔多年,成年后的“我”,在叙述中有无对这个底层人的悲剧进行反思?这个问题很难一下子回答,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刚才文中画出的句子,很多叙述的用词颇有意味。

生1:第4节中的“叫”“故意的高声嚷”,这是成年后的“我”用的词语。

师:体现讲故事的人怎样的态度?

生1:对取笑孔乙己的人的不满、反感,有种潜在的排斥。

师:此外同样是对孔乙己偷窃一事的叙述,第10节和第5节的叙述有什么不同?

生1:这里(第5节)有很多的副词,“幸而、可惜、没有法、免不了”等,都带着一种偏向。

(PPT显示句子)

生2:“偶然”和“总仍旧”有区别,前者表示次数不多,偶尔为之;后者强调持续性,一贯偷窃。

生2:“没有法”和“自己发昏”隐含了不同的情感,前者有对孔乙己的同情,后者是一种指责,好像他被打是活该的。

师:对同一件事的表述,“我”的言语中包含着对孔乙己隐隐的同情,酒客直接谴责孔乙己,一边漠然地鄙夷孔乙己,另一边也在公然承认丁举人的地位,甚至自觉维护其权威。

品味词语,体会副词、动词的巧妙运用给文章带来的丰富内容和人物情感的流露。

师:孔乙己的命运是一出悲剧,面对这悲剧,“我”和鲁镇人表现出怎样不同的态度?

生1:第10段酒客谈论孔乙己的“死”和结尾“我”提到孔乙己的“死”,态度有很大不同。

师:具体说说有怎样的不同?

生1:第10段中酒客与掌柜的对话语气,很没有人情味。

师:酒客和掌柜在谈论孔乙己时,各是什么心态?

生1:酒客是漠然冷淡的口吻,掌柜也是,似乎巴不得故事越曲折离奇越好,一再地追问“打断了腿”的后续。

师:带着听故事的猎奇心理。

生2: 对,酒客后来说“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的听了这句,便不再追问,仍旧慢慢算他的账。

师:刚才提到结尾也谈到了孔乙己的“死”。

生2:是的,第13节“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师:13节回应了前面“许是死了”这句,我记挂到如今,可以推断成年的“我”怎样的情感?

生2:对孔乙己命运的念念不忘。

师:挂怀。

分解主问题后,学生从表述过程中行为动词的选用方面,从对同一个事件人们叙述的差异上,以作者插叙一个相关事件的表述中,从对人物悲剧命运不同的态度中,读出叙述者的反思。

师:作者借这个成年“我”的反思,想要表达什么?请同学总结一下。

生3:借少年“我”的叙述和成年“我”的反思,不仅展现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还表达了鲁镇的人对孔乙己的冷漠残酷。

生4: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这样的社会的不满和谴责。

师:对,还有批判和否定。可见鲁迅所关注的不仅是孔乙己横遭迫害的不幸,他更重视的是人们对孔乙己的不幸的态度和反应。

学生应由这一篇小说的学习过程总结相应的阅读经验和思考方式:读一篇小说,不仅要关注人物的命运,还可关注叙述者是怎样讲述这个故事的,由此推断讲故事人的情感态度,并进一步发现作者借助叙述者的口吻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态度。

二、案例分析

(一)关注小说叙述视角,探求文本核心价值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编制的2017版《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对于小说的阅读教学做出数点建议,其中在“理解小说的内容”部分提到:“分析小说的叙述视角,比较不同叙事视角带来的内容差异,推断作者的情感倾向、价值倾向”。对于一些叙述视角独特的小说而言,以此为突破口来研读文章,有时可以更贴近作者的行文思路,更便捷地去理解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倾向和创作意图。

九年级学生已积累了阅读小说的一些经验,初步掌握了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能够自觉地关注小说“三要素”,并有意识地分析人物形象。因而学生在自学阶段通读文章,基本可以读懂孔乙己的悲剧故事并分析主人公形象,而本文叙述视角的巧妙安排及其作用,却是学生不易揣摩得到的,也是这篇课文值得探究的独到之处,值得作为课堂的一个必要的任务加以解决。

(二)关注语言表达形式,穷幽极微品析特点

鲁迅的作品中有很多颇具特点的语言表达,对此学生在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等作品时已有所感悟,也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在《孔乙己》中,同样不乏这样值得细究的语言表达。如作者借叙述者的口吻来叙述孔乙己生平的时候,遣词造句的口气读来带有明显的理解和同情,而作者笔下的其他“看客”们,则以另一种态度和语气去谈论,这在对孔乙己偷书的叙述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视为文章的“反常处”。

当学生能关注到这样的语言表达是作者有意为之,是小说的语言特色,且可以从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和意图时,便可以更深入、细致地解读文章内容,这也是提高他们语言素养的实践途径。

(三)关注学生学习经历,问题铺设思考路径

阅读的过程也是一次思考的过程,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从已知到未知,再使未知变为已知的过程,我们要思考如何促动这个过程的顺利推进。一般而言,教师以问题来带动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探寻,但是这些问题之间不应是散乱、无序的,而应构成一条可以向纵深发展的逻辑链。

这节课的主问题有四个:①孔乙己的故事是由谁讲述的?②在十二岁的“我”眼中,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我”对孔乙己的态度怎样?③“我”观察的孔乙己在鲁镇人心中的地位是怎样的?④成年的“我”对孔乙己的命运有怎样的反思?作者借成年“我”的反思想要表达什么?

这四个问题是逐步深入的,问题一是为了帮助学生明确故事叙述者的身份,问题二从叙述者的角度分析主人公孔乙己的形象,问题三进一步研读叙述者所观察到的孔乙己在鲁镇人心中的地位,问题四在此基础上探究叙述者对于孔乙己命运的反思,以及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态度。在这一问题链的驱动下,学生不仅关注到孔乙己的命运变化,更可立于叙述者的角度深思,通过品味叙述的用词、叙述的语气和细节来获得更多体会,不仅深入理解小说的主旨、内涵,体会作者情感,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怎样思考问题、怎样解读此类小说。

此外,在学生思路阻滞的时候,要及时分解问题。如第三、第四个主问题难度都较大,学生难以解决,此时教师可以将问题分解,逐步解决。比如,将主问题三“‘我’观察到的孔乙己在鲁镇人心中的地位是怎样的”分解成“‘我’所观察到的孔乙己在酒客心中的地位怎样”“在掌柜心中的地位怎样”以及“酒客和掌柜这类人自己的地位又怎样”这三个问题,逐一思考后再将从这三个问题中得出的认识重组,便得知孔乙己的地位乃是“底层中的底层”,主问题便迎刃而解,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让学生经历这样的思考过程,也为学生今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铺设思考路径的示范。

猜你喜欢

酒客叙述者孔乙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伤寒论》酒客病辨析❋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梅信
酒客病辨析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