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阅读课活动设计探究
2018-01-25◎陈洁
◎ 陈 洁
“核心素养”又被称为“21世纪素养”,是人们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需要,将知识与技能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和不可预测情境的能力和品格。这一涵义奠定了英语学科已不再是单纯的工具型学科,而是从人文性角度考虑,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可以具备哪些关键的技能和必备的品格。因此英语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已进一步演变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为英语学科厘定了四项学科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在这样的新形势、新环境之下,英语的课堂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笔者希望借由一堂英语文学阅读课中一些活动的案例分析,抛砖引玉,与同仁们一同探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为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可能,使英语课堂成为培育核心素养的广袤沃土。
一、活动背景
语言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高中英语课堂引入经典英美文学,可使学生细细品味其承载着时代气息的语言,又能在作者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中去学习和欣赏其背后的文化涵义。
本次选材为《英语(牛津上海版)》高三下册教材Unit 5中,改编自欧·亨利的代表性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笔者回顾以往课堂教学目标的修订过程,心里非常感慨。最初目标的设定,虽然查阅了很多语文课《最后一片叶子》的赏析及课堂设计思路,但感觉一直逃脱不掉一般阅读课的枷锁,对于生词究竟应处理到何种程度,文本的内涵需要挖掘多少细节,以及文学作品最终想要让学生收获什么等,是一直困扰笔者的问题。
经过多次调整之后,笔者对于文学阅读课的目标有了重新的定义,它不应该只是一节简简单单的用英语去呈现的语文课,西方的作品从语言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及所蕴藏的奥妙,这和汉语言翻译过来的作品是有所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应该收获的是三个维度的内容:对故事的情节有大致的了解;通过品味语言对作者的描写有一定的欣赏能力;能够从这部作品中获得对生活的启示。因此,文学课的目的,应该围绕以上三个维度分为:让学生通过了解作家走进经典作品,调动学生对其代表作品的阅读兴趣;通过课上教师的提问和追问、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互动,分析揣摩作者对人物性格的描写,体会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从而提高欣赏文学、品味经典的能力;最终希望通过学习,感受作品背后的正能量,带给生活更多的启示,也促使学生进一步热爱经典作品。三个层面逐级而上,分层落实文学作品阅读课的目标。
二、活动过程
(一)结合学情特点,构建个性故事地图
考虑到学生此前在语文课上对大致情节已基本有所了解。因此,虽为第一课时,整个故事内容却已不必由教师一一赘述,而是由学生自己在理清脉络框架、人物关系之后,将故事的主要情节自主设计成个性化的故事地图。教师可以在课前先给学生适当地解释一下:故事地图是什么,它可以解决什么,又可以如何呈现?笔者以这篇小说为例设计的学生活动如下。
What is a story map?
It is a picture like a thinking map based on the main idea of the story, which figures out 3 questions:
(1)Who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2)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3)What happened to them?
Directions: Please design your personalized map and share with us the main idea of the story by using your own words in class.
学生设计好之后可在课上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激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启发式学习。
(二)关注开放问题,以学促思设计学案
文学阅读课的鉴赏深度和学生对教材的熟悉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一份定位精准并且行之有效的课前学案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笔者最初的设计主要是围绕故事的情节,希望学生通过预习对故事的脉络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以便课上能够更加深入地挖掘探讨一些细节部分。但是这样的目标定位不准确,忽视了上文提到的学情分析,情节上的悬念和惊喜已不可能出现在本堂课之中。此外这样的学案比较平面单一,没有体现出文学阅读课的延伸性以及设计上的前瞻性,没有准确地起到辅助的效果。
修改之后笔者把涉及情节的部分从问题转变为设计故事地图作为第二环节(如上所述),在此之前加上第一环节关于欧·亨利小说家背景介绍的填空,给出适当的提示,要从哪些方面去查阅信息,但又不给他们的回答设限。如O. Henry, the famous _________(nationality) writer, was born in _________(year)as ________ (real name). When he was very young, _________. Over the years, he worked as_________(jobs). Unfortunately, _________.Today, he is remembered as a _________ writer,whose masterpieces are _________.第三环节聚焦故事其他三个人物对Johnsy的帮助。最后是对故事主旨的理解环节,学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写一点感想,也可通过课上的分析之后将一些感悟即时地写下。为了更清晰地呈现出几个层面的学习辅助,笔者给每个环节冠以小标题:A Sip of Literature、Story Map、 A Taste of Literature以及A Review on Literature,希望这份学案能够帮助学生切实、有效地学习理解以及分享交流。
(三)聚焦文学鉴赏,品味独特语言风格
小说因为是改写本,故而语言相对简单。整堂课聚焦如何体会作品背后蕴藏的内涵以及如何欣赏欧·亨利独特的写作风格。欧·亨利的小说特色鲜明:人物在对话中的生动刻画,耐人寻味的写作手法以及妙趣横生的意外结尾。正是这些文本特征启发了本堂课的设计灵感,笔者试图由情节引出主人公Johnsy的命运,进而过渡到3个How的问题,即:作者如何描述她的病情;如何凸显她的绝望;最后又是如何呈现这巨大的逆转?引导学生去思考关注作者细腻而不着痕迹的精准描写,体会其中的写作手法;再借由作者独特的“意料之外”的结尾,在感受震撼之余,让学生进一步聚焦Johnsy身边一直帮助她、支持她、守护她的人们(与学案设计相辅相成),更深层次地解读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并体会这情理之中的结局。
(四)注重即时产出,丰富个人阅读体验
除了小说结尾,欧·亨利短篇的另一大特点便是人物在对话中情感的流露。这些对话不仅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更是刻画人物性格的关键点。因此,截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语言描写,如Johnsy和朋友间的对话;Behrman听闻此事后的反应以及Johnsy态度转变前后的话语,在每段话之前设置“( )”,让学生先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体会人物当时的心境情感,再通过代入式的角色朗读、对比朗读,即时分享自己阅读体会或听觉感受,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对小说的标题进行思考:这片叶子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不同的人物,它又承载着什么,然后让学生畅谈从这部作品中收获的心得和体会。注重每个学生各自的读后体验,并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畅谈各自对作品的独立见解,从而加深对主旨内涵的思考。
三、活动效果与反思
(一)通过前置学习促进学习能力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的英语课堂,课堂角色已然翻转,学生已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相反,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角。如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除了在调动积极性之余,教师的辅助工作必须落实,这样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朝目标前进。学案的设计填补了学生读前与读中的认知空白,延展了学生读中与读后的情感体验。作为一份阅读工具,它使学生在阅读前积极查阅有关作者的生平简介;也使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的创造,通过自主设计个性化的故事地图,与同学交流分享,带动同伴之间的启发式学习;还使学生在阅读后带着各自的理解甚至是问题进课堂,与教师及同伴互动,帮助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二)通过课堂提问带动思维品质发展
本次文学阅读课因为学情的特殊性,不拘泥于小说情节的束缚,转而引领学生对作品本身进行赏析,体会作者特有的写作风格。全文不着一字,但通篇围绕Johnsy病得很重,失去生活的希望以及最后奇迹般痊愈的故事,通过3个How的问题(How did the author describe her serious illness? How did he show her desperate feeling? How did he present this great change?)来帮助学生关注作者的细腻描写、精准用词,体会拟人、比喻、对比、留白等修辞手段及艺术呈现方式。再借由3个What的问题(What did the doctor/ her friend/ the old artist do to helpJohnsy?)来追溯是什么造就了这一戏剧性的结尾,着眼细小人物的伟大举动,全景式地呈现作者独一无二的巧妙构思。学生拾级而上,逐步在追问和转问中丰富思维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通过朗读讨论提升文化品格发展
学生在几个片段中代入情感的角色朗读,在获得“戏剧式”的小说阅读体验的同时,深刻地体会文字背后所折射出的复杂内心世界。在与作品中的角色“对话”之后,鼓励学生对小说的主旨有独立的见解。秉承“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则,弱化带有“道德标准”去衡量的预设答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理解最后一片叶子带来的意义及小说带来的生活启示。有两位学生的发言令笔者至今印象深刻——当谈到叶子之于Behrman的意义时,一位男生说道这让他想到一部曾经看过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经典台词:救一个人就是救了全世界,结合这部作品中老画家的形象令他感触很深,那些给予他人幸福的人们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另一位女生从作者欧·亨利的角度谈到他自己的经历其实并不平坦,而他笔下的人物却有着最善良的人性,令人读来倍感温暖,这或许也是他想向世人所传达的虽然看透人间冷暖,但对生活依旧报以热情。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自信、自尊、自强的品格。
(四)通过文学阅读,着力语言能力发展
其实在文学阅读的课型上,笔者的内心是胆怯的,一方面因为,在教材中收入的文学作品寥寥无几,没有可供参考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它对于教师本身文学素养也有着很高的要求。而这一堂文学阅读课过后反思,它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磨练有着功不可没的效果。全程贯穿始终的是学生对于语言的梳理、欣赏和品味,以及幻化为自己与他人交流分享时的传递媒介。英语课程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展现,彰显的能力实则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大核心素养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调发展,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学以致用的基础性综合素养,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英语课程的育人指引,也是学业质量的评价标准。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切课堂实践的可能,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因此,教师素养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着核心素养发展之成效。作为教师队伍的一员,愿以一己之“例”,与大家交流探讨,让学生的核心素养扎根于英语阅读课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