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写作课程框架下的课堂实践与实证探索

2018-01-25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议论文英雄内涵

◎ 曾 知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课例研究是充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作为一线教师,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呈现的立意肤浅、范围狭窄、思维逻辑混乱、缺乏见解和新意等现状,很有必要对作文教学进行深入的探究。基于课程标准,笔者根据沪教版教材写作系列,对徐汇区的区域写作研修课程进行实践探究与实证研究。通过教学实证,摒弃以往作文教学中重技术、轻思维的教风,不仅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更着重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教会他们系统的、辩证的、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让学生写出内容充实、见解独特、思想深刻的创新之作,真正拿思想和个性说话,同时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提升课程研制水平。

二、教学案例分析

(一)学情分析

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延续了2016年的命题形式,2016年要求学生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进行分析,2017年则要求学生对“预测”展开辩证思考。这两个题目都不预设任何限制考生思想的判断,把价值观留给学生自己,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个体生命与他人、时代和世界发展的关系,让个人融入时代、融入世界,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考生若想在写作中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至关重要。因为对核心概念合乎逻辑的认识,决定着审题的成败和立意深浅,也是论证是否深入、说理是否透彻的标志之一。

在材料作文的写作中,一些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围绕材料的现象谈现象,或扩写材料,或加两个素材,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由社会现象引发理性思考、由个案想到普适性道理的思维能力。更有甚者,对材料中关键词的认识偏颇,随意地置换关键词,导致严重偏题。针对这种情况,参照徐汇区的区本写作课程序列,笔者设计了这一节“阐释性议论文作前指导课”。在这一课例中,我把教学内容定为两块:一是认识什么是“阐释性”议论文,二是学习遵循说理原则,对公共话题做出个人阐释。对于含有核心概念的文题来说,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是极其重要的,精准地阐释、辨析概念,可以使审题更准确,立意更深刻。

(二)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笔者与同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时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先由“阐释”这个概念导入,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阐释性”议论文,学习遵循说理原则,对公共话题做出个人阐释;再引入文题,让学生找出关键词并对其进行界定;最后是对关键词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本课时的教学中,为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能力观、学习观和过程观,实现主体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笔者引导学生采用“阅读—思考—讨论—写作”的方法进行学习,实现目标的达成。

1.第一次教学实践

(1)教学环节

本次教学笔者在课前印发了两份学习单:一份是“阐释性”议论文的相关知识补充,另一份是阅读资料《梁家三代:为国人为古都为环境的请命抗争》。

教学过程由以下四个步骤完成:

① 导入。上课时笔者选择了从“阐释”这个词导入,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认识什么是阐释、什么是“阐释性”议论文,学习遵循说理原则,对公共话题做出个人阐释,以任务驱动学习。

② 审读文题,阐释核心概念的内涵。师生共同合作,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真正的英雄”,明确文题论题的限制,即“真正的英雄畏惧什么,不畏惧什么”,然后对“真正的英雄”的内涵做出个性化阐释。此环节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检测预习,另一方面也是在预习基础上,共同抽象出文题涉及的论题“真正的英雄”。

③ 对核心概念进行个性化阐释。应该说,每个学生的阅读量、人生体验是不同的,因而每个人界定的“英雄”内涵也有所不同,那么“真正的英雄”所独有的内涵“无畏”具体指什么,可以见仁见智。学生可以在课堂讨论,各抒己见。

④ 课堂小结。主要是明白阐释性议论文的要求,学会对论题中核心概念的外延与内涵进行界定与阐释,同时,在遵循普适价值的前提下,彰显与众不同的“个人见解”。

(2)教学效果及反思

这节课算是比较仓促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不是太活跃,教学推进比较困难。课后,结合专家的分析与指导,笔者认为在以下几个环节上可以再完善下。

① 导语设计。尽管笔者课前在学习单中对阐释性议论文及阐释过程涉及的知识进行了补充,由于学生对于“阐释性议论文”这个概念还是比较陌生,加之教师设计的导入部分过于理论化,让学生无法打开思路,也不知从何说起,所以本节课一开始课堂气氛就比较凝重。

② 课前布置的补充素材的运用。在推进的过程中,学生虽对“英雄”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是比较表层化、概念化的。如果要进行具体而较为深刻的阐释,还是很有难度的。所以在授课中,笔者千方百计地想引导他们从具体的领域结合具体人物来加以阐释,但是鉴于平时的阅读积累不是太多,学生并不能熟练地进行相似和相关联想。课前布置学生阅读的“梁氏三代”的写作素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用足。

③ 对材料的解读。课堂上,大多数学生会关注到“英雄”之无所畏惧,但是对“英雄”之畏却容易忽视或者一语带过,无法真正理解“畏”与“无畏”是如何在一个人身上完美地体现出来的。

这几个方面是笔者在设计教案时没有预想到的,这些遗憾也让笔者明白了一堂优秀的作文课离不开好的课前导入。它不仅能很好地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而且能使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而且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关注过程引导,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认知经验出发,去发现特点,归纳规律,并将之变成自己能理解和掌握的模式。

2.第二次教学实践

(1)教学环节

在上次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笔者在教学思路上增加了“习作评改”这一环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上节课的一些薄弱之处进行了调整,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调整一:以2016年的春考作文题导入

2016年春考作文题是“每天都是新的一天”,这个命题中有两个重要概念:每天,新的一天。“每天”可指循环往复的任何一天;“新的一天”,即相对于前一天或过往日子,有所不同,有所变化。“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成为一个判断句时,句中的“新”限定了与原来、过往比,“性质上改变得更好”的意思,对“新”的阐释可见仁见智。这个话题要被人们理解进而被接受,须对“新”的范围进行限定,对其内涵进行阐释,这就是阐释性议论文。这样导入部分从抽象式的概念改为给定论题式的春考题,由易而难,增加学生理解的可接受性,同时引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为下一个环节作铺垫。

② 调整二: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外延与内涵

为了检测学生课前预习对词语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认知,让学生明晰阐释过程中,须遵循说理的原则,即符合人的普适价值。笔者选择了“人”这一概念出发,解析“英雄”的外延与内涵。“英雄”, 包含在“人”外延中的某一类,即“英雄”应遵循“人”所应该遵循的道德与规则,即英雄须畏惧的是什么。笔者引入并讨论康德的一句话:有两样东西让我仰望终生,即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③ 调整三:“个性化”阐释时注重引导学生从概念入手、化虚为实

引导学生从“英雄”这一概念的本义入手进行思考。因为个性化的解读是有前提的,须明白概念本义。在词典中,“英雄”有三层含义:①才能勇武过人的人;②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③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很明显,第一层含义是不太符合文题的;后两层契合材料。在此基础上,为启发学生思维,笔者引导他们运用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可借助事例阐释法来加深对关键词的认识与体悟,比如以作前阅读资料《梁家三代:为国人为古都为环境的请命抗争》为例,具体阐明对“真正的英雄”的认识与体悟。

④ 调整四:在课后作业环节,增加了习作评改这一环节

为强化学生对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写作知识的认知,并在整理思路过程中明确及遵循“阐释性议论文”的写作要求,笔者在教学环节中增加了“习作评改”这一环节,并且给他们提供了几个参考点:是否在论题限定的范围内提出论点;是否界定观点核心词的内涵阐释;是否符合说理的原则;是否阐释清楚了自己的论点。这样,学生批改时就有了针对性,同时也引导学生发掘与选择已有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效果及反思

经过第一次教学实践的打磨,这堂课显得更“接地气”了。首先,导语的改变为学生创设一些情景,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以对“新”的个性化阐释导入,由易而难,让学生更易接受,也活跃了课堂。在第二个环节之后,鉴于学生说理时的随意性及主观性,笔者对概念的外延与内涵这一要点进行了强化,提醒学生须遵循说理的原则,即符合人的普适价值。之后从“英雄”的概念入手的引导让一部分学生茅塞顿开,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借助“英雄品质”和“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这些特质进行个性化的解读。真正的英雄是无畏强权,无畏非议,无畏死亡,无畏灾难,无畏孤独,无畏……但他们又有所敬畏,敬畏自然,敬畏法则,敬畏道德……同时,笔者又适时地结合课前布置的阅读素材,遵循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维来构思,讨论“畏”与“无畏”是如何在梁氏三父子身上得到完美体现的。学生在慢慢的启发与引导之下,在观点的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思路也慢慢开阔起来。之后的习作点评,由于有了之前的铺垫,好多同学都畅所欲言,更是将本堂课推向了高潮。

这堂课结束后,学生们都很兴奋,看得出来,他们是有收获的。经过循序渐进式的构思引导,教学重点及难点也在师生共同的探讨中比较轻松地完成。后来好多学生告诉笔者:经过这节课的启发,发现写作时思路开阔好多,写作文变得不再那么艰难了。之后的写作明显有了改进,大多数的学生都能以对“真正的英雄”这一概念的理解为线索,有条不紊地进行阐释论证,并且都能兼顾到它的内涵与外延,避免了平日写作时的空洞化与绝对化。经过这堂课的教学实践以及同区教研员的多次打磨,笔者更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多站在学生的立场,懂得他们写作的障碍所在。只有极具针对性的启发,让他们的思维处于运动状态,才能引领学生实现思维屏障的自我突破,才能真正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只是由于时间关系,在推进的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与讨论的时间还不是很多,学生对阐释性论证这种方法的认识还是有限的,如果可能,课前指导可以再增加一课时,并且可以多举几则实例进行集中训练,这样的效果估计会更好。

三、进一步思考

(1)作文教学应当着力改变传统教学的盲目性、无序性与随意性,建立作文教学的序列。在建立序列写作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在中学各学段实际的以及应达到的写作水平或写作能力,体现出一定的渐进性。

(2)作文教学应当着力于延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当前大多数学生写作时的无话可说,一方面源于缺少知识,另一方面则源于缺少发掘与选择已有知识的方法。教师写作教学中要摒弃重技术、轻思维的教风,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学生的写作障碍,将议论文写作细化和条理化,让他们学会“摘菜做饭”,虚题实作,使抽象的情和理有一个依托,写出自己对社会、人生独特的思考。

(3)作文教学应当聚焦“过程性的指导”。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应该是“构思、起草、修改和成文”的过程。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应该仅仅关注作后的讲评,还应当聚焦“过程性的指导”,还应该要把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与学生的写作实践进行面对面的碰撞,在学生的思维上产生影响。学生须结合写作任务学习并运用写作知识,在写作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4)作文教学应当与阅读紧密结合起来,还语文“人学”的本来面目。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在着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的前提下,可以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文章,启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写作训练中能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从而真正地提高写作水平。

猜你喜欢

议论文英雄内涵
英雄犬
议论文阅读专练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议论文的标题与首尾
挖掘习题的内涵
内涵漫画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